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批准CRISPR基因編輯豬用於食品;首次實現經眼眶切除脊柱腫瘤|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醫學·
首次實現經眼眶切除脊柱腫瘤
手術示意圖(圖片來源:Tina Wang/馬里蘭大學神經外科)
此前,醫生可能會經由眼眶切除患者大腦或鼻竇中的腫瘤。然而,據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訊息,該學院神經外科醫生領導的團隊首次成功經由眼眶切除了患者脊柱上的腫瘤
據悉,這位19歲的女性患者長有兩個脊索瘤,較大的一個包裹著腦幹,較小的一個纏繞在脊柱和脊髓上,併入侵了頸部顱底以下的椎骨。如果從背部嘗試切除脊柱腫瘤,可能會損傷脊髓,還可能損傷咽鼓管、頸靜脈和控制吞嚥和言語的神經等。因此,2024年4月至5月,該患者一共接受了3次手術,先透過傳統的開顱手術切除了大腦中的腫瘤,而後又經由眼眶切除了脊柱部分的腫瘤。在第3次手術中,醫生切開了她下眼瞼的結膜,移除了眼眶底部和部分顴骨,並在口腔內做了切口,最終開闢了一條通道,使手術工具得以穿入鼻竇、到達頸椎。切除腫瘤後,醫生也用鈦板重建了患者的眼眶底部,並用患者髖部的骨頭重建了顴骨。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訊息,患者目前預後良好,並無復發跡象。(馬里蘭大學醫學院,《華盛頓郵報》)
· 物理學·
科學家首次對均勻二維氣體中單個原子的瞬時位置成像
圖片來源:APS/Carin Cain
量子多體問題關注大量粒子系統間的量子相互作用及整體行為,是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高能物理等領域的前沿問題。但隨著粒子數量增加,量子多體系統的複雜性會呈指數級增長,求解該問題已遠超經典計算機算力極限,因此科學家提出用量子系統來模擬難以計算的量子多體系統的行為。這一概念已在多個平臺實現,其中冷原子體系由於可控性高、易精確測量等特性,在量子模擬領域發展較為成熟。不過,此前的成像技術僅適用於應用量子氣體顯微鏡、光鑷等裝置的實驗系統。在這類裝置中,原子只能在離散的空間位置間跳躍,無法模擬許多宏觀系統中粒子的連續運動。5月5日,三個實驗小組分別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論文,各自獨立地實現了對均勻氣體中可自由移動的原子進行成像,為冷原子實驗工具箱增添了一項新功能。
為了實現對均勻氣體中的單個原子的瞬時位置成像,研究者需提供極低的溫度,保證氣體足夠稀薄,使原子間距離大於應用釘扎晶格點之間的間距;此外還需要以合適的速率開啟釘扎晶格,以便在不干擾氣體初態的情況下提取資訊。利用這種成像技術,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團隊深入研究了非相互作用費米子原子二維氣體中的兩原子和三原子的空間關聯,並觀測到了費米洞效應,此外還探究了第三維度捕獲勢對系統原子動力學的影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團隊則專注於研究非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的費米子原子二維氣體中的雙原子關聯,他們揭示了費米洞,以及在強吸引原子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形成費米子對(類似超導體中的電子對)的現象。麻省理工學院的另一個團隊在玻色子原子二維氣體中觀測到了原子的空間聚束,發現隨著氣體溫度的升高,這種量子效應受到抑制。這三項研究僅僅是個開始,涉及的原子數量較少,但已能證明研究者可以利用原子分辨成像技術探測一系列量子關聯。(Monash University)
· 心理學·
有精神健康症狀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更長
使用社交媒體在青少年中很普遍,93%的英國12~17歲青少年有至少一個社交媒體賬號。與此同時,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也在惡化。此前研究發現,英國1/6的7~16歲青少年和1/4的17~19歲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種可能的精神健康症狀。最近,《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發表的一項對3000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有精神健康症狀的英國青少年(11~19歲)比沒有精神健康症狀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更長。理解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差異,或有助於設計適當的臨床干預。
作者分析了3340名英國11~19歲青少年的調查問卷資料,其中16%的人被診斷出至少一種精神健康症狀。作者發現,有精神健康症狀的受試者報告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顯著更長(平均為每天額外50分鐘)。作者還發現,與沒有精神健康症狀的人相比,有精神健康症狀的受試者報告自己對社交媒體上的好友數量更不滿意。團隊還發現,有內化症狀(如抑鬱或焦慮症)的受試者,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更長,更容易將自己與社交媒體上的他人比較,網路反饋流量(一篇帖子收到的點贊、轉發和評論數量)對他們情緒的影響更大。這些受試者對他們線上好友的數量更不滿意,更不容易在社交媒體發帖中坦白自己的感受。作者指出,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才能在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與精神健康症狀之間建立因果關係,並且未來研究應納入其他國家的受試者。
· 基因編輯·
美國批准CRISPR基因編輯豬用於食品
過去幾十年,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PRRS)對全球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破壞。這種疾病可能導致幼豬死亡、種豬繁殖失敗,也會極大增加養豬過程中的抗生素需求。據英國養豬協會(NPA)網站訊息,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將英國畜牧遺傳公司Pig Improvement Company(PIC)研發的一款能抵禦PRRS的基因編輯豬用於食品
據悉,PIC公司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豬胚胎細胞上一個與PRRS相關的受體,而後將基因編輯過的胚胎植入了母豬體內,最終產下的基因編輯豬對目前幾乎所有流行的PRRS毒株都具有抵抗力。PIC表示,他們審查了這種豬肉的97個質量和成分資料,發現這種豬肉與普通豬肉並無不同。據悉,巴西、哥倫比亞以及多明尼加共和國也已決定像監管普通豬一樣監管這種基因編輯豬。PIC的母公司Genus表示,他們目前也在與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中國等國家的監管機構溝通。據Gizmodo網站訊息,這種豬最早要到2026年才會在美國市場上銷售(NPA,Gizmodo)
· 健康·
在馬桶上使用智慧手機會增加痔瘡風險
據MedScape訊息,在2025年消化疾病周(DDW 2025)大會上,研究人員釋出了一項最近的調查結果:智慧手機使用者上廁所的時間比不使用智慧手機的人要多得多,患痔瘡的風險增加了46%。研究人員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成年患者進行了橫截面調查,旨在評估參與者上廁所時使用智慧手機的習慣、功能性腸胃病情況以及包括身體活動水平、纖維攝入量等因素在內的其他行為,同時也結合了內窺鏡檢查的結果,評估參與者痔瘡情況。
調查顯示,在125名參與者中,43%的人在結腸鏡檢查中發現了痔瘡。總體而言,有66%的參與者在上廁所時會使用智慧手機,其中93%的人每週在廁所中使用智慧手機一到兩次或更多,超過一半(55.4%)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智慧手機。在廁所中使用智慧手機的參與者有37.3%上廁所花費超過6分鐘的時間,而不使用手機的參與者該比例為7.1%。在控制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身體活動水平及纖維攝入量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上廁所時使用智慧手機與痔瘡風險增加46%有關。(MedScape)
撰寫:不周、黃雨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