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貨之王”赴港募資疑雲套現50億背後的資本騰挪術

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出品
包心魚丸、小酥肉、手抓餅、火山石烤腸…..這些在海底撈、盒馬裡隨處可見的尋常美食,捧出了一家規模百億的速凍食品巨頭——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安井食品”)
近期,安井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實現A+H雙重上市,期望於透過佈局海外市場,消除速凍食品市場的增長疲軟現象。
然而,相比於業績放緩等問題,安井食品真正的隱憂在於,上市以來其透過資本市場斂積了76億元資金的同時,控股股東與核心高管已減持套現超50億元,疊加其背後資本圈隱秘的股權騰挪,不禁給投資者帶來不安:此番港股上市,安井食品的掌舵人是否將其視為新一輪的“抽血”機會?
01
安井食品的前世今生
作為預製菜品的龍頭企業,安井食品是A股市場上少有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隔的企業,外界曾戲稱老闆找了一堆聰明人給自己“打工”,如董事長劉鳴鳴、總經理張青苗、副總經理黃建聯、副總經理黃清松等人,在安井食品任職已有20年左右。
可以說,將安井食品從偏安於福建省一隅的地域性品牌,發展成百億收入的全國性龍頭,這些“老人”功不可沒。然而,與穩定的經營人員相比,安井食品的控股股東則“動盪”得多。
回溯歷史,安井食品的前身資產隸屬於已退市的ST海洋。2000年,福州牛津-劍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留學人員組建,以下簡稱為“牛津劍橋公司”)入主了ST海洋,奈何ST海洋積重難返,隨後部分股權轉讓給了清華科技園。
2001年,清華科技園為了將ST海洋改造成一家高科技類上市公司,將ST海洋旗下的資產幾乎剝離乾淨,稱此為“公司的不良資產和負債”,牛津劍橋公司、福建國力民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國力民生”)分別以7753萬元、2235萬元的價格當了“接盤俠”,其中就有如今的安井食品。
事實上,以2001年剝離時的情況來看,ST海洋的這些資產遠無法簡單概括為不良資產。在張青苗早年的碩士論文《無錫華順食品公司發展戰略初探》中,談到了安井食品的發展情況,當時這個品牌分別在廈門和無錫設有公司,其中無錫公司在2001年已實現扭虧為盈,營收達到了2400萬元同比翻番,且“安井”品牌在南方市場已形成品牌影響力。
如今安井食品超200億市值的行業地位,固然得益於管理與員工團隊二十年多年的耕耘,但也與其本就是優質資產有關。
然而,回溯安井食品資產流轉於ST海洋-牛津劍橋-清華科技園-國力民生的路程,資本運作方尤其是國力民生,在此過程中實現了鉅額收益,而普通投資者卻淪為這場資本遊戲的最大“輸家”。
2000-2001年,ST海洋兩度因控股股東變更及高科技概念而被爆炒,股價最高觸及20.48元,但隨著ST海洋賬務危機爆發,清華科技園注入的資產易主,ST海洋再度成為空殼,投資者遭遇23個連續跌停,股價崩跌至2.66元,直至ST海洋黯然退市。
02
赴港上市為“抽血”?
往日的腥風血雨逐漸成為過去,安井食品在章高路的控制下,迎來了第二個階段,即2001年到2023年的二十多年。安井食品不僅成為了全國有名的速凍品企業,還成功踏進了資本市場,比ST海洋走得更遠。
期間,安井食品的業績一漲再漲。2022年,安井食品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21.83億元,淨利潤達到了11.01億元。與此同時,股東與高管卻是將手中股票一減再減。
上市次年至今,董事長劉鳴鳴、總經理張青苗、副總經理黃建聯、副總經理黃清鬆開始輪番減持,四人分別減持了6.28%、2.16%、1.24%、1.28%的股權,合計從資本市場套現26.8億元。港股招股書顯示,目前四人持股比例分別僅為4.19%、1.75%、0.56%、0.59%。
2022-2023年,控股股東國力民生也開始頻繁減持共6.78%的股權,獲利金額總計為29.58億元,與四高管合計套現超50億元。就在國力民生減持後不久,安井食品公告稱,因控股股東股權變更導致公司實控人變更,市場才恍覺,國力民生的減持似乎在為變更實控人作準備,這讓外界感到無法理解。
首先,安井食品作為行業龍頭,2023年開始營收雖有了放緩跡象,不復往年30%的高增長趨勢,但仍有140億元的規模及15%的增長速度,符合企業的一般發展規律。如果原實控人章高路對安井食品失去信心,應該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營收僅增長7.84%、淨利潤更是下降6.65%時才較為合理。
其次,章高路漸漸降低持股比例至28.54%後,先是將全部股權以715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自己母親,此後其母又以7200萬元的價格將二人合計持有的28.74%股權,轉讓給了章高路姨媽。
且不提這種先轉媽再轉姨媽的路徑令人疑惑,單從安井食品當時的股價來看,7200萬元的轉讓款堪稱“做慈善”,因此外界不由得猜測,章高路只是迫於某些原因而暫時退出股東行列。而如此做的原因,或與安井食品擬赴港上市有關。
2024年1月,實控人變更後沒多久,安井食品公告稱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港股發行上市相關籌備工作。公告次日,安井食品就吃了個跌停,此後又連續下跌7個交易日,被投資者稱為“圈錢”、“吃相難看”。
事實上,從2017年上市到這條公告發布前,安井食品透過IPO募資、兩次發行可轉債、定向增發等方式,累計募得資金76.76億元。然而,這段時間內,安井食品累計分紅金額卻不足15億元,疊加大股東和高管的連番減持,安井食品赴港上市的動作被解讀為新一輪的“抽血”行為。
01
神秘實控人與牛津劍橋資本圈關係匪淺
原實控人章高路讓出安井食品控制權的舉動,引發市場對安井食品新實控人背景的猜測。從公開資訊來看,原控股股東國力民生的股權結構由章高路、陸秋文、戴玉寒、孫鋼四位原始股東組成,變更後調整為杭建英、陸秋文、王繼娟、孫鋼,其中杭建英與陸秋文透過一致行動協議共同控制公司。
由於杭建英此前未在公開資料中留下任何資訊,外界對其身份充滿疑問。但透過梳理國力民生的關聯網路可以發現,杭建英並非突然介入的局外人,而是與章高路所屬的“牛津劍橋”資本圈存在深厚淵源。這一圈層可追溯至ST海洋時期,核心成員包括章高路、劉鳴鳴、戴玉寒之子戴凡、陸秋文丈夫邊勇壯等人。
他們透過國力民生與杭建英之女杭華產生聯絡,2015-2017年,國力民生將控股的神州學人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神州學人”)、大華大陸投資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股權,轉讓給了新榮拓展後,神州學人的法人代表先後變更為杭華及太平洋證券董事長鄭亞南。
其中,鄭亞南為新榮拓展的董事長,其與新榮拓展實控人之一的熊志紅,均為牛津劍橋公司成立之初的原始股東。杭華則與熊志紅在2019年聯合創辦了華育私募基金,後續其所持股權也轉讓給了國力民生。
儘管杭建英個人背景成謎,但透過其女杭華與鄭亞南、熊志紅等人的商業互動可以看出,她實質是“牛津劍橋”資本網路的內部成員。而鄭亞南恰好在安井食品實控人變更前夕被任命為公司非執行董事,進一步強化了新舊股東之間的紐帶關係。
因而有聲音認為,此次安井食品的控制權變更,更像是該團隊內部的股權騰挪,實際話語權仍掌握在原有利益集團手中。至於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究竟是鄭亞南,還是低調的熊志紅,目前尚無法從公開渠道獲得確切訊息。另外,還有傳言稱杭建英與鄭亞南存在親屬關係,但這一猜測也未得到證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種隱秘的股權騰挪背後,或許暗藏著安井食品為赴港上市鋪路的特殊安排。在其股東與高管頻繁減持套現、分紅比例長期低於融資規模的情況下,這家龍頭企業能否讓所有市場參與者共享發展成果,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