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故鄉的時候,我們都太堅決了

文/六神磊磊
想做一個小調查:
有多少人知道一個名字:張福青。
他是一個山西忻州已故的農民,但現在是小紅書上最火的人之一。
因為喜歡寫字,張福青自己的生活瑣碎、所思所想都寫在自家房上,至少有數千字。
他去世後,這座房子無意中被攝影師拍到,發在小紅書上,就火了。
平臺甚至給他建了一個“數字博物館”,用3d效果再現了小屋。年輕人湧進去參觀,看他的碎碎念:
“每年杏花落打藥一次。”“我71歲老啦,用老人手機不會交費。”“宇宙有多大呀?”
甚至,這個老人還掀起了一股風潮:搶救家史。
真的非常神奇,一位山西老農民,居然在中國最潮的應用上引領潮流。
許多95後、00後就像一夜之間長大了,整理家裡的老照片、舊筆記,追讀起老人的回憶錄,互相點贊。
有人說:“忽然發現,外婆居然是爽文大女主。”
這位外婆18歲時為愛私奔,和地主兒子的外公從廣西鳳山跑到新疆,廝守終生。
還有人說,看了上上輩的故事,才懂了一句話:
“我拼命領悟到的東西,打拼、堅持、做自己,原來只是他們的基本功。”
和所有追帖的人一樣,我也有自己心中的“張福青”。
比如我的爺爺。
和張福清一樣平凡、普通,但又內心豐富,充滿故事。
看到網上那座“數字博物館”,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前他家的樣子。
他沒能把故事寫在牆上,而是都告訴了我,卻被我搞忘了。
我再也無法為他建起“數字博物館”,哪怕在心裡也不行。
他是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人,1946年參軍,成了東北野戰軍一名戰士。
從小,我就聽他講了許多故事,從行軍打仗,到克旗的草原。
然而,這些故事在我腦海裡都是破碎的,時間、地點、人物、細節,都已不詳。
這些碎片包括,夜裡的狼嗥,英勇的狗,山裡兇猛的豬和熊。
他的拋妻棄子而去的鐵匠父親,風雪夜裡病死在炕上的母親。
還有個槍法很好的跛子舅舅,兇狠霸道。
他十幾歲時當長工,被虐待。後來主人兒子娶親,他用火把一房子的鋪蓋都點了。
具體怎麼被虐待,為什麼去點,如何救火,一概不知道了。
印象最深的,是他說多年後重葬母親。
依稀記得是,冬天冰雪地裡,大家在亂葬崗刨得筋疲力竭,只好開春再來。
可最終,只刨到不知究竟是誰的一點遺骨,妥善葬了,算是盡了孩子的心意。
這些故事,我都已經說不確切了。
他是1999年突然腦溢血去世的,那時我上高二。
作為一個“文學少年”,雜七雜八的東西已寫了不少,我卻居然從沒想到去認真記一下他說的故事。
他還說了許多打仗的事,同樣地,都只剩一些模糊殘片。
某個戰友被汽油彈燒了,只剩一點點殘骸。
某位戰友手被炸飛了,某位戰友雞雞被打掉了。
他說的許多事,我兒時甚至都不太信,覺得是吹牛。
他說自己的班長(或是連指導員)是位著名的女英雄,起初我不大信。
說平津戰役時,隨部隊進北平,還參與接管故宮,在故宮睡覺。不知真假。
說北平街上見過一個老頭,功夫很厲害。
部隊南下途中,他說和戰友奉命“除虎害”,打過老虎,還吃了虎肉。
說曾去捕捉野馬,那公野馬鬃毛極長,脾氣極烈,又咬又踢。
雖然不知真假,但我倒也很愛聽。
直到他去世,我才發現這些好玩的故事就此中斷。
後來,奶奶、父親、伯父相繼離世,各種資料、老照片也儲存不佳,遺失殆盡。
我甚至連他的轉業證、各種勳章、獎章都從沒見過,甚至很長時間連他的部隊番號也不知道。
直到近年來蒐集資料,才知道了部隊番號,是四十八軍一六一師四八二團。事實上連檔案裡的這個記載也是有偏誤的。
和朋友聊天,才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遺憾。
檔案、資料、相片要麼是沒整理,要麼因為各種原因而遺失。
年輕的時候完全想不到這些,等到忽然想到時,人已經走了,東西也丟了,難以尋覓了。
這好像已經是一種共同的、宿命般的憾事。
同事煙雨說,從小自己就很好奇,全村人都姓劉,為什麼只有他一家姓李?
父親完全說不清,只知道是從四川逃荒要飯過來。
至於時間、原因、路上的經歷、怎麼穿越的蜀道,都一無所知。
上一輩、上上輩的汗水、眼淚、足跡、故事,都模糊成了一團,漸漸褪色。
像陳沖在《貓魚》裡說的:
“那些沒有被相機拍過的記憶——人臉、人聲、語言、地方,熟悉的和不認識的,似曾相識的和夢裡的,欣喜若狂或絕望無底的一像時間河流裡的一塊塊石頭,被歲月磨成了卵石,上面長出一層毛茸茸的青苔,邊上沉澱了淤泥砂石。”
它會終於斷裂、飄遠,像DNA雙螺旋上的一處大缺損,使感到自己彷彿不完整了,甚至,成為一個心病。
中國人的一生就是個迴圈,少年時堅決地走出故鄉,後來又回頭尋覓故鄉。
當初走得太堅決、太自負,以至於忘了去找到那座家人寫滿字的小房子。
我很喜歡這個張福清的“數字博物館”。

沒錯,它是很多偶然造就的。
攝影師的恰好路過,網民的一時興起,平臺的順勢而為。
其實誰也無法確信它會“火”多久,會不會一直這樣遊客盈門。
但這裡面有一種美好的東西,對回憶的珍視,對人的內心豐富世界的尊重。
現在,都市人非常孤島化,代際之間的不理解也很多。
說起老人,就是搶雞蛋、搶座位。
張福青的博物館,讓幾代人之間多了溫情和理解,讓我們會更想念上上輩人,想在記憶深處和他們對視一眼,哪怕,看看他們的背影。
說不定也會給自己很多溫暖與勇氣。

想起來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一句話,是年輕的殷素素問許多年前長輩的事:
“那郭祖師,怎地又不嫁了張真人?”
之前讀到這話,以為就是單純的八卦。
後來才明白,她是因為嫁了張翠山,就想從先人的記憶裡,尋覓到一絲共鳴和勇氣。‍
遺憾的是,郭祖師什麼話都沒留下,身邊人也沒記錄。
多鬧心啊。
就希望郭祖師哪怕有個小紅書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