

近年來,內地家長的赴港熱情越來越高,但是在這股熱潮升溫的同時,國際學校倒閉的情況正在香港上演。
最近香港媒體報道,朗思國際學校突然宣佈將在暑假後停辦,訊息來得毫無預警,數百個家庭陷入了慌亂之中。
家長們擔心孩子的轉學難,而且當初認購的20萬建校債券恐怕難以追回。
朗思國際學校倒閉的訊息為香港國際學校倒閉潮敲響了警鐘,對於熱切赴港擇校的內地家長來說,是喜是悲?

朗思突然宣佈停辦,數百家庭措手不及
2024年6月下旬,多名家長收到校方電郵通知:由於無法繼續履行財務承諾,朗思國際學校將於7月31日停辦。而這個時候,距離本學年結束只剩一個多月。
朗思國際學校Think International School是一所創辦於2003年的私立國際學校,位於九龍塘,一直以小班教學、全英文環境和IB PYP課程為特色,主要服務附近的本地和外籍家庭。
雖然學校規模不大,學生人數維持在100到200人之間,但在家長圈裡口碑不錯。
朗思小學一至三年級學費為每年12.6萬港元,小四至小六年級學費為13.3萬港元,家長在孩子入學時還要繳交20萬港元的無息建校債券。

本來這些錢在孩子離校時應該可以退還,但現在校方直接表示,未來幾個月的財務狀況“不確定”,很多家長擔心,這20萬恐怕要不回來了。
停辦電郵發出當天,學校官網就關閉了,只剩下幼兒園的網頁可以正常開啟。
據媒體報道,如今學校電話打不通,校方負責人全部失聯,到現在都沒有相關負責人站出來正式說明情況。

教育局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學校的正式結業通報,正在瞭解情況,並要求學校如有變動必須第一時間通知家長。
教育局也承諾會協助家長安排孩子轉學,同時敦促校方儘快退還債券。
據知情家長透露,朗思近幾年財務狀況越來越差,曾經想把學校“賣盤”交給其他人接手,但一直沒成功,才走到停辦這一步。
有家長指出,過去半年學校已經有異常徵兆,包括教職員工頻繁流動、教學質量下滑、課程縮減等,只是當時家長們沒太在意。

目前已經有上百名家長加入自發組建的維權群組,並計劃向港府教育局甚至警方尋求協助。
但對家長來說,比起錢,更著急的是孩子的轉學問題。
教育局雖然承諾協助轉學,但現實情況可能不太樂觀。全港提供IB PYP課程的小學只有三十多所,學位本來就很緊張,現在突然多出上百名學生根本容不下。
一些家長只能退而求其次,考慮轉讀非IB體系,比如英式課程、港式國際課程,甚至重新回到本地小學。
但轉換體系談何容易,課程內容不一樣,教學風格不同,孩子可能要從頭適應,影響升中計劃,甚至打亂原本的海外升學路徑。

從漢鼎到朗思,建校債券成隱雷
朗思國際學校停辦事件中,最受大家關注的就是“建校債券”。
其實不少香港的私立和國際學校都有“建校債券”制度。
簡單來說,家長除了每年繳交學費外,還要額外拿出幾十萬港元,以“無息債券”的名義借給學校,作為入學門檻。
今年年初,德瑞國際學校推出了全新的基礎債券計劃,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
根據這個新計劃,校外家長可以認購600萬港元/孩子的天價債券,持有者的子女將獲得與德國、瑞士、奧地利護照持有人相同的入學優先權,債券有效期為3年。

這一債券持有者的優先順序排在僅次於上述國籍特權以及在讀學生親屬之後,甚至高於校友子女和舊債券持有人。
如果3年內沒有被錄取,校方將扣除2%,約12萬港元的手續費後退還剩餘款項;如果錄取後放棄入學,就會扣除5%,約30萬港元的手續費。
對於二孩家庭,如果是哥哥/姐姐購債券可以提前到明年參加考試,弟弟/妹妹如果目標年級滿員就需要排隊等學位。
相比之前入學錄取後繳納45-50萬港元但沒有優先權的舊債券政策,新計劃大幅提升了債券的優先權作用。
不過校方也強調,這僅僅是提升優先順序,並沒有保證入學,孩子最終還是需要透過嚴格評估。

這項新計劃讓許多家長心動,為了提高孩子進入心儀學校的機會,花這筆錢似乎很划算。
但同時也有家長擔心,這麼大的金額,萬一學校經營不善,錢會不會拿不回來?
按校方說法,這筆錢等孩子離校後會退還。但現實中,這並不是一筆真正受保障的債務,沒有法律擔保、沒有第三方監管,也沒有違約賠償機制。
一切都靠校方的良心和信用。
運作順利時還好,一旦學校經營出問題,最先崩盤的通常就是這筆債券。
2023年漢鼎書院突然停辦,成為了香港國際學校債券危機爆發的典型案例。
家長拿不回錢,把寫著“漢鼎校監,違背合約,學子受害”聲討橫幅直接貼到學校大門,最後投訴無果,只能報警。

據媒體調查,漢鼎書院違約涉及50多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按學校要求一次性繳納約60萬港元債券。
據報道,漢鼎書院拖欠的債券退款餘額超過3000萬港元,總欠債達1億港元,校方提出分期至2029年償還,令家長們感到無奈。
所以很多人認為,朗思國際學校的停辦,很可能是這場債券危機的又一次重演。

停辦潮蔓延,朗思不會是最後一個
朗思國際學校突然停辦的訊息令人錯愕,但從整個國際教育圈的視角來看,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香港國際學校也正在經歷一場寒冬,學生越來越少,辦學成本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難撐下去。
1.移民家庭出走,學生流失嚴重
這幾年,香港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方面,口罩問題讓不少外籍家庭離開香港,原本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自然也跟著撤離。
另一方面,不少本地中產家庭選擇移民英國、美國、加拿大,曾經就讀於香港國際學校的孩子也進入了英高、美高、加高。

雖然政府推出高才通政策,希望引進內地高階人才和家庭來香港,但這些新來港的家庭孩子會不會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其實還是個問號。
短期內,這個生源空缺很難迅速補得上,導致不少國際學校的學生人數驟降,營運難以為繼。
2.高成本課程模式,IB課程貴又難
香港歷來是亞洲IB教育的高地,IB成績全球領先,師資強大,曾吸引無數內地和本地家庭慕名而來。
然而,光鮮的IB課程背後,是極高的營運成本,師資培訓、課程開發、認證費用樣樣不菲,遠高於A-Level或AP體系。

上文中提到的朗思國際學校主要提供IB PYP階段的教育,缺乏向中學的延伸,學生小學畢業後還要面臨新的升學挑戰。
這不僅削弱了家長的信心,也難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升學路徑和品牌口碑。
在當前環境下,家長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穩定、有中長期規劃的一條龍國際學校。
3.監管不到位,辦學風險沒人管
而且香港目前對這些私立國際學校的財務情況幾乎沒有什麼監管。
比如學校發行債券、提前收取學費、租賃校舍等等,教育局基本沒有辦法過問。
一旦學校經營不善或資金鍊斷裂,停辦、倒閉、退學位都有可能發生。
立法會的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就曾建議:學校債券制度應該有政府監管,還要有抵押和獨立審計機制,防止學校圈錢跑路。

不過從內地家庭角度來看,這波香港國際學校的倒閉潮並不全是壞訊息。
在生源流失、學位空出、競爭壓力驟降的背景下,原本一位難求的香港優質國際學校,反而出現了罕見的招生視窗期。
當然,對家長來說,選擇學校不只是看教學質量,還要看學校的背景、規模、課程體系是否穩定,更要關心學校能不能穩定運營。
一個真正值得信賴的學校,不光要教得好,更走得遠。在如今這個變動的大環境下,理性、務實的擇校比一切都重要。



近期直播推薦
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家長社群推薦
留學全知道家長群,準留學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學講座、專題直播、資訊乾貨、課程資源、線下沙龍,掃碼即可進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