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方將對歐盟繼續徵收反傾銷稅
據中國商務部公告,從本月1日開始,中方將對原產於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尼的不鏽鋼鋼坯與不鏽鋼熱軋板/卷,繼續徵收反傾銷稅,期限為整整5年。其中,歐盟與英國的稅率為43%。
先把事情講清楚,中國此次對歐盟等徵收的反傾銷關稅並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突然“翻臉”。
早在2019年,中國商務部就已對這些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並得出結論:歐盟等國存在傾銷行為,嚴重損害了中國鋼鐵產業的利益。當時中方就對歐盟依法徵收了反傾銷關稅,有效期為5年,到2024年到期。而本次公告的重點是:延續徵稅措施,再延5年。
這是典型的國際貿易“例行程式”,不涉及“政治操弄”,也不是中國單方面挑事。哪怕放在世貿組織框架下,也是合法合規的貿易反制。
不過對於歐盟來說,這個訊息猶如“當頭一棒”。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當前歐盟的現狀:
自中方收緊對稀土出口管制之後,歐盟就一直很焦慮。稀土不僅是“工業維生素”,更是電動汽車、風電機組、機器人和國防系統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而中國,恰恰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應國。
以德國為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2024年德國65.5%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法國、義大利等國也高度依賴中國稀土。因此,歐盟多次向中國喊話,稱希望中方能“體諒歐洲的恐懼”。
但問題關鍵在於,中方收緊稀土管制並不等於切斷了對歐洲的稀土供應,只要歐洲企業能按照中方的流程以及規矩來辦事,那麼自然就能獲得稀土,只不過不像過去那麼“隨意”。
而歐盟方面非但不理解,還層層施壓,想要所謂“特殊對待”。擺出了一副中國“故意為難人”的架勢,話裡話外都在暗示中方“將稀土武器化”。

馮德萊恩在G7峰會上公開給中國潑髒水
不久之前的七國集團(G7)加拿大峰會期間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甚至手拿一塊稀土磁鐵當道具,煞有介事地指責中國利用稀土搞“經濟脅迫”。
另外,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還給中方下了個“通牒”,要求中國在一個月內解決稀土問題,甚至揚言如果得不到“滿意答覆”,將在中歐領導人峰會上“嚴正交涉”。
與此同時,歐盟還在不斷收緊對華出口限制、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操弄“去風險化”口號。這就是典型的“嘴上求合作,手裡舉棍棒”。
面對這樣的態度,中方自然更不可能輕易在稀土管制問題上鬆口,如今中方延長了對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在歐盟看來,不亞於一種“報復”。但事實上,這次反傾銷稅的延續,還真不是所謂的“稀土報復”,而是對歐盟多年貿易行為的回應。
要知道,中國的鋼鐵企業長期承受著低價傾銷衝擊、產能過剩壓力與國際競爭失衡,而歐盟的不鏽鋼產品不僅價格極低,而且多有政府補貼、壓價傾銷的影子。
這次稅率高達43%,其實是維持2019年標準,並未“加碼”,恰恰體現了中方“依法依規”的剋制。

中方多次向歐盟強調中國立場
至於歐盟如果因此叫苦連天,那就要問一句:當初是誰帶頭挑起了這一系列摩擦?你一邊對中國企業加稅、施壓;一邊又要求中國放松管制、給予便利。這種“吃飯砸鍋”行為,放在哪個國家都不會接受。
當前局勢下,其實中方已經釋放了足夠善意。無論是繼續向歐盟企業出口稀土,只需依法申請,還是為歐洲企業提供第三方供貨替代選項,都體現了中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基本立場。
但合作是雙向的,信任更要彼此建立。如果歐盟不能迴歸務實,仍一邊享受中國產業鏈紅利,一邊打壓中國企業,那未來恐怕還會有更多“5年加稅通知”送達。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此次反傾銷關稅的延續釋放了一個明確訊號:對等、守信、講規則,才是未來合作的通行證。如果歐盟體會不到這背後的意思,想要輕鬆拿到稀土恐怕很難了。
回望這場博弈,最大的變化其實在於:中國不再被動等待,而是在掌握節奏、制定規矩。
歐盟如果還想繼續扮演“講規則時扯大旗、遇利益就雙標”的角色,那很可能迎來的不僅是“壞訊息”,而是“系統性失去中國市場”。
這個世界早就不是某幾個國家說了算的時代,誰也不能既想拿好處又拒絕尊重規則。中國話已至此,接下來就看歐盟怎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