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茶經》開篇的第一句就說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在西漢時期,巴蜀之地就有雙人合抱的大茶樹。而關於茶飲最早的文字記載《僮約》,也發生在同時期的彭州武陽(今四川)。

李白詩曰,“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文同寫道,“蜀中茶稱聖,蒙頂味獨尊”。
由此可見,川茶的“名氣”在唐代就已流傳開來,並得到眾人的肯定。

立春一過,還沒等到春分,川茶便已萌發,可採制。
我們的訪茶之旅,也就跟隨春風的腳步,從四川開始。
四川雅安蒙頂山,這裡是中國一年中最先能喝到鮮甜春茶的地方之一。

蒙頂雀舌是蒙頂山的“仙茶”之一,其茶味可謂是名副其實。
自古就有無數文豪大家,不遠千里來到這蒙頂山上,只為品上一口“仙茶”滋味。

雀舌在唐天寶元年被列為貢茶,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俠客,都對蒙頂雀舌心馳神往,好評不絕。

《茶譜》中記載了的這麼一句話,“蒙山有五頂,上有茶園,中頂稱上清峰。如飲中頂茶一兩,可治宿疾,二兩可保無病,三兩能固肌骨,四兩即成地仙。”

常言道;“高山雲霧出好茶”。
蒙頂山的最高峰上清峰,海拔約達1456米,常年細雨濛濛,煙霞滿山。

這種雲霧瀰漫的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也增加了茶葉中氨基酸、茶素、維生素C等物質的含量。

豐富的內含物質,加上手工精製,採用土灶柴火殺青工藝保留下來最大的營養價值,不僅使得蒙頂雀舌成茶外形美觀,且口感鮮甜,回甘強烈。

今天,我們聯合蒙頂山茶近代奠基者——李丹,帶來了由李丹老師監製的“仙茶”蒙頂雀舌,2025年最早的春茶,搶第一口鮮甜。
並採用傳統手工製茶工藝製作,老師傅用幾十年的豐富經驗把控制茶的過程,遠非機械加工可比,茶湯鮮爽,回味清甜。
本次眾籌共有四種規格可選
2025年明前雀舌50g
2025年明前雀舌200g
2025年開春頭採雀舌50g
2025年開春頭採雀舌200g
*2025年雀舌第一批預計3月初採製完成,3月初陸續開始發貨。

開春頭採·蒙頂雀舌

雀舌茶是以嫩芽焙制的綠茶,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198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中國古代採茶時把茶葉分為蓮心、旗槍、雀舌和鷹爪四個檔次,當葉大於芽,葉片如鳥雀之喙,中間伸出的小芽如舌時,就是“雀舌”了。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雜誌一》中提到,“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

此款蒙頂雀舌的茶青原料來自開春頭採,精選飽滿鮮嫩的芽頭。
幹茶扁平挺直,形似鳥雀之舌。

沖泡後,茶湯青綠明亮,茶毫沉浮於茶湯之中,香氣清芬悅鼻。
口感醇正,飲之似甘露,入喉綿軟,鮮爽甘靈,無青澀味,生津回甘,餘韻悠長。

葉底勻齊柔嫩,一顆顆芽頭如刀劍林立,可見品質上乘。

明前·蒙頂雀舌

在鮮葉採摘階段,此款蒙頂雀舌的茶青原料採摘自明前。
幹茶外形扁平光滑,色澤翠綠,隱毫可見。

湯色呈淡綠色,水光潤透,內質香氣清高。
茶湯口感絲滑,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

葉底嫩綠勻整,柔軟厚實。

開春頭採雀舌為3月初採製,明前雀舌為3月中上旬採製。因為天氣不確定因素,發貨時間或稍有提早、延遲,敬請諒解。

開春頭採的蒙頂雀舌要比明前的白毫更多,毫香更馥郁,口感更鮮爽。

早春雀舌 源自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

蒙頂山,又叫蒙山,位於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和名山區之間。
每年的2月中下旬,四川蒙頂山氣溫已回暖很久,雨水也十分充沛,因此在我國疆土的其他茶區還是一片沉寂的情況下,蒙頂茶就可以採摘了。
當你在這個時節來到蒙頂山,便會被漫山的茶青所震撼。

蒙頂山有著長達2000多年的茶葉種植歷史,被稱之為“世界茶文化聖山、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這裡還曾是西漢時期蜀郡太守吳理真種植茶葉之地。

▲
吳理真騎鶴種茶圖
如今雅安蒙山之頂還留有唐朝建立的專供進貢的“皇茶園”,得名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圍之以石欄,上後方雕有巡山石虎。
石欄中有七棵“仙茶樹”,相傳為西漢宣帝甘露年間,茶祖吳理真手植,至今已兩千多年。

▲
皇茶園,七株仙茶所在地
本以多雨著稱的雅州,又以蒙山為最。雲多霧多,終年煙雨。
從初春開始,蒙頂山就被籠在濛濛煙雨之中,故有“漏天常洩雨,蒙頂豐藏雲”之說。
其全年平均氣溫為14.5℃,年降水量約達2000-2200mm,年雲霧覆蓋天數長達220多天。

天時如此給力,地利也不甘落後。
蒙頂山的土壤PH值約為4.5-6.5,呈深棕色。用手掌搓碎,十分細膩,有很多腐殖質,營養豐富且土質疏鬆。

加之高山坡地森林茂盛,對喜水又需要排水良好的茶樹,無疑是理想的生長環境。
蒙頂山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富含營養物質的茶葉,滋味也甜而溫潤。
故有了《本草綱目》中的一句,“真茶性寒,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祛疾。”

5斤鮮葉僅能製出1斤幹茶

蒙頂雀舌鮮葉採摘嚴格遵循自古傳下來的“九不”原則。
雨天芽葉不採,露水芽葉不採,紫色芽葉不採,病芽葉不採,風傷芽葉不採,開口芽葉不採,空心芽葉不採,蟲傷芽葉不採,過長過短芽葉不採。

而最適宜的採摘時間,是要趕在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開始,從早上9點多到下午4點左右。
“輕輕一提”是蒙頂雀舌正確的採摘方式,嫩芽不能用尖利的指甲將其掐斷,而是要用指腹把它摘離樹枝。
想偷懶矇混過關是不可能的,指甲掐下來的嫩芽,炒製出來的茶芽會是黑色的。

如此苛刻的採摘要求,使得即使是採摘好手,一天也只能採鮮葉4、5斤,而這僅僅只能製作出1斤成茶。

名師李丹監製師承非遺巨擘

▲
非遺傳承人 李丹
李丹老師,雅安市名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蒙頂黃芽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23年“蒙頂甘露杯”世界非遺——蒙山茶技藝傳承製茶大賽中榮獲第二名。
師承原國營蒙山茶場場長、中華蒙山派創始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理真傑出傳承人終生榮譽獎獲得者——成先勤先生。

▲
龍行十八式
李丹之師成先勤先生所整理創立的蒙頂山派茶技“龍行十八式”和蒙頂甘露茶藝“天風十二品”曾被譽為”中國茶藝雙絕”。

在初學制茶的日子裡,成先勤先生為李丹老師打下了堅實的茶葉理論知識基礎。
2016年,在成先勤先生的鼓勵和支援下,李丹老師建立了自己的手工茶作坊,也帶著師父的期望,將蒙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注:成先勤是中央電視臺大型茶文化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裡的黃茶代表,也是蒙頂茶製作的大師級人物。)

本次為大家帶來的蒙頂雀舌,由名師李丹監製,品質有保證,讓你一口品到早春滋味。

採摘下來的鮮葉適當攤放後,需經過高溫殺青。

此次為大家帶來的蒙頂雀舌,手工精製,採用土灶柴火高溫殺青。
老師傅們用從業幾十年以來的豐富經驗把控殺青的力度,是這道工序的關鍵,也是當地茶人掌握的秘訣,這是機械殺青遠遠不能比的。

再進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觀,形似雀舌。
精選,挑出茶葉夾雜物,篩出碎段。


蒙頂雀舌作為綠茶,非常嬌嫩,泡法多有講究,水質以礦泉水為上,井水次之。
杯泡:水溫約90度,採用先衝湯後投茶的上投泡法,茶水比例建議為1∶50,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坐杯時間。

壺/蓋碗沖泡:水溫約85度,採用先投茶後注湯的下投法,茶水比例建議約為1∶50。
溫馨提示:
開春頭採雀舌為3月初採製,明前雀舌為3月中上旬採製。因為天氣不確定因素,發貨時間或有提早、延遲,敬請諒解。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