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在沒有想到,這個年代,居然還有人用比《24孝》更恐怖的方法宣傳。
源於小奇我早上刷到的一個影片,一箇中年男子在鏡頭前痛哭流涕。
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傾訴著自己傳承非遺的不容易。
他花光了家裡的錢,給剛出生的孩子喝9.9元包郵的奶粉,孩子生病後他承擔不起醫藥費。
導致孩子出生後一百天就去世了。

影片裡說他叫老孫,是孫鎮龍燈最後一名傳承人。
他和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只能靠一斤一塊錢的玉米得到一點收入。
為了復原失傳30年的孫鎮龍燈,老孫瞞著家人,賣掉了自己的車,偷偷借錢,偷偷買材料。
當父母發現的時候,他們家已經揹負了20 萬的債務。
深情的文案配上深情的音樂,十秒鐘完成了從人類到聖徒的進化。
“母親勸他放棄,父親給他冷眼,老孫卻說:我不做,這個東西不就失傳了嗎?”

究竟是怎樣的龍燈,值得老孫如此拼命?
老孫展示了自己日夜不眠奮戰多年的成果——


好吧,就當龍燈和人一樣,不要看外表而要看內裡。
在宣傳通稿中,孫鎮龍燈精髓是在龍身裡放置蠟燭的滾燈。
蠟燭是用牛油做的,而滾燈類似於不倒翁,無論怎麼翻滾,蠟燭始終向上,不會傾倒。
獨此孫鎮龍燈一家!

我讀過書的,你騙不到我。
這不就是陀螺儀的原始版嗎?
早在漢代就在我國出現了。

到現在何止是沒有失傳,早就改進量產了。
我上小學的時候小賣部不到十塊錢就能買一個。
比他喂孩子吃的9塊9劣質奶粉還便宜。

但老孫覺得,現代裝置不足以體現老祖宗智慧的優秀傳統。
祖傳的,才是最好的!

這麼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定傳承很久了吧。
老孫說了,一百多年。
也就比新中國的年紀大一點。
其中還有三十年處於失傳狀態。
老孫傾其所有把它復活後,終於讓孫鎮龍燈獲得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榮譽有多珍貴呢?
我查了一下,截至2024年,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專案總數超過10萬項,其中國家級專案1557項,省級專案約2.1萬項。
剩下的市和縣非遺,加起來8萬多項。

那麼,代價是什麼呢。
2014年,老孫的孩子出生,他手裡甚至拿不出1000塊錢。
他給孩子喝的劣質奶粉,品質不如米糊。
孩子很快生了病,儘管縣醫院只離他家30米,但他因為付不起醫藥費,眼睜睜地看著不足百天的孩子過世。

左手高舉“拯救龍燈”的火炬,右手把親骨肉塞進劣質的塑膠奶瓶裡。
幾根竹篾比新生兒的心跳更重要。
這是精心裝點封建糟粕而成的悲情史詩,是《聊齋》都不敢收錄的鬼故事,是足以讓《24孝》作者連夜撕稿重寫的絕好素材。

如果一種傳統手藝需要靠傳承人拿自己的家人為代價。
那麼它早該消失了。
再者,上網隨便一搜,龍燈的非遺佈滿全國,沒有上千也有幾百。
哪個不比孫鎮龍燈美麗,哪個不比孫鎮龍燈技術含量高?


當然,就算這些騰蛟起鳳古韻天成的龍燈。
要是在和人命中做一個選擇,我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生命。
《奇葩說》中有名的辯題——
博物館著火了,一幅世界名畫和一隻貓,你會救什麼?
抽到救畫論點的黃執中說,貓是近處的哭聲,名畫是遠方的哭聲,我們救畫不是因為冷血,反而是我們看得更深,聽得更遠。

之後李誕的反駁,是我覺得《奇葩說》所有內容中最精彩的一段。
直接上原話——
不要這樣想問題朋友們,因為那不是遠方的哭聲,那是你想象中的哭聲。 你為了一個想象中的哭聲,你就把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犧牲掉了。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知識分子朋友,他們知識多了之後,他就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也不苦其心志,他也不勞其筋骨,他就想怎麼天天犧牲別人。他每天就在想,我怎麼犧牲這個去救那個,我怎麼犧牲小的去救大的,我怎麼犧牲這個近的,去救那個遠的。 不要這樣,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 我們這樣自私的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 而正是這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目標,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退一萬步講,《蒙娜麗莎》和貓不知道怎麼選,我不怪你。
《蒙娜麗莎》和你的親生骨肉,居然還能選錯。
你的“那些偉大的事業”不是“遠方的聲音”,只是“想象中的聲音”。
粗製濫造的龍燈既無法進入博物館珍藏,也不能為鄉村帶來旅遊收益,最終只是地方文化報表上一個蒼白的數字。
當我們在火場前選擇救貓,不是對文明的背叛,而是我們知道,唯有珍視具體生命的溫度,文化的基因才能真正流淌進未來。



來呀 一起搞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