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講透種草與經營

現在提到“種草”,你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如今,“種草”已成為許多企業營銷的流行手段,透過口碑傳播讓消費者分享對產品或服務的真實體驗和價值,從而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和共鳴。這種方式不僅讓消費者更易接受產品,也促進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更加真實、直接的互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種草早已超越了傳統營銷的範疇。最近出版的、由小紅書營銷實驗室聯合資深商業研究者於冬琪共同撰寫的《種草》一書中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雖然種草行為在營銷領域已日漸普及,但它同時也在深刻改變企業的組織運作模式和思維方式,成為推動企業持續增長和創新的重要戰略。
種草,讓企業跨越新的週期
在瞭解“種草”與企業組織的關係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它作為一種營銷策略的獨特價值,因為只有深入理解“種草”如何在營銷層面驅動品牌增長與消費者忠誠,才能明白它如何影響企業的整體運營和組織架構。
也許我們沒有忘記,在社交媒體高速增長的初期,一些企業透過抓住短期的流量風口也獲得過第一波的紅利。
但是好景不長,簡單粗暴的投放方式讓企業營銷的內容和產品越來越趨於同質化,最終在流量飽和的今天,在各種不確定的環境和因素的裹挾之下,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而種草,正在幫助企業穿越這個新時代的週期。
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營銷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它透過精準的內容和社交傳播,圍繞“人”構建系統的種草策略,幫助企業建立起深厚的消費者信任和長期的品牌價值。
那些不只把“以人為本”作為口號,而是在需求捕捉、產品研發、營銷溝通、體驗最佳化、組織設計等經營的每個環節和細節裡,真正把這個理念落到實處的企業 ,此刻正在享受“人”所帶來的長期紅利。而這正是種草所帶給企業的深刻啟示。
在《種草》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在種草方面口碑卓著的品牌和企業 ,透過觀察他們的創新應用和成功實踐,提煉出各種“種草”方法論。無論是企業的決策者、營銷的從業者,還是對營銷感興趣的學生和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洞見。
在複雜環境中精準種草
從小紅書使用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不同人被種草的真實瞬間:
“原本想裝原木風,但在小紅書上被種草法式風。”
“在小紅書種草購買了一款露營車,回家後發現真香,我們解鎖了很多使用場景。”
“我想知道毛孩子每天都在想什麼,所以我在小紅書被瘋狂種草了一款寵物發聲按鈕。”
……
像這樣關於種草的真實故事還有很多。來看吸乳器品牌熊貓布布的故事。在一場使用者討論會上,一個話題#凌晨4點的媽媽#成為了當場的焦點。
在這個話題之下,很多哺乳期的媽媽分享了自己凌晨4點照顧孩子的經歷,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這讓熊貓布布的產品負責人意識到,媽媽們爆發出的委屈和彼此間強烈共鳴的背後是巨大的情感需求,所以熊貓布布推出的不能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產品。
透過“凌晨4點”這個具體的生活場景,熊貓布布在產品上加上了一個溫暖的小夜燈,在凌晨4點給媽媽們陪伴和慰藉。後來這個小夜燈的設計成為了媽媽使用者間最受好評的功能之一。
在《種草》這本書中,小紅書透過對多家企業經營實踐的深入觀察,在無數個如同熊貓布布一樣的成功案例中總結出了種草的底層心法:不斷重複捕捉、理解、放大、激發的工作流程,不斷找到下一個激發使用者的點併疊加,實現對使用者多個環節、更高強度的激發,使企業與使用者可以共同成長 。
而小紅書發現,在整個使用者被種草的過程中,發生在使用者被種草之前的關鍵一步,是他們所向往的某種生活被真實地呈現於眼前,他們看到了潛在的需求被滿足。
比如,今年在小紅書上流行的玩法:利用便利店的小版酒DIY雞尾酒。小紅書運營團隊精準抓住了年輕人追求‘微醺、輕享受’的生活方式,與全國便利店聯動推出#便利店調酒#活動。
與以往不同的是,曾經我們的營銷路徑中,企業都是直接給出解決方案,告訴你什麼產品能夠幫你解決什麼問題。可關鍵是,他們也許並不明白這些使用者的真正需求,這就很難打動使用者。
如今,在小紅書龐大的內容生態中,湧現出無數個以真實生活為基礎的文化社群。使用者之間彼此的碰撞會誕生出大量的場景需求,每個人嚮往的生活變得可見,抓住其中的關鍵點,就能成企業種草成功的關鍵。
《種草》這本書試圖告訴企業,用生活方式來理解人,這是一種更穩定、更長週期有效,能夠幫助企業錯位競爭的方法。
在種草的底層心法中,如果我們將捕捉和理解作為發現機會的方式,那放大則是企業抓住機會的方式。
我們常常看到,企業好不容易找到了機會,卻因為速度不夠快而被後來者居上錯失了良機。只有當一群人在說到某個產品時提到的都是你的品牌,才會讓你的企業佔得先機,企業需要精準地快速放大種草效應。
小紅書給了的解決方法是“人群反漏斗”模型。
先識別出更有可能對產品產生興趣和購買行動的核心人群,這類核心人群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最容易被種的群體。先打透這些核心人群,當充分滲透後,再找到其他高潛人群繼續滲透,最後擴充套件至泛人群。
讓我們來看乍甸乳業的案例。一個雲南的老字號品牌始終無法跨出雲南的邊界,但藉助小紅書種草營銷策略中心靈犀分析後,可以發現那些曾經喝乍甸長大的90後孩子大部分已經成為寶媽,並且已經分散到了全國各地,這些人群正是引爆品牌口碑的核心人群。從這20萬核心人群入手,透過研究他們的偏好,將健康、保養作為破圈的關鍵點,最終乍甸將種草人群擴大到600萬。
種草心法的最後一步是激發,激發使用者的主動行為,讓使用者從價值的消費者,轉變成價值的創造者。完成這一步,透過意味著種草的成功。而激發的關鍵在於“主動”。
有很多在小紅書上爆紅的產品,靠的不是產品的價效比,也不是品牌的好口碑,而是無數使用者自發分析和創作的網路段子,而這些又怡好踩中了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文化梗。企業需要充分洞察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的表達欲、社交欲和參與感。“激發”正是要找到使用者參與的機動,藉助“人”的力量形成自傳播。
比如思念“柿柿如意”湯圓的成功,因為其獨特形似柿子的外形和諧音“事事如意”的良好寓意,引發了各路網友的自發傳播。
《種草》一書透過大量的案例和經驗分享讓我們意識到,當捕捉、理解、放大、激發這四個行動全部做到位時,種草就會進入一個超級正迴圈,會有無數的“自來水”使用者來自發幫助你。
怎麼成長為一個可以持續種草的企業?
除了搞懂種草心法的底層邏輯,在《種草》一書中,小紅書用多個成功企業的案例提醒大家,想要真正打動使用者並激發其主動效應,對組織者的共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不僅需要創造更多與使用者的接觸點,還要及時回應、關注並與使用者建立深度共情。
這已不再僅僅是營銷層面的挑戰,它對企業的組織架構、文化建設和團隊協作提出了更為深刻的要求,需要從根本上最佳化企業的運營方式,以更靈活、快速、精準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我們發現,這本書給企業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那就是,種草思維不僅可以融入企業的策略和文化,還能深刻影響企業經營和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
這使得《種草》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手冊,而是一種戰略工具,幫助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穩步前行,打造與消費者深度連線的品牌生態,從而實現持久的競爭優勢。
一定有不少企業有疑問,那些能夠持續獲得種草成功的企業是如何做到的?
當我們希望業務發生改變時,通常只有改變管理,才會成功。
種草心法其實已經告訴企業,種草成功的方法論是什麼。但光有想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這一套種草心法在企業內部落地實施,但這通常面臨著諸多現實阻礙。
首先,傳統團隊和管理模式成為了種草的阻力。比如在人才的選擇上,沒有足夠理解使用者的員工,也就是沒有共情力、沒有“人感”,而這恰恰是感知使用者至關重要的能力。沒有這一能力,很難完成心法中的捕捉、理解。
其次,想要種草成功,效果管理應該變為體驗管理。不斷提高效率,是很多企業所依賴的成功路徑,比如卷引數、卷價格、卷流量。但如今這條路已經越來越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卷。
但如今小紅書的大量使用者用實際分享告訴大家,比起價格、資料和指標,他們更加在意的是真實的生活,是解決生活的難題。企業中需要有人不斷發現什麼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判斷什麼樣的體驗要求應該被滿足。
解決這兩大阻礙,企業就能踏上種草型組織的正軌。為了讓企業少走彎路,《種草》一書中將“種草型組織”的設計思路,總結為一個包含五層要求的“金字塔”:
1.面對趨勢變化,企業要順應趨勢,跟上使用者變化的腳步。
2.使用者的體驗要求不斷增加,企業應該將“種草”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經營方式
3.想要做好種草,需要團隊做出正確的動作,遵循種草底層心法
4.在組織和管理上,要有人有能力做、並且想做,企業也要有資源,並且鼓勵員工去做
5.需要有推動者來推動變化發生,這個推動者不一定是老闆,也可以是員工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種草型組織”的意義,種草是對人的核心要求,很多對來自人的新體驗判斷,這些東西是很難透過資料來傳遞的,只有透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共鳴來激發彼此的傳遞。
種草型組織就是讓足夠多能夠理解使用者的人成為神經元,因為神經元的存在使得種草心法中的捕捉、理解得以完成。讓更多有從價值的使用者被員工捕捉。
有些企業的做法是把使用者思維作為企業文化,比如Babycare。在今天Babycare總部的2000多名員工中,幾百位媽媽既是員工也是Babycare的使用者。不僅如此,從會議室的“寶寶寶媽牆”提醒每個決策心繫使用者,到定期邀請使用者來公司聊產品,Babycare的員工不管是否為人父母,都習得懂使用者的要義。這使得Babycare成長為一個持續孕育爆品的種草型組織。
誠然,一家企業持續成功的過程比書中所描述的更為複雜,即便是小紅書自身,也需要在推進商業化的過程中,不斷收集使用者的負反饋,從中找到規律和根因,持續最佳化和前行。
這種不斷自我迭代和深刻洞察消費者需求的過程,體現了“種草”思維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價值。在《種草》一書中,企業不僅學會的是關於如何與使用者互動的技巧,而是將瞭解如何將“種草”融入到企業的每個細節、每個決策中,打造一個能持續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推動品牌成長的組織。
正如《種草》發起人、小紅書CMO之恆所言:“我們負責當好一顆種子,相信好種子都會長大,種草才剛剛發芽。”
王今 | 文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