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鉅虧16億,海爾集團出手“接盤”

(位於上海市的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來源|中國經營報
記者|方超 張家振
在停牌一週後,工業機器人龍頭新時達(002527.SZ)控股權迎來變更。
2月16日下午,新時達釋出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將由紀德法變更為青島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紀德法、劉麗萍、紀翌變更為海爾集團。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控股權變更背後,新時達已虧損多時。財務資料顯示,2022—2023年,新時達歸母淨利潤分別虧損10.57億元、3.79億元。而今年1月新時達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歸母淨利潤預計虧損1.85億—3.67億元。這也意味著,新時達近三年來累計虧損將超過16億元。
“海爾正在加速佈局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進入自動化和機器人賽道,而新時達有3塊業務——電梯業務、機器人業務和工控業務。”對於控股權變更事項,新時達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雙方是互相賦能和協同(關係)。”
協同發力工業自動化
海爾集團此番入主,距離新時達官宣控制權可能變更事項僅不到10天時間。
2月9日,新時達公告稱,2月7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通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正在籌劃公司控制權轉讓事宜。若上述有關事項達成,將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此後的2月11日,新時達披露《關於籌劃重大事項進展暨繼續停牌的公告》,並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與相關各方正在積極推動本次重大事項的各項工作,尚未簽署正式協議。”
作為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新時達控股權轉讓曾引發市場諸多猜測。直到2月16日,新時達在公告中對外透露,2月14日,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與紀德法、劉麗萍、紀翌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及《表決權委託協議》,將透過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一致行動協議方式拿下新時達控制權。
相關資訊顯示,紀德法、劉麗萍及紀翌為新時達控制人,合計持有29.24%股權。其中,紀德法、劉麗萍為夫婦關係,紀翌為二人之女。
“透過本次協議轉讓、本次表決權委託及一致行動安排,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將取得上市公司66306129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00%)及127583569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9.24%)所對應的表決權,合計控制上市公司193889698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9.24%)所對應的表決權。”新時達方面表示。
此外,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擬認購上市公司向特定物件發行的1.53億股股票。本次發行完成後,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將直接持有上市公司2.19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6.83%。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及一致行動安排完成後,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將成為新時達控股股東,海爾集團將成為新時達實際控制人。
對於選擇此時轉讓控股權的原因,上述新時達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雙方是基於“互相賦能和協同”。記者就此聯絡海爾集團方面,其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請參見上市公司相關公告,後續進展也將及時披露。”
據報道,海爾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具備的大資料、大連線、大模型的能力將與新時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豐富的產品和技術形成深度融合,雙方協同發力,為千行百業提供更加完整的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成為工業4.0的引領者。
業績如何扭虧成焦點
在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海爾集團背後,新時達近年來已陷入虧損境地。
公開資料顯示,新時達創建於1995年,2010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新時達初期以電梯控制系統為核心業務,此後逐步擴充套件至運動控制、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等領域。
例如,在當前熱度頗高的機器人賽道,新時達已佈局多年,其機器人業務主要包括機器人本體、機器人控制系統和機器人系統整合,產品主要有關節型機器人與眾為興SCARA機器人兩大品類。
新時達方面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據睿工業統計資料,2017年到2019年,眾為興的SCARA機器人出貨量處於國產第一、全球第三;2020年到2023年,眾為興的SCARA機器人出貨量處於國產第二、全球第四。
儘管身處藍海賽道,但新時達的業績表現難言理想。
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新時達實現營業總收入30.97億元,同比下降27.37%;歸母淨利潤虧損10.57億元,2021年同期則盈利1.50億元。而在2023年,新時達實現營業收入33.87億元,同比增長9.37%,歸母淨利潤為-3.79億元,同比增長64.14%。
在連虧兩年後,新時達2024年仍難徹底扭虧。2025年1月,新時達方面披露稱,2024年,歸母淨利潤預計虧損1.85億—3.6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預計虧損2.32億—4.14億元。
受到外界關注的是,新時達最近三年累計虧損或將超過16億元,此番轉讓控股權是否與此相關?對此,上述新時達證券部負責人未作出明確回應。海爾集團方面也未就記者提出的“將採取哪些具體的戰略規劃來扭轉新時達虧損局面”問題作出回應。
記者注意到,對於新時達的經營現狀,有投資者此前曾在互動易(深交所公司)表示擔憂:“機器人業務在國內開始進入大廠時代,華為等頭部新能源汽車開始佈局機器人業務,未來小體量公司會陸續被淘汰出局,新時達早年的先發優勢能否競爭過大廠很難,未來很可能變成產業鏈的零配件企業。”該投資者表示:“希望管理團隊早日轉型。”
“面對目前的內外部市場環境,公司一方面對於現有產品持續開發凸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功能,另一方面對新產品的開發傾注了更多的心力,如開發了半導體機器人,研究具身智慧與AI演算法提前佈局關鍵領域。未來,公司也會密切關注行業新動態,並結合自身技術情況進行戰略部署。”新時達方面此前這樣回覆投資者。
對於後續發展計劃,上述新時達證券部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在過渡期,公司核心團隊會保持穩定,後續(的計劃)我這邊也不太清楚。”該負責人同時強調,新時達和海爾集團“在供應鏈和數字化營銷等方面都會共享合作”。
*本文不代表鳳凰網財經觀點,轉載已獲授權。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