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愚人節神經故事:意麵長樹上?絲襪換彩電?硬編出個國家?太扯了哈哈….

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後不“失聯”~

68年前的今天,BBC的《Panorama》節目播放了一期3分鐘的短片,講述了一個“豐收”的故事。
經歷了一個暖冬,會吃農作物的“義大利麵象鼻蟲”幾乎消失殆盡,又是一個豐收年。一瑞士南部的家庭欣喜不已,從自家樹上收穫了大量的義大利麵
伴著BBC主持人低沉渾厚的倫敦腔,鏡頭展示了一家人如何採摘、晾曬義大利麵的景象。
之後節目還一本正經地教觀眾:如果您也想種出完美長度的義大利麵,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培育種子……
(節目截圖)
想必大家也看出來了,這是BBC跟觀眾開的愚人節玩笑。
以前《Panorama》的攝影師在奧地利上學,老師嫌同學們太笨,笑罵說“就算跟你們說義大利麵是樹上長的,你們也會信”,攝影師記住了這句話,工作後真把這個笑話拍了出來。
沒成想,奧地利老師一語成讖——因為不少英國觀眾真信了……
在50年代,義大利麵並沒有進入英國日常餐桌,許多觀眾真的以為義大利麵是一種農作物摘了曬曬就能吃,畢竟他們看到的是“spaghetti”,不像中文一樣有“面”字作為提示。

(“晾曬意麵”)
隔天,據說有好幾百位觀眾給BBC打來電話,聰明一點的在問這事是不是真的;笨一點的乾脆是問“該怎麼種自己的意麵樹”……
BBC也夠壞的,跟人家回覆:“把一根義大利麵條插番茄醬裡,然後期望一切順利。”
幾十年前,每年愚人節到來,各大媒體通常都會跟觀眾開一些無傷大雅的愚人節玩笑,一起來看看吧~
1962年4月1日,瑞典國家電視臺播出了一個5分鐘的特別節目。
節目組找來一位“技術專家”,他西裝革履,不苟言笑,看著就一副很靠譜的樣子。

(節目截圖)
這位“技術專家”對許多物理現象侃侃而談,比如什麼光、稜鏡、雙縫干涉實驗……
說這些是為啥呢?因為“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只要在黑白電視螢幕前放置一個細網,光線就會彎曲,影像看起來會是彩色的”。
而且,這不需要你去買什麼特殊的物理材料,只要一隻尼龍絲襪就可以。專家表示,只要剪開一隻絲襪,用膠帶貼到電視螢幕上,就能看到彩色了。
不過專家也提醒說,你必須坐到“恰好正確的位置”,可能還需要前後移動頭部來“對齊色譜”,才能真正看到效果。

(節目截圖)
當年瑞典就這麼一個電視臺,民眾說信就信了。
據報道,不少瑞典人表示表示記得當年父母在屋子裡四處尋找尼龍絲襪,蓋在電視機上,腦袋左搖右晃…….
同樣神經的還有英國《衛報》。
1977年愚人節,《衛報》發表了一篇長達7頁的特別報道,介紹了某個印度洋的小國,“聖塞裡夫”。
當然,這個地方是不存在的。
(“聖塞裡夫”地圖)
為啥這麼長呢?其實《衛報》本打算只寫一頁,畢竟是玩笑,也不好太過了;但後來他們意識到,寫長篇一點可以在側邊刊登廣告,為報紙帶來更多收入。
就這樣,一幫神人編輯愣是編了7頁出來,把“聖塞裡夫”的歷史、地理、政治、工業、文化都寫了一遍,使其成為《衛報》當時發表過最長的特別報道

(整整7頁的特別報道)
這7頁裡細看能看出不少彩蛋,比如“聖塞裡夫”,San Serriffe,衍生自“Sans-serif”,意思是“無襯線字型”,是一個印刷梗。
還有一篇介紹當地文化的文章說,這裡原本還有個土著民族,叫“Flongs”。
而“Flong”是鉛版印刷過程的一部分,是一種紙模,所以還是個印刷梗……

(Flong,示意圖)
再看聖塞裡夫的地圖,這不就是個分號嘛……也是個印刷梗。

(實際聖塞裡夫就是個分號)
其實,在7頁的報道中出現的大部分人名地名,都是一些字型名的演變,比如文章中提到過“Hispalis上校”、“Minion將軍”,實則都是字型。

(Hispalis字型)
(Minion字型)
不過這種印刷梗,哪怕時至今日,應該也只有部分設計師朋友看了能會心一笑,當時的民眾很少能有看出來的,愚人節笑話大獲成功。
最終,《衛報》收到了數百封讀者來信,許多人聲稱“我去聖塞裡夫旅遊過,那景色真不錯”。最離譜的一封信聲稱自己來自“聖塞裡夫解放組織”,批評《衛報》文中的親政府傾向…….
最搞笑的是,此刊發表不久後,真有許多民眾去旅行社報名“聖塞裡夫之旅”,但世界上哪有這地方?《衛報》的主編因此收到了不少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投訴,因為旅客根本不相信…….
不過隨著網路時代的興起、搜尋引擎的出現,一些很明顯的謊言——比如意麵樹、不存在的島,已經很難騙到任何人。
媒體們大多開始轉向一些難以驗證的小玩笑,比如2014年時,蘇格蘭獨立公投成為英國焦點,《衛報》發文稱如果蘇格蘭獨立,將改成右側行駛。

(原報道)
再比如2015年英國大選,《太陽報》把當年的工黨領袖Ed Miliband頭髮P成了金的,說他這是為了模仿鮑里斯的一頭金髮……
(原報道)
顯而易見,網路時代的愚人節玩笑就沒那麼好玩了——尤其是玩笑還很可能遭到錯誤傳播,成為謠言。
2021年3月下旬,不少外媒開始集體報道一則訊息,即“大眾準備改名”,從“volkswagen”改成“Voltswagen”,Volt就是伏特,寓意著大眾準備走上電動車賽道……
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個愚人節玩笑,但不知為何提前洩露給媒體了。一眾媒體還以為是真事兒,很快又不得不發文澄清。
玩笑的效果完全沒達到,把自己愚了。

(“大眾要改名”)
再加上近年來AI的興起,製造謠言的成本早已接近於零,而新聞的真實性已越來越成為敏感話題。
時至今日,幾乎已經沒什麼媒體再湊愚人節的熱鬧,取而代之的是眾多品牌的愚人節噱頭,細看無非營銷二字,再難讓人津津樂道,不提也罷。
最後,借用斯旺西大學媒體學教授Richard Thomas的一段話來收尾吧:
“國家最受信任的廣播和新聞來源能如此大張旗鼓地戲弄觀眾,以至於我們70年後還記得此事的日子,大概已經結束了。”
“新聞固然應該真誠、可信,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快樂的新聞往往很珍貴,所以不得不說,還是很遺憾。”
ref:
https://www.bbc.co.uk/news/articles/cn8rxm0nrz9o
——————–
各位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
事兒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
希望大家多多點選“在看
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與大家繼續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