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工業化:中國石油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用數字講述中國的工業化歷程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品,是工業化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人類社會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秸稈、木材、牛糞等農業社會的自然產物。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實現了飛躍。
石油工業是隨著內燃機的發明而發展起來的,對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潤滑油等石油產品需求的增長推動了全球石油工業的發展。
20世紀,全球石油產量從最初幾千萬噸的規模增長至2000年的36億噸,石油超過煤炭成為現代工業體系中最重要的能源品種。
時至今日,石油仍然是全球能源體系中最重要的品種,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供應來自石油。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石油產量微不足道。
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石油工業逐步發展壯大:60年代實現石油自給,1978年石油產量超過1億噸。
石油工業是改革開放前中國發展成就最大的工業,不僅解決了中國工業化對石油產品的需求,而且還能出口換取寶貴的外匯。
那麼中國的石油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一、中國石油產量是如何增長到2億噸的?
1907年中國現代石油工業誕生,陝西延長油礦打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
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僅有12萬噸,其中還包括了5萬噸的人造石油。全國只有陝西延長、甘肅玉門和新疆獨山子3處油田。
玉門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1949年原油產量佔全國天然原油產量的98%
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發展起來的。
1:中國石油產量
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工業開始復甦,1952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43.5萬噸,是1949年的3.6倍。
50年代石油工業重點勘探了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青海冷湖油田和四川天然氣田。
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石油工業在五十年代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等4個油氣生產基地。
克拉瑪依油田是我國第一個年產量超100萬噸的大油田,是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前全國最大的油田。
1960年,中國石油產量達到520萬噸。雖然石油產量相比1949年增長顯著,但是仍然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2:中國石油產量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是大慶油田的發現!
1959411日,松遼盆地第3口基準井(松基3井)出油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誌!
為加快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工業部確定把大慶石油勘探作為解決石油資源問題的突破口,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拉開序幕!
石油工業部從玉門、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的有關石油廠、礦、院、校成建制地抽調幾十個優秀的鑽井隊和必要的採油、地質及其他工種隊伍以及兩千多名科技人員,自帶裝置前往大慶油田參加石油會戰。
中央軍委直接將三萬名退伍士兵轉交給石油工業部,後期還繼續分配了幾千名退伍軍官給石油工業部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從19605月開始,至1963年底,歷時三年半。
大慶石油工人僅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就探明瞭含油麵積860多平方公里,地質儲量達22.6億噸的大油田。
在三年多的時間裡,大慶油田建成了年產油能力達600萬噸的原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佔同期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1.3%
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196311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宣佈:“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所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不管是在數量上或者在品種上,都已經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石油會戰結束後,從60年代中期開始大慶油田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先後完成了薩爾圖、杏樹崗、喇叭甸等核心油田的開發建設。
大慶油田的石油年產量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增長,並在1976年首次超過5000萬噸,成為全球著名的大油田之一。
大慶油田建成了原油加工能力達到250萬噸/年的大慶龍鳳煉油廠,並建設了大慶通往東北各地的輸油管道。
大慶油田不僅能生產石油,而且能夠將石油輸送至各地的煉油廠,有能力將原油加工成經濟發展需要的各種燃料和材料,這才是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
3:中國石油產量十年增量
中國石油產量在60年代增加了0.25億噸,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產量增長的最主要來源。
70年代是中國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時期,中國石油產量從0.31億噸增長至1.06億噸,十年間增長了0.75億噸。
70年代中國石油產量的增長是多個油田貢獻的:大慶油田的石油產量增長至5000萬噸,而勝利油田的石油產量增長至2000萬噸以上;
此外大港油田、冀中油田以及遼河油田、江漢油田、河南油田、長慶油田等全國各地的油田陸續得到開發。
在大慶石油會戰進行的同時,華北地區的石油勘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1961416日,位於山東東營的華8井獲得工業油流,拉開了華北地區大規模勘探開發的序幕。
1963年大慶石油會戰全面勝利後,石油部黨組決定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開始了繼大慶石油會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會戰。
經過三年會戰,在黃河三角洲上發現了勝利油田,開闢了繼大慶油田之後的第二個大型石油生產基地,1966年勝利油田產量達134萬噸。
1967年至1978年,勝利油田進入了全面開發和持續發展階段,勝利油田原油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個大油田。
由於勝利油田的發展,引出了華北石油勘探大會戰,進而發現了大港、華北、冀東、中原等大油田,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生產以平均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量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
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家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中國石油產量在1978年超過1億噸,1980年達到1.06億噸,成為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國。
4:中國石油消費量
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著名油田是石油工業改革開放前的主角,中國海洋石油、長慶油田、延長油田等油田則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明星。
隨著這些油田的勘探和開發,從1981年到2010年中國石油產量從1億噸增長至2億噸,每十年的增量保持在3000萬噸左右。
2010年,中國石油產量達到2.03億噸,此後基本維持在2億噸左右的水平。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其發展歷程深刻反映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1982年中國海油正式成立,引進國際石油公司作為合作伙伴開發南海、渤海等海域的石油資源。
1987年發現綏中36-1油田(儲量近3億噸),攻克海上稠油開發技術,成為中國首個自主開發的大型整裝油田;1993年與美國公司合作發現蓬萊19-3油田,成為繼大慶後的第二大整裝油田。
1996年中海油的油氣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2010年國內海域年產油氣突破5000萬噸油當量。
中海油目前是國內僅次於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第三大石油生產企業,不僅開發國內的油氣資源,而且已經走出國門參與海外油氣資源的開發。
長慶油田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特大型油氣田。
2000年長慶油田公司正式獨立執行,20083月以後長慶油田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
2003年到2007年,長慶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實現了年產量從1000萬噸到2000萬噸的大跨越。
2009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超過勝利油田成為國內第二大油氣田。
此後長慶油田的油氣產量繼續增長:2011年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達到4059萬噸;2020年油氣產量當量突破6000萬噸大關,其中原油2451.80萬噸、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
二、全球石油工業格局的演變
5:全球石油產量
20世紀初,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品種才剛剛嶄露頭角。
1900年,煤炭是全球能源體系的絕對主力,全球的煤炭產量接近10億噸的規模。全球最大的三個煤炭生產國是美國、英國、德國,他們的煤炭產量分別是2.45億噸,2.29億噸和1.50億噸。
1900年,全球石油產量只有1000多萬噸,石油最主要的用途是生產照明用的煤油。當年最大石油生產國美國的產量僅有848萬噸,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也才11萬噸。
62020年全球能源消費結構
20世紀是石油的世紀,全球石油產量不斷增長:1921年突破1億噸,1930年接近2億噸,1940年接近3億噸,1950年增長到5.3億噸。
二戰以後,全球石油產量的增長速度遠超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其它能源品種,石油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品種。
2020年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所佔的份額達到30.9%,超過煤炭、天然氣、核能、水電以及其它清潔能源,是全球能源體系中最重要的品種。
全球石油產量在2000年增長至36.0億噸,2020年達到41.9億噸,2023年達到45.1億噸。
7:全球石油儲量及排名
石油是一種天然資源,全球石油儲量的分佈是高度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中東、委內瑞拉、俄羅斯和北美地區。
石油儲量最多的10個國家石油儲量總和達到2134億噸,佔全球石油總儲量的86.4%
中東是全球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2020年中東的石油儲量高達1132億噸,佔全球總儲量的比例達到驚人的48.3%
全球石油儲量最多的十個國家中有5個在中東,分別是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
中國的石油儲量35.4億噸,全球排名第13位。
美國的石油儲量82.0億噸,全球排名第8位。
81978年石油產量
1978年,中國的石油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在當年全球31.1億噸的石油產量中佔的比例是3.3%
1億噸的石油產量在當時是什麼樣的水平?
1978年,全球石油產量超過1億噸的國家有8個:美國、沙特、蘇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和中國。
當時全球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是蘇聯,1978年蘇聯的石油產量高達5.72億噸,美國和沙特分別以4.84億噸和4.24億噸的產量緊隨其後。
從石油產量的絕對規模來看,中國的石油產量只是明顯不如蘇聯、美國和沙特,跟其它石油生產大國相比差距並不大,穩居第二陣營。
雖然中國石油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的佔比不高——這是石油資源的分佈決定的,但是石油產量在全球的排名卻十分靠前。
92020年石油產量排名
2020年中國的石油產量是1.95億噸,佔當年全球41.7億噸原油總產量的比例是4.7%
2020年全球石油產量超過1億噸的國家一共有10個,這10個國家的石油總產量為30.1億噸,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72.1%
在全球石油工業中,美國、沙特、俄羅斯三個國家處於第一方陣,每年的石油產量超過5億噸;加拿大、伊拉克和中國處於第二陣營,每年的石油產量在2億噸左右。
全球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當年石油產量達到7.13億噸,超過了沙特和俄羅斯近2億噸。
2020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在全球排名第6,僅落後於美國、沙特、俄羅斯、加拿大和伊拉克這5個國家。
從改革開放後至今,中國的石油產量一直在全球前十名以內,而且基本上穩定的處在美國、沙特、俄羅斯之後的第二陣營。
中國的石油儲量並不算豐富,無法與中東地區以及美國、俄羅斯等國相比。
在廣大石油工人的努力下,中國的石油產量維持在2億噸左右,這2億噸的石油產量構築了中國能源安全的底線。
102023年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
2023年,全球十大生產國分別是美國、沙特、俄羅斯、加拿大、伊拉克、中國、阿聯酋、伊朗、巴西和科威特。
11:十大石油生產國產量變化
2000年到2023年,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的石油產量都實現了增長,但全球其它地區的石油產量卻減少了3.8億噸,這使得全球石油產量的集中程度上升。
在十大石油生產國中,美國的石油產量增長最多,在頁岩油革命的推動下美國2023年石油產量比2000年增長了4.8億噸。
頁岩油革命使得美國成功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使得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出口國,這是全球石油工業在21世紀最大的變化。
從供給端來看,全球石油生產仍然集中在中東、北美和前蘇聯地區,這些地方仍然是全球石油產量最多的地區。
全球石油產量的增量也主要來自這些地區,這些地區幾乎貢獻了2000年以來石油增量的全部。
從消費端來看,全球石油消費是高度分散的,與各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密切相關。
全球石油消費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和印度,三國也是經濟規模、人口規模都最大的國家。
12: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變化
2000年以來全球石油消費量增加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和印度,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和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分別增加了4.4億噸和1.3億噸,佔同期全球石油消費量增量的33%
以美國、日本和英法德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從2000年以後卻開始減少,從2020年到2023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消費量分別減少了0.6億噸、1.1億噸和0.3億噸。
石油消費量的變化反映的是國家相對經濟實力的變化: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也有望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日本和德國在全球的GDP排名卻不斷下降。
三、從石油看全球主要工業國的能源安全性
13:全球石油消費量
石油消費量與國家的富裕程度和人口規模高度相關,因此全球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基本上是經濟發達國家和人口大國,如美國、西歐、日本、中國和印度等。
全球石油供需的結構決定了最重要的石油貿易路線是中東到東亞、中東到歐洲這兩條路線,其次是俄羅斯到西歐、非洲到歐洲和拉美到北美的石油貿易路線。
14:主要國家石油產量
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個地區是全球製造業的核心區域,三個區域的能源安全條件截然不同!
北美是全球能源安全條件最好的地區,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不僅完全能夠自給,而且還有能力出口。
東亞地區的能源安全條件顯著差於北美,東亞三國中只有中國有一部分的石油產量,日本和韓國的石油幾乎完全依靠進口。
西歐地區的能源安全條件連東亞都不如,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西歐國家的石油完全依靠進口,能源安全條件最差!
以國家為劃分標準,美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是全球所有工業國中獨一無二的,美國的石油產量全球第一,頁岩油革命後美國的石油已經能夠完全自給。
中國資源稟賦的條件僅次於美國,雖然中國每年需要進口5億噸左右的石油,但是本國有能力自產2億噸。
除了中美兩國,其它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和西歐的英法德意,石油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印度石油的進口依存度也在八成以上。
對比英法意德、日本和印度等國,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石油產量對本國經濟體系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
德國每年1億噸左右的石油消費量,法國6000多萬噸的石油消費量,日本1.5億噸左右的石油消費量都完全依靠進口。
日本、韓國和西歐的英法德等國的能源安全條件是一樣的,石油完全依靠進口。
雖然中國每年仍然需要進口5億噸左右的石油,進口規模超過日本和西歐國家,但是2億噸的石油產量使得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低於日本和歐洲。
歐洲作為工業革命的誕生地,是全球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但是歐洲的能源條件極差。
歐洲除了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都極少,歐洲工業的發展和高質量生活水平嚴重依靠進口的能源。
俄羅斯原本是歐洲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國,但是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集體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幾乎停止了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導致歐洲的能源價格飆升。
高漲的能源價格不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更嚴重的後果是導致歐洲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顯著下降,製造業企業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撤離歐洲。
在俄烏戰爭中獲利最大的是美國,美國出口的LNG成為了歐洲減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替代品,但是美國LNG的價格是俄羅斯天然氣的幾倍。
美國的天然氣出口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躲在牆角抽泣的只有歐洲的企業。
從歐洲能源價格在俄烏戰爭中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看出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自己擁有一定量的石油產量對國家的能源安全多麼重要。
15:印度石油依存度
印度的煤炭資源最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不足,這個特點與中國一模一樣。但是印度的石油儲量和產量都遠遠不如中國。
印度的石油儲量僅有6億噸,僅佔全球儲量的0.3%
202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只有3510萬噸,這個產量水平僅是中國的17.6%;同期印度的石油消費量是2.2億噸,因此印度需要進口1.85億噸的石油。
中國石油進口規模的絕對值大於印度,但是由於有近2億噸的石油產量,因此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低於印度。
印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八成以上,而且自2000年以來一直都處於這個水平。
石油是印度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命門,導致兩國的工業化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衝擊和限制!
中國能源體系的安全性不僅來自2億噸的石油產量,中國對煤炭的開發和利用也充分保障了本國能源體系的安全性。
中國的能源體系以煤炭為主,煤炭產量和消費量都佔能源產銷量的六成以上。
中國建立起了煤炭開採、運輸和高效清潔利用的先進體系,這套體系保證了中國主要的能源供應。煤炭是中國能源體系的底線,即使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受阻,煤炭的開採和利用將支撐起工業體系的底線。
中國對煤炭的開發和利用是充分利用好自身資源稟賦的典範,中國對煤炭的開發和利用也是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煤炭的開採(千萬噸級煤炭綜採裝置和露天開採裝置),煤炭的運輸(過載鐵路、專用碼頭、淺吃水貨輪和高效裝卸裝置組成的運輸體系),煤炭的利用(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煤化工)既是工業化的結果,也是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中國石油工業構築了中國工業化的起點,而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則進一步強化了能源安全體系的建設。
參考資料:
1、《百年石油》
2、《中國石油通史》
3、《大慶石油會戰》
4、《工業學大慶紀事》
5、《餘秋裡回憶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