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迎來“漲薪潮”,但大家卻開心不起來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真正的薪資革命,並非工資追逐通脹的被動補償,而是勞動生產率躍升帶來的價值重構。”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世界各國正迎來“漲薪潮”。
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2024年12月工人名義現金收入同比增長4.8%,高於11月修正之後的3.9%,創下自1997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我們的鄰國越南,也在2024年透過一項法案,將越南紡織服裝工人的平均工資從最低200美元/月提升至300美元/月,高於競爭對手孟加拉國和印度。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薪資水平出現幾十年來最大的漲幅。2024年9月,德國人均工資達到了5009美元。
按理來說,加薪是一件開心的事,但各國的打工人卻怎麼都開心不起來,因為上漲的工資,並未帶來實際購買力的提高。

“明漲實降”的日本薪水
一個國家的工資水平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互動影響,但主要和三方面因素有關。
◎ 第一是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的GDP較高,生產力和技術更先進,名義工資水平也通常更高。
◎ 第二是勞動力的稀缺程度,以及崗位和技能的差異,會帶來較為明顯的工資差異。高階管理人員的收入通常遠高於普通基層勞動者。
◎ 第三個原因在於制度,政府設立的最低工資標準、工會力量的強弱也影響了工資水平。
比如在日本,當地的工會每年都會組織一次和企業的薪資談判,業內俗稱“春鬥”。
日本工會聯合會舉行會議,進行工資談判
2024年的“春鬥”的訊息出爐以後,日本打工人歡欣鼓舞,按照工會和企業的談判,日本人能夠得到5.1%的加薪幅度。
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被騙了”。儘管工資不斷上漲,但月底算賬的時候發現,自己能攢下來的錢比以前更少了。
日本官方資料也顯示,2024年日本實際工資較上年下降0.2%,日本打工人的實際收入,已連續3年出現遞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日本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所形成的國內通脹。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日本進口的能源價格就開始飆漲,加上2023年日本食品價格平均漲幅16%,以及日元創紀錄的大幅度貶值,導致日本面臨著極大的進口壓力。
按照2024年12月的資料,日本核心通脹率已上升至3%,創下16個月新高。高額的通脹蠶食著日本人民的購買力,給日本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日本食品價格上漲
所以,2024年“春鬥”漲薪其實是日本打工族活不下被迫漲薪的結果,而不是日本企業家良心發現。
就算是“春鬥”漲薪,也並非能完全覆蓋所有日本打工人,因為日本擁有工會的公司僅有21.2%,這些工會僅有70%加入日本工會聯合總會,所以5.1%的加薪僅能覆蓋少數企業員工。
此外,那些被大量僱傭的非正式員工則並未享受到加薪的影響,這就導致日本全國的實際工資,出現了因為通脹而連續性下降的情況。
所以,日本儘管出現了歷史上最高水平的加薪,但依然沒有跑贏國內的通脹。紙面的薪水多了,民眾實際的生活,卻更難了。

狂飆下的越南薪水
和經濟環境相對穩定的日本相比,越南的薪資情況,要複雜得多。
2015年至2022年期間,越南最低工資總計增長了19.8%。就算在東盟地區,越南也是少數幾個保持工資增長的國家之一。
此外,最近3年,越南也兩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一次是在2022年7月1日,越南最低工資標準開始上調,平均漲幅為6%。另一次是在2024年7月1日,越南國家工資委員會再次上調最低工資6%。越南的薪資水平一直處於高增長通道中。
這一現象和“越南製造”的發展速度息息相關。
在全球化加速和製造業轉移的浪潮中,越南靠著參與到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取得了輝煌成就,“越南製造”成為越南經濟增長的招牌,2024年的資料顯示,越南工業和建築業增長8.4%,貢獻了45.17%的經濟增長。
越南,電動汽車工廠裡的工人
得益於“越南製造”的出口、旅遊業的復甦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越南已經成為東南亞的明星經濟體,2024年越南GDP增幅高達7.09%。
如果單看經濟和薪資水平,越南的表現其實非常不錯,然而伴隨著經濟復甦而來的問題,卻又給越南工人的薪資蒙上了一層陰影。
越南的第一大問題在於失業率,受到全球經濟波動影響,越南2024年第三季度15—24歲青年失業率為7.75%,這個資料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算較高水平。
第二大問題就是通脹率。越南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其依賴外資和進口,這又導致越南面臨著輸入型通脹的風險。
2024年,越南的CPI指數同比上漲3.63%。然而糧食價格指數上漲12.19%,住房、水電、燃料、建材價格指數同比上漲5.2%,藥品醫療服務價格上漲7.16%。簡單來說,和越南普通人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價格,均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
2024年越南CPI同比上漲3.63%
較高的通脹率倒逼越南員工向企業提出加薪需求,如果員工不滿意,那麼當地員工就會進行“野貓罷工”,即不經過工會組織自發進行的罷工。
2024年7月20日,當地中資工廠鴻福有限公司,就有433名員工進行了“野貓罷工”。類似的情況也在其他外資企業中出現。很多企業為了保證生產,往往會被迫答應罷工者的漲薪訴求。而這卻導致企業用人成本不斷升高。
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更好協調工資增長和企業用工成本之間的矛盾,成為“越南製造”的重點難題。

德國薪資的隱憂
2024年三季度,歐元區的工資水平出現了25年來的最大漲幅,而背後的原因,在於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工資水平出現暴漲。
根據德國央行的資料,德國三季度協議工資同比增速創下1993年來最大漲幅,同比增速高達令人瞠目的8.8%。
和日本以及越南不同的是,2024年的德國通脹水平已降低至2.2%,低於2023年的5.9%,這意味著就算剔除通脹原因,德國的實際工資也出現了較為驚人的上漲。
這是否意味著德國人“賺麻了”?其實這次德國大幅加息,是在填補過去幾年自己留下的“坑”。
由於受到俄烏衝突影響,從2022年1月份開始,德國工資水平出現了顯著下滑,從2022年1月的4995美元一路下探至2022年10月份的4112美元,並隨後進行了漫長的“爬坑”。
德國漢斯·伯克勒基金會研究員托爾斯滕·舒爾滕表示:“今年實際工資的強勁增長,使德國有可能彌補前三年購買力損失的一半左右。”
儘管已經填完過去兩年留下的工資深坑,但是德國卻迎來了另一場危機。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的經濟開始出現疲軟跡象。能源成本升高,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加劇,國際競爭對出口的衝擊等因素,給未德國來工資的增長帶來了隱憂。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2024年德國GDP增速比上年實際下降0.2%,為連續兩年負增長。此外,2024年德國製造業產出萎縮3%,德國引以為傲的機械裝置和汽車工業產出降幅明顯。
國內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導致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德國就業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德國的職位空缺呈現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德國勞動力需求出現下降。而德國勞動力市場和職業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德國將連續兩年,成為七國集團富裕民主國家中,勞動力表現最差的國家。
和越南以及日本相比,德國薪資的問題並不在於通脹,而在於薪資水平高增長的不可持續,畢竟連GDP和製造業都出現了負增長,德國又能用什麼來維持高薪水呢?
德國藍領工人持續罷工

美國薪資通脹螺旋
美國是世界上龐大且最為複雜的經濟體。從薪資角度來說,美國的薪資漲幅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從2009年到2019年這10年間,美國薪資情況處於緩慢增長的階段,扣除通脹的美國實際工資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6%,通脹率一直低於2%以下,薪資漲幅也不溫不火,美國的薪資報告看起來有點“無聊”。
疫情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為了提振被疫情衝擊的美國經濟,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採取了強勁的經濟刺激計劃,為美國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美國經濟在資料維度上一度出現“軟著陸”,總量持續增長。
大放水的代價就是通脹。2021年,通脹開始席捲美國。2022年年中的美國通脹率一度高達9%,創下40年來最高水平。物價是先行一步了,但美國人的工資水平卻在後面苦苦追趕,這和1929—1933年的大危機時期的情況非常類似。
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發現了這種現象,並把它定義為“工資—通脹螺旋上升”。而當這種情況在美國上演後,現代媒體把這種現象稱為“美國薪資通脹螺旋”。
2021年3月開始的“薪資通脹螺旋”依然在美國延續。
截至2024年的官方資料,美國CPI在4年期間累計攀升21.2%。同樣的4年裡,美國家庭收入增長為19.4%,也就是剔除通脹,在拜登執政的4年中,美國家庭的收入其實並沒有跑贏通脹。
美國,民眾在超市購買食品
而相比之下,特朗普執政的4年中,26大類美國物價上漲的幅度也都沒有超過收入漲幅。可以說,美國工資最大的影響因素,其實就是通脹。
和越南的情況類似,當工資不足以滿足生活花銷,美國人就開始透過罷工等手段來要求漲薪。
2023年,美國有45.7萬人參加了至少315次罷工,重新整理美國罷工史的多項紀錄。
2023年7月份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針對三大車企發動長達6周的罷工,造成數百億美元損失,三大車企被迫同意25%的薪資漲幅;凱撒醫療集團工會舉行的7.5萬名醫護人員大罷工,創造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醫療系統罷工紀錄。最後雙方達成協議,醫護人員薪資得到10%以上的增幅。
2024年,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碼頭開始50年來首次大罷工,造成全美一半海運被迫中斷,每天都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並沒有像日本一樣每年“春鬥”的習俗,但是如果“薪資通脹螺旋”一直持續,那麼美國的罷工行為,或許也會持續不斷地發生。
美國馬薩諸塞州教師罷工,呼籲關注薪資問題

薪資革命
當我們分析這幾個代表性國家的薪資水平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名義工資的躍升,更看到了背後勞動者對於自我權利的追求。
從日本東京灣沿岸的“春鬥”,到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野貓罷工”,再到美國東海岸的罷工浪潮,都呈現出名義工資追逐通脹的現象。唯一例外的德國雖然表現出超高的薪資增長,但本質卻是在填補薪資深坑的同時,又面臨著未來經濟的增長陷阱。
這些現象說明,隨著逆全球化的持續和全球通脹的歸來,薪資攀升的幅度已不能簡單衡量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如果不看通脹和其他因素,名義工資的增長就會失去意義。
當工資增長淪為通脹的奴隸,經濟繁榮就變成了鏡花水月。所以真正的薪資革命,並非工資追逐通脹的被動補償,而是勞動生產率躍升帶來的價值重構。
本篇作者 王振超 | 責任編輯徐濤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站在世界看中國·印尼站”3月組織企業家再次走進印尼,聚焦產業鏈佈局與新消費趨勢,全面瞭解印尼營商環境,汲取成功經驗,探尋企業出海印尼之道。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