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天才創業者的知乎朋友圈

AI行業正在被洗牌,最新一批被注意到的明星,是等待一鳴驚人的年輕人。在這場還充滿迷霧的競爭中,年輕人卯足了勁兒想要抓住公平競爭的機會,打破固有認知,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他們不是單打獨鬥,知乎是他們探索新世界、尋找方向和夥伴的高地。也只有在這裡,足夠專業和前沿的討論氛圍能讓他們不再孤獨。以“2024年度新知答主”為代表的這群AI青年,正在改變AI發展的技術和產業方向。下一個梁文鋒、王興興,甚至黃仁勳,或許正在他們之中萌生。
文 | 黃點點
編輯 | 青松
運營 | 芋頭
被隱藏的履歷
2023年,AI創業者季宇密集見了100多位投資人。他計算過,兩個月時間,每個人聊至少兩個小時,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0個小時,啥也不幹,只用來說服投資人們,說到最後口乾舌燥,懷疑人生。
要讓他們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花錢,很難。創業這一年,季宇30歲,屬於AI行業裡非常典型的那種聰明人,身上帶著很多亮閃閃的標籤——高中時代參加物理競賽,順利保送到清華物理系,後來轉去清華計算機系讀了博士,第一年就發了可以畢業的論文,找工作也不太費勁,早早被華為海思簽下,成了萬里挑一的“華為天才少年”。
放在很多地方,這些標籤已經很有分量,足以吸引很多資本的目光。畢竟,外界信仰天才的光環,不少明星創業公司的誕生都離不開這些標籤。
但季宇創業的賽道,偏偏是晶片。作為人類資訊科技的頂峰,即便是一個從不關注科技行業的普通人,也會在各種新聞裡感知到這場“卡脖子”博弈背後的硝煙。行業壁壘高、需要資金量大、週期長……這些特點的存在,讓晶片創業面臨更苛刻的審視。
▲ 季宇出席知乎新知青年大會(中間發言者為季宇)圖 / 講述者提供
季宇曾經擁有過的所有光環失去了作用,甚至變成一種劣勢。比如,“華為天才少年”這個名頭,讓季宇得到的質疑是,為什麼只在裡面工作了3年就出來創業?時間太短,投資人們覺得還不夠。
在很多資方眼裡,去做這件困難且有可能要在十年之後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情,還不如去投一些兩三年就能直接起飛的網際網路專案。如果實在要投,那更被他們信賴的晶片創業者,絕對不是像季宇這樣的年輕人,而是更有資歷、更有經驗的老大哥,最好是在某家世界頂尖的半導體公司主導了某個專案,可以佐證TA是行業裡最頂尖的存在。
這些難題,季宇創業之前有想到過。在晶片行業工作的三年,季宇發現,行業裡很多事情還是在原地打轉——正是因為這個行業太龐大、週期太長,產業鏈裡的不同角色都是隔行如隔山,讓很多人都受限於自己眼前的工作,這讓大家傾向於保守的決策,沒精力思考新的東西。
跳出來,以一個更宏觀的視角給行業帶來改變,是季宇決定辭職創業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季宇沒有再繼續工作、反而選擇在一級市場陷入寒冬的2023年出走創業,他說經驗固然很重要,但當下,行業裡的很多問題已經無法再用經驗去解決,哪怕再多工作幾年也沒有什麼意義。
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但包括父母在內,季宇身邊的人都不奇怪季宇在那個時間點選擇創業,因為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很理性的人,絕對不會“為了創業而創業”。他如果做某件事,一定是“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了”,並且知道自己是對的。
在找到對的方向前,季宇是那種憑著“直覺”和興趣去體驗、甚至試錯,直到找到必須要做的事情的人。
在創立北京行雲積體電路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行雲)之前,季宇從來沒有踏足過創業圈,就連走上計算機這條路,也是中途轉的方向。高中時,季宇最喜歡的學科其實是物理,那時他物理成績很好,有非常驚人的“物理直覺”。但真到清華學了物理,他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還大”,一直引以為傲的直覺慢慢消失了,他因此選擇轉去計算機系,這是他的另一個興趣方向。
在清華,大家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人專注學術,季宇的本科同學裡,不少人至今還在做物理研究。他也認識一些一直有創業意願的校友,在學校期間就“一直在折騰、一直在嘗試”。
相比起來,生活裡的季宇顯得有點沒定性。他愛好很多,初中時喜歡打籃球,被高中舍友“虐”了幾次,發現自己原來沒天賦,又轉去打羽毛球。打了幾年,被清華校隊的本科舍友狠狠“虐”了幾回,他對羽毛球也失去了興趣。後來,季宇又愛上了騎山地車,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坡都敢下,直到摔了一回,車也不騎了。他三分鐘熱度過去,但那些喜歡打羽毛球、打籃球、騎車的好朋友,愛好這麼多年都沒有變過。
季宇要做自己最擅長、也最有天分的事情——在任何一個行業的頭部位置,決定人們高度的往往不是努力,而是天賦。在30歲這一年,季宇終於確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面對投資人,季宇更願意拋開所有標籤,交流時直奔主題,講自己製造晶片的思路,講自己對行業的理解和洞察,這是他最擅長、也最確定的東西。
而下了決心之後,季宇展現出極強的韌勁和耐力。創業之初,光是讓外界相信他可以,季宇就花了一年時間。2023年6月辭職,直到2024年5月,季宇才得到足夠的錢,組建團隊,在中關村的一家小辦公室,正式開啟了這場打造國產晶片的長跑。
▲ 季宇在自己公司新搬遷的辦公室。圖 / 講述者提供
另一個名字
履歷被隱藏,只有一個標籤,反而被季宇亮了出來,那就是知乎答主。從2016年開始,季宇開始以“mackler”這個ID,在知乎上回答晶片、AI、類腦計算等多個硬核領域的問題,很快成為行業裡有名的大神級人物,也成為知乎晶片(積體電路)話題優秀答主、2024年度新知答主。
季宇也沒想到,有一天,“mackler”這個名字會比他的真名還好用——行雲的聯合創始人餘洪敏,就是靠它拉來的。餘洪敏是季宇曾經在華為海思的同事,也是海思車載昇騰等多款晶片的研發負責人,資歷深厚。兩個人很早就認識,但說不上熟,直到季宇決心辭職創業,才找到餘洪敏,想邀請他加入。
聊想法那天,季宇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聊到最後,他也不知道該說點啥了,乾脆告訴餘洪敏,自己還有很多想法,都寫在了知乎上,可以多看一看再決定要不要加入。餘洪敏這才把季宇和“mackler”這個名字掛上鉤,他火速給出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回答:“mackler?那剩下的不用聊了,我們就一起幹吧!”
季宇痛失網名,但收穫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聯合創始人。某種程度上,這也符合季宇對於晶片行業的理解,那些光環和標籤是沒用的,更有吸引力的,是專業能力和具有價值的洞見。
▲ 季宇在知乎上的高贊回答。圖 / 知乎
這是季宇意料之外的收穫。不同於現實世界裡溫和、好脾氣的模樣,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時,季宇顯得激進很多。多年來,他基本不寫深入出的科普,因為他覺得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也能比他做得更好。他更想提供硬核的專業討論和態度鮮明的觀點,季宇形容,是“非常堅決地寫出來”,永遠不給出一碗水端平的縹緲答案。
越犀利的觀點,就越容易被反對,但季宇不在乎被反駁,他不喜歡模稜兩可,不喜歡在看似和氣的氛圍裡,得不到思想的碰撞,那意味著無法互相學習,無法直面真實的問題。只輸出觀點還不夠,他還會挨個分析同行們提出的方法,每個都嚴苛批評,幾乎把所有的解法都批得“一文不值”,到最後,給出一個自己覺得有效的解法,再在評論裡和從業者們一同“辯經”。他相信理越辯越明。
當然,話說得太絕對,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打臉”時刻。早些時候,在討論AI方向時,季宇其實是旗幟鮮明反對大模型的那個人,他覺得這種方式來得太粗暴。沒想到,不過幾年時間,ChatGPT和DeepSeek等大模型爆發式出現,成了行業的主流方向。
這些看上去有點像“黑歷史”的回答,至今被保留在季宇的知乎主頁裡,沒有被刪除。季宇說,人不是先知,在特定的時間點,基於自己獲得的已知資訊,給出一個認真的回答就是合理的,哪怕錯了,迭代就可以。所以,他不僅不刪,還會引用,專門針對自己的錯誤答案,再寫下一篇長長的反思,看有哪些問題沒有考慮到。
這些長達9年的回答,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考脈絡,記錄了季宇對行業越來越透徹的理解過程。短影片衝擊的世界裡,人類依舊需要一個純粹的文字平臺,去提供更沉浸的閱讀,輔助更深度的思考。
這也是季宇開始在知乎上回答問題、輸出觀點的原因,開始創業了,這個習慣也沒有改變。他會把自己的思路寫成文章發出來,評論、爭議一概全收。有時候和投資人線下見面,季宇密集輸出一個小時,對方還聽得雲裡霧裡,他會直接報出自己的知乎ID,透過這種方式,也許他可以被更深層次地理解。
除了季宇之外,知乎還吸引了一大批青年AI創業者、明星專案成員、後起之秀加入討論。他們中的一些,因為優秀的內容和洞見,獲得了知乎2024年度新知答主榮譽。比如周舒暢、夕小瑤,前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也是階躍星辰創始團隊成員,而後者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系,是在知乎上擁有超過8萬粉絲的頭部答主,同時也是一名AI Agent創業者。也有不乏潛力的新秀,比如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正在一家大廠開發大模型Infra雲產品的方佳瑞,清華在讀、還沒畢業就已深度參與了大模型推理專案vLLM的遊凱超等等。
在一個個問題下,他們闡釋自己的思路,分享各自的成長,不斷在網際網路科技領域創作高質量內容。思想的碰撞還在延伸到線下,在知乎舉辦的新知青年大會上,季宇作為行雲積體電路創始人,和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矽基流動創始人袁進輝等AI創業者們坐在一起,暢聊AI,打破邊界。這些充滿前沿性、思辨性的內容,隨之又成為AI創業者、從業者們尋找方向、尋找同伴的重要標識。
▲ 知乎新知青年大會的分會場,AI創業者們積極分享。圖 / 講述者提供
撬開巨頭的裂縫
伴隨著ChatGPT的誕生,AI行業迎來新的爆發,加入賽場的人越來越多,有人甚至形容,世界被劃分成了“ChatGPT誕生前”和“ChatGPT誕生後”。
如果仔細觀察當下的AI創業圈,你會發現,有兩群人吸引了最多的目光。
一群是本就已經很有名頭的“網際網路大佬”,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注視。比如王小川,他之前是搜狗的CEO,花很長一段時間做過醫療健康,如今又成立了百川智慧。還有前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網際網路連續創業多年之後,他入局大模型,成立了光年之外。除了這些選擇出走、二次創業的老闆們,幾乎每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加入了這場AI競賽。
在面臨存量競爭的當下,大廠們捧出了不可小覷的誠意,比如阿里、騰訊,對於未來的AI開支預期,已經分別上調到1300億元、1000億元每年。這些超前的投入,很難不被外界解讀為巨頭們的跑馬圈地。
而另一群被關注的物件,幾乎是資深大佬們的反面——他們很年輕,也很聰明,幾乎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甚至工作經驗,但這依舊阻止不了他們嶄露頭角。先是創辦月之暗面的楊植麟,然後是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他們都是90後,追光燈輪番打在這群年輕人身上。
▲ 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備受關注。圖 / 視覺中國
兩撥截然不同的畫像,意味著不一樣的創業初始條件。返場創業的大佬們不缺錢,不缺人脈,王小川和王慧文,都是在“朋友圈”喊了一嗓子,就拿到50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這是創業多年積累下的優勢。
季宇顯然不屬於這一類。他是1993年的,只擁有過一份工作,最發愁的就是融資。為前期準備,他奔走了一年時間。但面對前輩們,季宇不太會羨慕——就像一場遊戲裡,不同玩家被點亮了不同的屬性點,各自有各自的挑戰。反而是那些大佬們,在不同場合流露出對於“不夠年輕”的遺憾,因為AI的賽場裡,年輕、聰明,意味著創造力和想象力,還有新技術的高度,相比起錢,這是最難被複制的頂級資源。
換句話說,AI技術浪潮的到來,給了年輕人新的機遇,他們能感覺到的是,在這裡,創業是平等的,很少有人會去恐懼巨頭的存在。有時候,季宇去參加一些行業會議或者交流活動,“身邊一圈00後”,自己甚至都不算年輕的那個。
AI創業者的確是很有勇氣的一群人。季宇創業的時候,一級市場非常寒冷,國內幾乎沒有一家創業公司有勇氣做晶片,季宇是唯一一個,但季宇表現出超常的樂觀。市場糟糕的另一面,是“噪音小”,不用被狂熱的情緒推動著往前走,不用花兩倍、三倍的價格去搶人,也不用為融資拼命講故事。反倒是冷啟動的漫長考驗,給了他思考的時間。
和季宇的時間線幾乎一致,2024年度新知答主夕小瑤也是在2023年5月選擇辭職創業的。她在知乎回答裡回憶過自己的創業經歷,把那時的情景形容為“不確定”,人們“談創業色變”。但夕小瑤覺得,正因為“迷霧足夠大”,無論是千億美金的巨頭還是三無小白,都擁有了一樣的成功機率,等到成功路清晰,AI領域反而會成為巨頭、獨角獸、頭部資本拼資源的遊戲。她更想把握這個公平競爭的最佳機會。
相比起上一個時代的創業者,這群年輕人更希望打破世界現有的固有認知。季宇能感覺到大家身上那種卯著勁兒、想去改變世界的意願。
夕小瑤說,從辭職之後,無數人都問過她,為什麼要放棄演算法工程師這麼好的金飯碗,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離職創業?面對投資人、創業者、大廠高管、老朋友,夕小瑤的回答始終沒有改變過:“我只想去追求更大的價值,去改變世界;更何況是工業革命即將發生在自己最熱愛、熟悉的領域呢。”
在知乎做硬核博主多年,夕小瑤同樣把這個平臺當做自己記錄創業生涯的根據地。不止她,宇樹科技王興興也是,在自家的機器人登上春晚之後,忙不迭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分享感受,末了還不忘留下一句:“所有崗位嚴重缺人,等你加入、一起用科技推動世界。”順便招聘。
▲ 宇樹科技的王興興在知乎回答中線上招聘。圖 / 知乎
顯然,對於王興興、季宇、夕小瑤等人來說,知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開始就開始深度玩知乎,王興興在2016年就回答過問題:“怎麼看上海大學王興興同學做的xDog?”夕小瑤也是,她最開始喜歡知乎是因為愛看大神們的回答,然後慢慢開始嘗試發表自己的觀點,再到如今貢獻更有深度的見地。
這樣看來,AI是屬於年輕人、創新者發現和創造更大世界的舞臺,而知乎就是這個舞臺的前沿,在這裡,網友們共同見證他們的成長,等待他們改變世界的那一天。
新的機遇
年輕AI創業者們給行業帶來的震動,正在石破天驚般輪番出現。
今年春節,先是宇樹科技王興興打造的機器人亮相春晚,然後是85後梁文鋒創辦的DeepSeek瘋狂刷屏,包括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太極圖形創始人胡淵鳴等很多活躍在知乎的AI青年變得炙手可熱,人們似乎突然意識到,AI真的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 今年爆火的宇樹科技機器人。圖 / 2025年央視春晚截圖
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出圈程度,遠超季宇的想象。最讓他震驚的是,就連小區的業主群都從只聊家長裡短,變成不時討論AI。他開玩笑說自己創業兩年,爹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幹什麼的,但現在不一樣了,他們起碼知道,兒子生產的晶片,可以支撐這些大模型更迅速地運作。
不誇張地說,AI行業似乎被重新盤活了。投資人的心思,開始明顯活泛起來,很多曾經不看好這個賽道的投資人找到季宇,看上去,年輕人重新贏得了資本的信心和耐心。
對於創業者而言,這是必須把握的機會,嗅覺敏銳的季宇決定加入,以晶片創業者的身份為這場變革添一把柴。他的思路是,用更便宜、普通、甚至能在電商平臺上就能買到的硬體,讓DeepSeek這樣的大模型執行起來——此前,人們的理解是,需要用上百萬元的機器才能做到這件事,硬體價格高昂,只有諸如銀行、網際網路公司這樣的大型機構才能用得起。
還在春節假期,季宇就開始盤算這件事情的可行性。他把所有硬體的材料、價格、規格通通算了一遍,然後花10萬元下單了一臺機器,又找來清華實驗室的師弟,相當於在行雲內部組建了一個三四個人的小團隊,開始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
等待機器到實驗室的兩個星期裡,季宇感覺度日如年,他其實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晶片生產需要時間,甚至在晶片訂單正式交付之前,公司其實沒有任何收入,純粹依靠融資運作。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人都是沉默著悶頭前進,沒有耐心的人很難堅持。
前路還有很長,但起碼現在,大家的眼睛被點亮了,每一個人都在談論DeepSeek,同行們陸續推出各種各樣的機器來執行它,這也讓季宇變得興奮,他希望能夠再快一點,用他們的技術去刺激市場。
那段時間,季宇週一到週五處理公司事務,週末就往上海的實驗室跑,最終在4月1日這一天把實驗跑通,形成行雲第一個可量產的產品“褐蟻”。季宇說,他原本以為自己是個很理性的人,也知道這件事是可以實現的,他沒想到,當真正看見DeepSeek這個強大模型在一臺極其普通的桌上型電腦上執行時,內心還是會被深深觸動,那是一種非常純粹的感官刺激,是人類賦予計算機的小小奇蹟。
▲ 行雲第一個可量產的產品“褐蟻”。圖 / 講述者提供
更重要的是,季宇知道,這就是他和夥伴們想做的事——某種程度上,它意味著AI普惠的實現。研發的時候,季宇問過很多人,“信不信我們能把大模型跑在一個很便宜的硬體上?”大多數人會有興趣,但不相信。直到最後開放測試,使用者還要反覆確認,這臺普通的桌上型電腦器背後沒有偷偷連線更好的算力,“甚至要跑到線下來親眼看看”。
這樣的質疑,本質上是因為人們不相信,只花十幾萬元就能跑大模型。行業有根深蒂固的認知,國產的便宜顯示卡一定只能跑一些小模型,或者一定有什麼別的缺點,不然為什麼別人要斥資百萬,去買英偉達的產品?
此時,人們震驚又意想不到的表情,成了創業者眼裡最寶貴的精神刺激,這代表他們的嘗試有價值。季宇覺得,透過他們的產品,人們或許可以逐漸對超算祛魅,不再迷信昂貴硬體的存在,AI同樣可以透過便宜的電子產品去推動,每個普通消費者都能得到沒有折損的模型體驗,那意味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抱著這個想法,季宇把新產品的名字定為“褐蟻”,這個名字來源於科幻作品《三體》,意思是“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褐蟻,也是宇宙公理誕生的見證者”。
這是季宇看到的機會。在多年之前,有那麼一場相似的戰役,開展在IBM和英特爾之間。當時,IBM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巨頭,而年輕的英特爾選擇了加碼當時還很小眾的個人電腦晶片,最終的結局是,英特爾成為一個時代的引領者,忽略普通消費者的IBM走下神壇。
幾天前,季宇和ATI(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世界著名的顯示晶片生產商)創始人見了一面。講完自己的願景,對方感覺到熱血沸騰,似乎回到了當年那個共同衝擊IBM的時代——當前的晶片行業,英偉達這個看上去無法撼動的對手,就像曾經的IBM一樣,正在成為大型企業的專屬,它生態牢固,人們把跟英偉達競爭這件事形容為“絕望”,認為後來者要戰勝英偉達沒有可能。
但是,請讓我們再耐心一些,也許,在這群AI青年的帶領下,世界真的會被扭轉方向。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如何看待AI行業的發展?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