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智慧座艙到智慧空間(投影巨幕),從智慧車燈到投影大燈,問界M9在2023年底率先在國內高階市場掀起了一波智慧化新增量的小高潮。
其中,問界M9的車規級投影巨幕採用了光峰科技原創的ALPD半導體雷射光源技術,投影巨幕尺寸為420*720mm,FOV視角為90°x30°,投影畫面可以在20英寸至32英寸之間無級縮放。

此外,問界M9還搭載了由光峰科技提供的ALPD雷射大燈,將前照燈ADB、路面投影和投影顯示三種功能融合一體,滿足照明、顯示和娛樂需求。
而隨著問界M9的持續熱銷,作為核心供應商的光峰科技也迎來了車載業務的爆發式增長週期。2024年度財報顯示,公司車載光學業務在交付期內確認的收入達到6.38億元。
此外,截至去年底,光峰科技獲得13個車載定點,涵蓋車規級投影巨幕系統、雷射投影燈等產品;其中,公司在2025年3月更是獲得了國際頭部核心車企下發的智慧座艙定點。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競爭對手的強勢入局。
作為光峰科技的客戶之一,國內投影整機龍頭之一的極米科技同樣憑藉在新款問界M9的定點量產完成在汽車前裝市場的首秀。這套名為智慧雷射投影巨幕系統2.0的方案,解析度較上一代產品方案提升200%,亮度提升63%。


此外,極米科技也對外宣佈,已獲得10個車載定點專案,涉及智慧座艙顯示與智慧大燈元件。而在2024年1月初,極米科技董事長鍾波在內部發布全員信,明確車載顯示業務是公司未來3-5年的重點投入方向之一。
實際上,2021年,小鵬汽車推出第三款量產車型小鵬P5,是極米科技在車端市場的首秀,但彼時這套智慧投影方案採用的後裝模式(消費級)。而在前裝市場的突圍,或許也得益於光峰科技的支援。

時間追溯到2020年,光峰科技與極米科技簽署專利許可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同意授權極後者有償實施指定專利,合作期限為5.5年(2026年2月28日到期)。而兩家公司的核心區別,在於前者B端市場起家,後者則是聚焦C端。
不過,光峰科技旗下也有一家聚焦C端市場的子公司—峰米科技,2016年和小米科技聯合成立,產品包括雷射電視、智慧投影。但作為母公司的光峰科技,同時也是國內部分終端品牌的核心器件供應商。
而讓兩家“競合”關係的廠商同時押注汽車市場,也源於主營業務的困境。
公開資料顯示,極米科技2024年營業收入為34億元,同比下降4.3%;歸母淨利潤為1.2億元,同比下降0.3%;經營現金流淨額為2.3億元,同比下降39.1%。
其中,投影整機產品營收30億元,銷售量106萬臺,單價約2835元,較上一年的3333元下降明顯。尤其是近年來行業湧出的低價競爭者,以及技術門檻的下降,市場處於白熱化境地。
對此,極米科技也坦言,中國投影裝置市場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競爭亦日趨激烈。對公司未來是否能持續增長帶來挑戰, 並使公司產品存在降價可能。
相比而言,在車載市場,該公司明確表示,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實現從鏡片到鏡頭、從光機到整機全鏈路交付的企業,在宜賓生產基地組建了車載投影產品生產線,在全產業鏈整合上具備明顯優勢。
光峰科技,也同樣面臨類似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光峰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2.13億元,同比下降12.90%,其中核心器件及整機業務收入20.09 億元,同比下降12.99%,主要系TO C業務受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收入減少所致。
2024年,光峰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4.19億元,同比增長9.2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高達72.9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大幅下降76.04%。
同時,報告期內,該公司開始主動調整C端業務經營策略並加快清理C端整機庫存, 收入佔比和毛利率均有所下降;加上車載業務仍處於投入期,整體毛利率下降6.85個百分點。
而今年一季度報顯示,該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67%,繼續維持微增狀態,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卻出現斷崖式下跌,同比轉盈為虧,大幅下滑147.95%。
報告期內, 應海外客戶要求, 光峰科技的部分海外影院光源訂單推遲發貨, 導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及利潤同比有所下滑;車載光學業務佔比有所提升,但基於汽車零部件行業屬性,車載光學業務毛利率較低於影院、專顯等業務的毛利水平。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投入同比下降11.82%,研發人員數量同比增長17.99%的情況下,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卻從上一年度的44.04萬元大幅降至33.31萬元。
此外,該公司表示,車載業務進入密集交付期,導致應收賬款期末金額同比增加72.05%,導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減少76.04%。同時,核心器件及整機銷售量同比增長25.88%,但庫存量同比增長達到32.87%。
其中,前裝市場的配置率問題同樣凸顯。
公開資料顯示,問界M9在售7款車型,智慧投影系統標配為4款,其餘均為選裝。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今年1-5月,標配智慧投影的M9車型交付量同比微降0.95%。再加上極米科技的半路殺出,光峰科技的壓力倍增。


而兩家公司在車載市場的相遇,更是直面競爭。目前,從已經落實的定點專案來看,兩家公司在多款車型上都是屬於AB供的關係,主要是在鴻蒙智行品牌。
此外,車內投影的競爭對手,還不止於此。
事實上,受制於成本、技術成熟度以及使用者體驗等問題,巨幕投影的方案也一直備受質疑。比如,亮度、清晰度、色彩表現以及軟體相容性等方面。同時,成本也遠高於傳統顯示屏。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也是國內乘用車市場大規模上車後排娛樂屏的一年,全年前裝標配大尺寸後排娛樂屏交付達到29.07萬輛(整車統計口徑);今年1-5月,這個數字為16.01萬輛,同比更是大增43.20%。
相比而言,同期標配智慧投影的車型交付量卻是同比下滑18.69%。此外,問界M8的上市,由於智慧投影配置率低於M9(車型價格降了一個等級),也無法扭轉市場頹勢。
此外,作為極米科技和光峰科技寄予希望的第三條細分應用賽道(車載顯示、車燈、AR-HUD三大應用方向),HUD市場的白熱化競爭,更是勝算微乎其微。
相比於車載投影,HUD賽道玩家眾多,而且技術路線(產品方案)也呈現多元化格局。從低成本的TFT向上,還有DLP、LCOS等不同方案。其中,DLP被TI壟斷上游核心器件,LCOS方案則已經被華為掌控。
同時,由於國內汽車市場的內卷態勢,近幾年的HUD價格持續承壓,儘管滲透率一直保持向上趨勢。其中,W-HUD的價格已經卷至千元以內,AR-HUD也從高峰期的數千元降至千元級別,部分廠商甚至已經報價數百元。
而在車燈部分,目前,投影功能也只是車燈的一部分(錦上添花的角色);同時,也存在DLP、Micro-LED等多種技術路線應用方案。ALPD雷射大燈能否成為主流,短期內還是一個未知數。
此外, 和傳統雷射大燈相比,ALPD方案的熒光粉轉換效率與穩定性(老化衰減)問題比較突出;而雷射光源的方案,在傳統車頭大燈的市場份額也是一直處於少數派。
這些不確定性的問題,以及增量市場的可持續性,無疑是擺在光峰科技、極米科技等新進入者面前的共性風險。尤其是非法規強標功能,前裝滲透率「天花板效應」更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