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為媽媽設計」:Babycare釋出「家庭共育」新主張

母親節是品牌每年必爭的節點。過去幾年,幾乎每個母嬰品牌都會在這個時候釋出一支短片、寫一段感謝、說一句“媽媽辛苦了”。這些內容不乏真誠,但也越來越像一種流程化的表達:情感先行、視覺統一、套路熟悉。
而今年,有一條路線明顯不同。Babycare的母親節營銷,只有一句話——“為媽媽好的設計,是不只為媽媽設計。”
這句話沒有強調愛,也沒有拔高角色,而是回到育兒這件事本身,回到育兒產品本身:誰在照顧孩子?誰應該被看見?誰的需求被設計考慮進去了?
當大多數品牌還停留在表達母愛之時,Babycare已經在謀思重寫母嬰設計的出發點——它以“設計”為切口,試圖重新定義在育兒場景中的角色,並調整在育兒語境中的位置。
這種轉變體現在它講述的方式、呈現的產品、參與的對話,甚至是它留下的印象裡。

品牌態度躍遷
從母職感召到育兒共建
其實,Babycare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討論“母職”問題。回顧其過往幾年的品牌溝通,會發現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系統性的表達遞進——在育兒這件事上,我們是不是太習慣只看見媽媽?
2022年,透過“爸爸帶娃 媽媽快樂”的Campaign,Babycare以RAP短片和“如果男人可以懷孕”的話題演繹,為母親節注入了一絲輕盈的反差感。那一年,品牌嘗試從父親視角切入,撬動了對育兒分工的公共討論,也初步釋放出“育兒不等於母職”的品牌態度。 
到了2024年,品牌表達進入了更人格化的階段。Babycare聚焦媽媽的身份解放,不再是簡單要求分擔責任,而是在為母親的身份權利發聲。透過明星品牌大使出鏡呼籲,以及一系列鼓勵女性表達自我意願的互動活動,Babycare提出了“沒有媽感也是好媽媽”的核心主張,試圖打破社會對“犧牲式母愛”的歌頌。
而到了今年,這種品牌態度開始從“為媽媽發聲”走向“重構育兒方式”的階段。在母親節特別策劃「不只為媽媽設計」中,Babycare選擇拆解“母職”這個概念本身:為什麼我們會預設育兒只能由媽媽承擔?我們是否可能建立一種更有現實支撐力的照護結構?
片中那句“我們不是隻能讓媽媽承擔,還可以為媽媽分擔”,既是一種溫柔表態,也是一種冷靜提問。誰能和媽媽一起承擔照護責任?誰又應該被看見?
這一品牌表達的演化,也體現在視覺語言上。從過去許多品牌溫和柔光的母嬰敘事,到更理性剋制的灰調質感設計,Babycare正以“高品位設計師”的角色身份,持續定義一個不落俗套的母嬰品牌人格。
它不是靠情緒去博得認同,而是透過連續的產品設計、內容話題與傳播策略,把“沒有媽感也是好媽媽”這一品牌理念推向系統化——既解構了母親被神化的傳統視角,又試圖重塑一種真正可持續的家庭育兒生態。
從“讓媽媽喘口氣”,到“看見媽媽之外的可能性”,再到“設計一個人人都能承擔的照護結構”——這是一種品牌主張的升級,也是一場育兒語境的重寫。

產品理念升級
從“為媽媽設計”到“為家庭協作設計”
對育兒結構性問題的不斷提問,並非空穴來風。這背後,其實是Babycare對母嬰行業底層設計邏輯的一次系統重構。作為設計師創立的母嬰品牌,Babycare習慣從使用者真實場景出發,用系統化的產品哲學去回溯問題的本質。
Babycare所倡導的,不是產品功能上的修修補補,而是對產品“使用者應該是誰”“使用場景應如何協同”的重新定義。於是,Babycare在看待“育兒”這件事時,不再只盯著“媽媽”,而是將整個照護系統——爸爸、老一輩——統統納入視野,真正轉向“全家庭協作”的思考維度。   
比如扭扭車,它並非單純為兒童設計玩具,而是強調“雙重防傾倒”“靜音加厚輪”的配置,意在爸爸也能穩穩坐上,帶娃一起玩;又如定量調奶器,主張“一鍵衝奶,全家可用”,是針對老人帶娃時“怕水溫不準、操作太複雜”的實際痛點而來。
這類“不只為媽媽設計”的產品,已成為Babycare近年來產品更新中的主旋律。
這一思路也體現在成長型餐椅、育兒包、防脹氣奶瓶等多個品類中:不再把“媽媽”視為唯一使用者,而是基於“家庭協同”的多人使用情境進行再設計。
例如,育兒包採用中性化外觀,打破“媽咪包=女性專屬”的傳統界限;而電動搖椅、新生兒安撫床等產品,則在功能與審美上同步考慮“寶寶的舒適”和“照護者的操作便利性”,真正從系統角度實現“為愛重新設計”。
Babycare從C(Consumer)到B(Brand)再到M(Manufacturer)的C-B-M商業模式,也是這一邏輯的制度化體現。
Babycare不是先設計產品再讓使用者接受,而是透過社群運營、使用者共創、痛點調研等方式,反向驅動設計、供應鏈與交付的全過程。像“13°歪頭奶瓶”“雲朵艙減壓揹帶”這些看似簡單卻深得人心的產品,就是Babycare與真實使用者反覆打磨出來的共創成果。
更關鍵的是,Babycare並未把“好產品”侷限於單點最佳化,而是在有意識地構建一套覆蓋紙尿褲、溼巾、哺育、出行、玩具、傢俱等品類的一站式系統——目前品牌已有數千款產品,逐步建立起“從出生起陪伴每一次育兒決策”的產品矩陣。
這種戰略的背後,是對“生活場景 × 真實需求 × 品類邏輯”三者耦合的深刻理解,也正是所謂“高品位設計師”的實踐基石。
正因如此,Babycare此次母親節在傳播上選擇了態度式句型“設計××?設計××”,用“誰能用、誰好用”作為起點,一語點破品牌從情緒洞察到結構思維的升級過程。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在育兒觀念從“一個人扛全部”轉向“全家一起做”的今天,傳統母嬰產品的單一視角已經不足以回應多元化的照護場景。
Babycare正是用不斷提出問題、拆解預設假設、重建使用邏輯的方式,讓母嬰產品真正邁進“結構性創新”的階段——從“為媽媽設計”走向“為家庭協作而設計”,符合當下新一代的育兒需求,也是一種提倡和態度表達。

品牌角色的重構與升級
不止靠表達,更靠參與
母親節只是一個時間節點,Babycare真正想回應的,是長期以來在育兒結構中被習慣性忽略的問題——照護為什麼只能是媽媽的事?而品牌又該如何用實際行動改變這個預設邏輯?
當其他品牌還在藉助節日情緒爭奪注意力時,Babycare已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不是為了一次campaign贏得掌聲,而是推動整個行業進行全新的思考:母嬰品牌不應只為媽媽服務,而應當面向所有照護者。
這正是“高品位設計師”這一品牌人格的真正核心——它所象徵的從來不是外在美學,而是品牌對複雜現實的深度理解與解決能力。
面對崛起中的新一代媽媽群體,Babycare沒有停留在“感同身受”的淺層共情上,而是深入洞察她們在母職角色之外的真實處境:她們既期待育兒過程被支援與理解,又希望不失去對自我節奏與生活質量的掌控;她們不再接受“媽媽=唯一育兒責任人”的文化設定,而更願意在家庭、伴侶、長輩之間找到一種分擔結構。
因此,她們需要的不是被歌頌,而是真正被看見。
Babycare對此的回應,並非僅靠一支廣告片或幾件熱銷產品,而是透過長期有序的品牌實踐,一步步將責任嵌入公共照護體系之中。
2021年,Babycare啟動了“愛的2平方”母嬰室公益專案,截至2025年5月,已聯合高鐵站、醫院、企業、商場等共建超400間母嬰室,空間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源自媽媽在真實場景中的痛點反饋,實質性推動了公共空間的育兒友好化。
2022年啟動的無痛分娩資助專案,則聚焦“生育疼痛”這一沉默多年卻廣泛存在的女性焦慮,截至目前已落地全國11省、資助2150名產婦使用分娩鎮痛技術減緩疼痛,也強化了女性在生育過程中“有選擇權”的議題空間。
這樣的體系並非售後功能的延伸,而是一種品牌主動承擔育兒協作者角色的方式——當育兒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不確定,品牌也必須具備陪伴感、響應力與組織能力,才能真正進入使用者的日常語境。
正是在這樣的價值座標下,Babycare提出“不只為媽媽設計,為愛重新設計”的呼籲並非姿態,而是邏輯的自然延伸。它不是在爭奪媽媽的情緒認同,而是在推動整個行業對“誰應該被照顧、誰應該被支援”的再定義。
從產品邏輯、服務介面再到社會倡導,Babycare正逐步搭建起一個品牌可以成為協同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這種“產品+設計+制度+情緒支援”的綜合行動方式,才真正體現出一個品牌對公共責任和行業演化的深度參與。
在情緒營銷逐漸退潮、產品迭代日趨同質的母嬰賽道上,Babycare所堅持的,是一種向結構動手術的勇氣,一種將“設計力”轉化為“結構改革力”的路徑,也是一種不靠喧譁卻足夠鋒利的品牌哲學。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循著這樣的方向不斷向前,Babycare會走向願景中的未來。

*瞭解更多精彩案例,點選下方關注首席品牌官公眾號。
首席品牌官 創立於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長及經驗共享平臺,平臺包括自媒體、社群、培訓和品牌活動

「首席品牌官」自媒體系“CMO 價值營銷自媒體聯盟”發起機構、“公關傳播行業最具影響力原創自媒體”。投稿、內容合作,請聯絡「品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