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淪為Others,三星到底做錯了什麼?

作者

郵箱

[email protected]

2 月 11 日,三星在上海舉行 S25 系列產品國行釋出會,預示著全新的直屏旗艦產品亮相,但卻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三星的名字常常與創新、高品質和卓越效能掛鉤。從智慧手機到可穿戴裝置,三星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回憶智慧手機剛剛發展的年代,三星和 HTC 一度成為了Android 市場的領頭羊,特別是後期分為 Galaxy S 和 Note 系列後,三星的 Note 系列一度引領了大屏智慧手機的發展。
圖源:網路
然而,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中,三星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卻顯得舉步維艱。
近年來,三星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持續被蘋果等競爭對手擠壓,市場下沉帶來的競爭加劇似乎讓三星漸趨被動。目前,三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到現在已經徹徹底底的淪為了 Others 的選項。
究其原因,三星在國內市場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
產品“創新型”不足
其實單從 S25 的配置來看,三星的旗艦機看起來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高通驍龍 8 至尊版處理器每次都會為三星單獨定製一個“超頻版”,絕對的引數效能上是要優於國產手機廠商首批拿到的驍龍 8 至尊版的,這其實是非常大的優勢。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但由於三星的調教一直以來都比較佛系,所以效能釋放表現一直都很一般,浪費掉了這一優勢。
於是在 S25 系列上,三星“痛定思痛”,首次堆起了散熱。據三星表示,這次 S25 系列的均熱板面積增大了 40%,以求達到更好的效能釋放表現。
圖源:三星
有了更好的效能釋放後,三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強品牌與遊戲廠商的合作。目前三星在玩很多國產大作時都是沒有高幀率選項的,採用了全新散熱結構的 S25 系列有必要跟遊戲廠商“一對一”的深度調整遊戲的高幀率模式了,否則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處安放,反而會得不償失。
從 S22 系列開始,三星的外觀看起來就沒什麼變化。喜歡的人可以將其理解為“家族式設計”,iPhone 也是這麼做的,但不得不說,長時間的對著一個外觀來說,這麼做顯然讓使用者有些審美疲勞。
圖源:三星
並且,作為全球最頂尖的螢幕和攝像頭原件供應商之一,三星在自家產品的硬體運用上顯得過於“保守”。
圖源:不客觀
從 2023 年開始,國產手機的螢幕紛紛進入到“護眼時代”,用各種技術創新來抵消 OLED 顯示屏重新整理帶來的視覺疲勞。但三星在這兩年的發展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全亮度低頻 PWM 的調光方案,既不支援高頻 PWM 調光,也不支援類 DC 調光,這導致這塊螢幕尤其在低亮度情況下會非常容易的造成使用者的視覺疲勞。
除此之外,三星在攝像頭的選用上也可以稱之為“固執”。從 S21 Ultra 開始,三星就一直採用主攝高畫素配合雙長焦的策略。
圖源:三星
這期間,潛望長焦的畫素數雖然從 1000 萬升級為 5000 萬,但是倍率卻從 10 倍縮減為 5 倍,這一度讓 S23 Ultra 被譽為“最後的演唱會神器”。因為縮減至 5 倍之後,三星的望遠能力“急劇下降”,同時 3 倍直立長焦的硬體配置老舊,也讓三星在人像表現能力上不如國產的 OPPO、vivo 等產品。
圖源:三星
其次就是手機電池部分的“保守”。隨著矽碳負極技術的發展,國產旗艦手機的電池的耐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都有這很大的進步。
國產高階旗艦的電池容量有望在 2025 年突破 6500mAh(這裡泛指綜合旗艦,而不是為了大電池捨棄其他配置的中端產品),充電功率也紛紛來到 120W 甚至 240W。但三星不知是否受到 Note 7 “爆炸門”的影響,在電池容量更新上非常謹慎, S25 系列中尺寸最大的 S25Ultra 的電池容量也僅為 5000mAh,充電功率也依舊為 45W。
最後,三星的軟體層面也和大陸市場有些“水土不服”。
國產手機品牌在系統最佳化、UI 設計、功能定製上更加符合國內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而三星的本地化服務做的較差, 本土化 AI 功能也全面落後。最新的 One UI 7 的更新重點也是在“自定義”層面,使用者使用 One UI 有較高的“學習成本”,導致了初上手“系統複雜難用”的錯覺,導致操作體驗稍差。
1
老牌“優勢”縮減
三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正在被本土製造商的本地化能力所取代。
本土製造商透過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與廠商的深度“聯合調教”、“聯合研發”,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而三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整合能力正在逐漸減弱。
其次,三星的品牌忠誠度和生態系統優勢在本土市場中逐漸消失。
蘋果憑藉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生態保證了使用者粘性,成功構建了獨特的市場優勢。而三星在生態系統上的投入回報率逐漸低於預期,導致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弱化,近期釋出的智慧穿戴裝置也並沒有和友商產品相比形成某些獨特的“優勢”。
三星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上的資源分配出現了失衡。
儘管三星在高階智慧手機市場依然保持著較強的競爭力,但其在中低端市場的表現相對疲軟,而這反而是國產手機廠商的重點發力方向。除去 S 系列和摺疊屏 Z Flip 系列的高階機之外,三星佔據中端市場的就只有 A 系列產品。
用一句毫不客氣的話來說,三星的 A 系列產品在國產 2~3000 元的市場中“毫無影響力”。一聊到中端市場,vivo 的 iQOO Neo 系列,OPPO 的 Reno、一加Ace 系列、REDMI、真我已經完全搶佔了該價位段的市場,很多使用者甚至不知道三星還有 A 系列的存在。
1
價格壁壘與產品形態爭議
S25 系列國行售價為 5999 元起(Ultra 更是達到了 9699 元),超大杯售價遠超小米14 Ultra(5999元)和華為Mate 70 Pro(6999元)。在海外市場,三星憑藉“安卓機皇”形象與蘋果分庭抗禮,據調查統計,北美市場80%手機透過運營商合約機銷售,三星憑藉與 Verizon、AT&T 等運營商的長期合作,以補貼政策降低購機門檻。
反觀國內,運營商渠道佔比不足20%,線上直銷模式更利於網際網路品牌崛起,對於硬體優勢不在的三星來說,顯然本地化服務更具優勢、硬體堆料更足的國產旗艦更具吸引力。
同時,海外的三星 AI 功能深度依賴 Google Gemini 框架,能夠無縫銜接 Gmail、YouTube、Maps 等核心應用。例如,即時簡報可自動整合 Gmail 行程與 Google Calendar,形成動態日程提醒,但國行版本無法使用完整服務,只能採用百度、阿里、美圖等公司“縫合”而成的三星 AI 服務,導致三星跨應用 AI 鏈的斷裂。
相比之下,國產手機的 AI 功能深度整合國內 App(如微博、微信、支付寶等),實用性更強,對於出行、快遞資訊的整合提示也更加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用高價選擇一個“非滿血”的 AI 手機,顯然並不理性。
近期 DeekSeep 爆火,華為、榮耀、OPPO 等廠商先後宣佈快速的在手機中部署 DeepSeek 智慧體,也讓目前手持三星手機的使用者感受到了一波“背刺”。
1
技術領先≠市場勝利,三星需要一場“中國式變革”
想要重新奪回中國市場,三星需要讀懂中國市場,以“中國定製”思維重構產品與服務,注重本地化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透過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更好地應對全球供應鏈的波動,提升市場競爭力。
其次,三星需要更加註重使用者體驗的提升,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生態系統,更加註重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在全球產業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否則,它或將重蹈索尼、LG 的覆轍,成為“叫好不叫座”的科技圖騰。

點個愛心,再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