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提案「媽媽崗」上熱搜!網友吵翻:為什麼沒有「爸爸崗」?

在家庭與事業的天平上,媽媽們的平衡之路總是充滿坎坷。“媽媽崗”的出現,本像是一道曙光,為那些渴望迴歸職場,卻又因育兒責任而躊躇的媽媽們,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這一新興就業模式時,卻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橫亙著重重溝壑。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讓媽媽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獲得經濟收入。”
隨著全國兩會的隆重召開,為母親群體設立“媽媽崗”的提案,也登上微博熱搜。
“設立‘媽媽崗’的初衷,是緩解母親群體因育兒責任面臨的就業困境。”
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吳海鷹在 2025 年全國兩會提交《關於完善全職媽媽再就業支援體系的提案》中引用了國家統計局的資料——
2024 年中國城鎮 25-45 歲已婚女性勞動參與率較 2020 年下降約 5%;因育兒中斷職業的比例高達 34%;82.7%的全職媽媽渴望重返職場。
男女平等喊了那麼多年,但就業“隱性歧視”始終如影隨形。
一位35歲的全職媽媽坦言——“投了50份簡歷,面試官只問‘如何平衡家庭’,卻從不問男性。”
當 “家庭照護” 與 “職業發展” 成為擺在育齡女性面前不可迴避的衝突。如何避免育兒責任成為女性職業發展的“休止符”?魚和熊掌能否兼得?
解題的答案,不能靠女性一己之力去硬扛,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支援和關愛。
職場新救贖,
“兩手抓”的平衡點
職場媽媽不是超人,她們需要的是“暫停鍵”而不是“退出鍵”。
——吳海鷹委員
“媽媽崗”指專為母親群體開設的崗位,主要用於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週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管理模式彈性,工作時間、地點、時長靈活,有的可以居家辦公。
“吃完早飯,寶寶上學,媽媽上班。”
早上7點半,家住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的皮蓉潔騎車來到幼兒園,將孩子交給老師後,來到了附近的一家LED組裝廠。8點前,坐到了公司專門設立的“媽媽崗”生產線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比起別的生產線,‘媽媽崗’的上班時間從早上7點半推遲到8點,下班時間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在5點到6點期間靈活選擇。”這樣彈性的工作制度,是皮蓉潔這類肩負家庭和孩子的母親們“上班帶娃兩不誤”的不錯選擇。
情況類似的,還有四川省成都市的任芳芳,她兼職的“媽媽崗”是線上客服,可以居家辦公,場地自由,讓作為單親媽媽的她,擁有更多空間照顧老人孩子。
除彈性的工作時長和工作場地外,一些公司還透過允許帶娃上班、工作時間靈活、開設“托兒室”等方式,最佳化“媽媽崗”工作環境和模式,更好幫助年輕媽媽們。
“保證了經濟收入,拓寬了社交圈,豐富了精神生活,找回了自我價值。”談及重新工作帶來的變化,來自中山的王倩忍不住哽咽,有不易、有委屈,也有釋懷——“終於可以挺起腰桿子了!”
其實,早在幾年前,“媽媽崗”就已經在各大城市試點推進,也取得了一定的好評。
全國婦聯2023年報告顯示,試點地區“媽媽崗”帶動女性就業率同比上升3%,其中35-45歲女性崗位新增佔比達42%。
如廣東省2022年透過“媽媽崗”吸納了超10萬名產後女性,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務、電商運營等新興行業。
浙江省工商聯對5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採用彈性工時制的“媽媽崗”企業,員工流失率降低27%,人力成本節約15%(主要因減少季節性招聘)。
杭州“媽媽工作坊”孵化出120名“寶媽主播”,人均月收入突破10000元——昔日的母嬰店導購,如今透過直播帶貨成了“金牌主播”,經濟收入提高和就業前景向好,都給了更多寶媽希望的曙光。
“媽媽崗”的誕生,無疑是社會對女性就業困境的一次溫柔回應。
家庭育兒與職場工作的時間衝突,一直是困擾媽媽們的難題,“媽媽崗”以靈活的工時安排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試圖打破這一僵局,尋求為人母后的職場與家庭之間的平衡。
所以從一齣現,就承載著無數媽媽對經濟獨立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成為了就業市場上備受矚目的新熱點。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為媽媽們搭建一座平衡家庭與事業的橋樑,願景是美好的。
然而,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媽媽崗”遭遇的一系列難題,也讓這座橋樑的建設充滿坎坷。
1.崗位結構失衡:低技能崗位扎堆
在“媽媽崗”一片叫好聲的背後,首當其衝的困境就是崗位型別的單一。
普工、客服、家政等低技能領域,是“媽媽崗”的主要集中地,佔比超過70%。在中山某電子廠,200個“媽媽崗”中僅30個是技術崗,其餘多為流水線普工,月薪普遍低於4000元。
低技能崗位扎堆,導致高學歷、有專業技能的媽媽們很難找到適配崗位。
錢女士在生孩子前畢業於985,曾就職於知名律所。但當她生完二胎,四年後想要重返職場時,卻很難再找到匹配她專業背景的崗位。她只能被迫“工作降級”,在前臺、客服、諮詢員等基層崗中做艱難抉擇。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僅18%的“媽媽崗”屬於管理或技術崗,多數崗位被貼上“臨時工”、“輔助崗”的標籤。
2. 職業發展受限:晉升通道狹窄
除了崗位適配度低,像錢女士這樣有學歷、有經驗、有抱負,職業空間卻被大大壓縮的“女精英”大有人在。
“媽媽崗”普遍缺乏晉升通道,職業發展路徑不明晰。
企業擔心媽媽們會因為照顧家庭而頻繁請假、遲到早退,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協作。為規避用工風險,也傾向於將育兒期女性限制在低附加值領域,反而固化了性別分工。在一些企業,“媽媽崗”員工晉升比例不足正常崗位的30%,這極大地打擊了媽媽們的工作積極性。
某網際網路公司HR透露,招聘“媽媽崗”時會特別備註“接受頻繁請假”,潛臺詞是將女性視為“不穩定因素”。
這種對職場媽媽“汙名化”的陷阱,使得許多媽媽即便工作表現出色,也難以獲得晉升機會,職業天花板早早到頭了。
3. 權益保障短板:工資社保問題突出
勞動權益保障問題,同樣是“媽媽崗”發展路上的絆腳石。部分“媽媽崗”存在社保繳納不全、不及時,工資待遇較低等情況。
浙江某服裝廠負責人坦言——“給‘媽媽崗’員工交社保、提供彈性工時,每月成本要多出8萬元。若訂單減少,最先裁的就是這部分人。”
有資料顯示,約20%的“媽媽崗”存在社保繳納問題,工資水平也普遍比同類型正常崗位低15% – 20%。但為了能保障收入,兼顧家庭,許多媽媽都只能選擇忍氣吞聲,降低期待,接受現實。
4. 社會觀念束縛:傳統偏見難消
“所謂‘媽媽崗’,看似對婦女的保護,其實是變相的默許這種職場淘汰女性的行為。”
“媽媽崗”的稱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會對傳統性別分工的固有認知,預設將育兒責任全歸於母親,反而強化了“女性專屬育兒”的刻板印象。
有爸爸直言——“公司沒人敢提‘爸爸崗’,怕被說成‘要特權’。”
根深蒂固的“隱性歧視”,不僅影響媽媽們在職場的發展,也限制了“媽媽崗”的進一步拓展。因此,全國人大代表齊秀敏呼籲——“崗位名稱應去性別化,讓育兒責任共擔者都能受益。”
借鑑國際經驗破局:
從“救急措施”到“系統變革”
“柔性就業”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落地中也衍生出多重爭議性議題。
從企業成本焦慮到社會觀念衝突,從職業分工差異到性別權力博弈,從彈性工作制到晉升偏見,從育兒責任分工到刻板印象枷鎖,“媽媽崗”暴露出的複雜性和侷限性,仍需更多的破局金鑰。
對此,我們可以借鑑國外各國推行多年的經驗,從中窺探一二。
  • 日本:“家庭友好稅收”體系
日本實行“配偶稅額減免”政策:若一方收入低於103萬日元/年,另一方即可享受最高38萬日元的個稅減免。
同時,全職主婦可領取配偶退休金的一半,形成“工作-家庭-養老”的閉環保障。這種經濟激勵機制避免了企業因“媽媽崗”增加成本而產生的隱性歧視。
  • 美國:家庭福利保障與職業支援
美國企業為員工提供以家庭為單位的醫療保險,家庭主婦可享受丈夫的醫療保險 。
在職業支援方面,美國設立專門機構,為媽媽們提供就業指導、簡歷修改、面試技巧培訓等服務,幫助她們順利重返職場。
  • 德國:“職業母親津貼”制度和返崗培訓
德國父母有三年育兒假。在家帶孩子期間,全職媽媽每月可領取300歐元津貼,配偶同步享受稅收優惠,家庭合計最高補貼達1000歐元/月。
更關鍵的是,德國法律明確家務勞動可折算為職業培訓時長,為重返職場提供資質認證。同時,政府還為媽媽們提供豐富的職業培訓課程,幫助她們提升技能,適應不同崗位需求。
  • 澳大利亞:超長產假與崗位保留政策
澳大利亞給予媽媽們長達一年的產假,還可申請延長至兩年 。在此期間,公司需無條件保留崗位,讓媽媽們無後顧之憂。
並且,媽媽們在產假期間可領取政府提供的生育補貼,補貼金額根據家庭收入情況而定,最高可達平均工資的80%。
  • 北歐:“奶爸模式”,共同承擔育兒責任
瑞典透過240天帶薪陪產假強制政策,使父親育兒參與度達90%;挪威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爸爸假”的國家,規定有6個星期的育兒假是隻能爸爸休的,強制讓爸爸肩負起帶娃的責任。
種種制度設計都削弱了“媽媽崗”隱含的性別刻板印象,推動育兒責任共擔。
“媽媽崗”不僅是就業緩衝帶,更是社會性別平等的試金石。
唯有打破“育兒=女性義務”的思維定式,讓政策從“補償劣勢”轉向“創造公平”,“媽媽崗”才能真正成為女性職業發展的助力,而非妥協的標籤。
全國人大代表張強表示:“養育和陪伴孩子並非母親一個人之責,父親也有同樣的責任與義務。”
鼓勵生育的背後也需平衡家庭責任。因此,他建議試點“父育假”,鼓勵企業為“媽媽崗”發補助,設立母嬰設施、提供彈性工作制等。
實際上,我國確實已有部分地區開始探索嬰幼兒父母的“新型假期”。
多個省份已經透過立法形式確立父母共享育兒假。例如,廣東、福建、寧夏、江西、黑龍江、河北等省份都規定了子女滿三週歲前,每年給予夫妻雙方各10天育兒假。
當社會承認“育兒是共同責任”,當男性育兒假不再是“紙面福利”,當企業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她力量”,才能讓育兒期女性在“母親”與“職場人”雙重身份間,找到真正的平衡支點,真正按下“職場重啟鍵”。
“媽媽崗”不是當媽後的職業終點,只是職業重啟的跳板。女性的力量,無論在育兒、家庭,還是職場,都不容小覷。
男女協力互助,才能撐起整片天。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