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的小夥子,是怎麼做到一年賺10億的?

如果我也出生於96年,年入10個億…就好了。

可惜,我不是。但有人是。
第一次在私董會上看到那位96年出生,但已經年入10個億的創業者時,我有很多話想問。
有些,是關於:96年出生?比我小了整整20歲?哎,年輕真好!想當年我……嗯,還好,我打住了
還有一些,是這些年我經常在這個號上和你聊的,比如商業邏輯,比如創業體感,比如:
這麼年輕,白手起家,還是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下,你是怎麼從0做到年入10個億的?靠努力嗎?靠更努力嗎?
和他聊完,我有一種感覺:
現在的年輕人,有的遠遠不止努力。有些難關,可能你、我、很多人都遇到過,但他把難關過掉的方式,挺有意思。
以至於,我聊了一次還不夠,和他又約了一次對談。
然後呢?然後和過去的2000多天一樣,依然,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分享。但這次,除了和你一起看看外面其他優秀的人的做法,啟發啟發自己,或許我們還可以一起多做一件事:
看他怎麼打自己的那一手牌,過自己的那一些難關的同時,也想想自己。
可能,你今天正年輕。也可能,你年輕過。
如果在23歲那麼年輕的開局,拿到和他一樣的牌,遇到和他一樣的難關,你會怎麼打?
為了讓儘可能多的人在想的時候更獨立、更沉浸,不受那些光鮮title的影響,得出自己的答案,我向那位小夥子提了個很過分的請求:“能不能請你全盤分享,但又深藏功與名?” 
他慷慨地答應了,甚至還自己給自己起了個代號:潘潘。
感謝潘潘。
現在,來看命運在開局給潘潘發的牌:
“96年出生”,“男生”,“做美妝”。
天哪,那麼年輕就直接出來創業?男生選擇做美妝?美妝這片海有多紅,誰做誰知道,那麼多大小品牌,還是在今天的大環境下,這怎麼打?太過分了。
別急。別急。牌還沒發完。在2019年正式創業開公司前,潘潘的手裡,還有另外三張牌:
“對品牌一無所知”,“對供應鏈一無所知”,“對管理一無所知”。
嗯。更過分了。但很多創業的人,可愛就可愛在,現實越過分,他打得越漂亮,不是嗎?
時間回到2019年,我們開始。

開局:一個23歲的男生,選擇去做化妝品

提問:如果你是1996年出生的,2019年剛創業時,你才23歲。你會選擇什麼行業?
這個問題,從高考怎麼報志願,到校招怎麼選行業,已經有很多人聊了很多遍了。
有人說做AI,有人說做自媒體……但選擇的思路無非是:
自己擅長,最好還很感興趣的 + 未來有前景,最好還是藍海的。
那麼,問題來了。
我問潘潘,當時,你一個23歲的男生,怎麼會選擇做化妝品呢?
他說,其實,不算他選的。
進入化妝品行業,並不是因為當時做出了多好的戰略分析,經過了怎樣的結構化思考。
純粹是因為,2018年他大學剛畢業時,公司讓他做的第一個品類就是化妝品。
而他,沒辦法選擇不做,就選擇:把一個很小眾的產品,睡眠面膜,在淘寶上做到了品類第一。
真厲害。那後來出來創業,是不是就是把這條你已經有了經驗的路繼續走下去,繼續在淘寶上做化妝品?
不。化妝品是繼續做了,但是,他不做淘寶了。
他選擇:換個平臺。
為什麼?創業起步時,什麼都不確定,在淘寶做到品類第一的經驗,幾乎是手上唯一確定的牌,怎麼捨得說不做就不做?
他說,因為時間點。
恰恰是因為他剛剛創業,團隊、資金、資源…都才剛起步,他判斷如果那個時間入場淘寶的話,除非比別人強很多,否則很快就會沒氣。
所以,他選擇放棄淘寶,換個時間點更適合自己的平臺。
換到哪個平臺?
他發現當時有一個平臺,推廣商品的效率非常高,能一次又一次地把商品,精準地推薦給真的對這個商品有興趣的人。最重要的是,這個平臺當時,還沒有那麼多賣貨的人。
於是,馬上投入,馬上研究,這個平臺的玩法是什麼?怎麼在這個平臺上賣貨?甚至,還拉上了身邊的親朋好友,成立了好幾個分公司,一起在這個平臺上賣貨。
這個平臺,叫抖音。這一年,是2019年。
2019年的抖音?今天,很多人都把2020年,叫做抖音電商的“黃金元年”。能在2019年進入抖音,運氣真好。怪不得他能賺到錢。
我本來也這麼以為。但還好,我問了下一個問題:
當時在抖音,你們是怎麼賺到第一桶金的?
潘潘說,這個問題太好了。因為當時在抖音上能不能賺到錢,選品非常重要。
怎麼選?他沒有選擇“哪個爆了選哪個”,或者“哪個毛利高選哪個”,而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在抖音的選品邏輯,主要有2步。
第1步:基於“供需關係”選。
毛利高的商品,當然誰都喜歡。
但是,選品,不能只看毛利。
他的原因很樸素,樸素到近乎趴在最底層在看問題:
如果,今天抖音上都在賣洗面奶,那無論你的洗面奶多厲害,你的流量競爭都註定非常大。
決定你的量的,除了毛利,還有供需。
供需,才是一切交易的底層邏輯。
所以,大家都在賣洗面奶的時候,你除了卷洗面奶,還可以去賣更少人賣的沐浴露。
可是,沐浴露也有很多款啊,怎麼選?
靠第2步:基於“視覺化”選。
什麼意思?
潘潘說,他們做了一個數據調研,發現:
當時在抖音上面買東西的使用者,有大概20%買回家之後,別說使用了,連開啟都不會開啟。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使用者,為什麼會買你的東西?
一定是因為,他在看你的影片時,感興趣。
在傳統電商平臺,更多時候是:你需要什麼,搜尋什麼,買買買。
但在內容電商平臺,更多時候是:你看到什麼,對什麼有了興趣,買買買。
平臺的邏輯變了,選品的思路也要變。
什麼樣的產品,更容易讓人感興趣?
潘潘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今天都在抖音上賣防曬噴霧,使用者刷到了兩個影片:
影片A:一瓶防曬噴霧,像以前的淘寶商品詳情頁一樣,把產品細節和你一五一十說明白。說我是SPF50+,說我能強效隔絕紫外線。
影片B:一瓶防曬噴霧,瓶蓋很特別,遇到紫外線會變色。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三分鐘,透明色會慢慢轉成紫色。
你覺得,他對哪個更可能感興趣?
再比如,今天都在抖音上賣牙膏,使用者刷到了兩個影片:
影片A:一支牙膏,像以前的電視廣告一樣:把牙膏在牙刷上擠出一個長條,刷完喊一句“沒有蛀牙!”
影片B:一支牙膏,擠出來膏體亮閃閃的,全程也不聊牙,而是聊“天哪,這是把整個星河都裝進牙膏了吧?”
你覺得,他對哪個更可能感興趣?
瓶蓋會變色的防曬噴霧。像星空一樣的牙膏。
本質上,都是賣點更容易被使用者強烈地感知到的產品。
這,就是潘潘在抖音選品時,會額外看重的點:“視覺化”。
同樣一款產品,如果它沒有視覺化的內容表達,它就不可能激發起使用者的興趣。
而使用者的興趣,決定成交的效率。
為了讓“成交”來得更猛烈點,不但在選品時更傾向那些具備“視覺化”優勢的產品,他和他的團隊,還會想方設法,讓商品的“視覺衝擊力”來得更猛烈些。
怎麼來得更猛烈?用以前做淘寶的辦法嗎?
不。想盡辦法做內容。
在抖音上賣瓶蓋會變色的防曬噴霧,不但拍“瓶蓋變色了,他還會:
把噴過和沒噴過防曬噴霧的瓶蓋,分別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三分鐘,給你看變色前後的強烈對比。
在抖音上賣星空牙膏,不只拍“把牙膏擠出一條到牙刷上,他還會:
把一個針孔攝像頭直接懟進牙膏管口裡拍,讓人感覺像是在封閉的宇宙裡窺到了一整個浩瀚星空。
潘潘說,2019年,他的公司團隊裡總共20幾個人,幾乎全部都在做內容。
換平臺。選產品。做內容。
命運發的牌,你不一定有得選。
比如:“96年出生”,“男生”,“做美妝”。
但是,至少,你還能選怎麼打這些牌。
比如:根據時間點選擇平臺。根據供需關係選擇產品。根據平臺特點選擇做什麼、怎麼做。
什麼樣的人,能打出這樣的牌?我能嗎?
也許,背後很有資源,有高人指點的人能。也許,天生很聰明,就是能比別人先一步洞察先機的人能。但如果這些都沒有,至少有這三樣的人,還有機會:
有一雙“能看見關鍵問題”的眼睛,有一雙“敢想敢幹,說做就做”的手,有一顆“相信自己永遠有得選”的心。
2019年,潘潘的公司,有了20多個人,銷售收入超過了1個億。
現在,如果你是他,你會做什麼?
2021年,25歲的潘潘,開始考慮一件事:
幫品牌帶了那麼久的貨,我是不是可以開始,做自己的產品了?

求生:每過一個月,就換一個產品

提問:在巨頭一大堆,新興品牌也一大堆的美妝賽道,你的第一個產品要選什麼,才不會死?
比新奇更新奇的概念產品?比高科技更高科技的硬核產品?
我問潘潘,你還記得你做的第一個產品嗎?
他說,記得。當時做了一款冰淇淋面膜。
產品一出來,沒有死,而是一個月就賣出了100多萬件,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
真厲害。為什麼會想到做冰淇淋面膜?
怎麼想出來這個概念的?靠團隊做調研嗎?
他說,沒那麼複雜。當時有個平臺,裡面有很多人會分享美妝產品。他就去看那些分享。
哪幾篇分享的點贊最高,尤其是那些粉絲不高,文章點贊還特別高的低粉爆文,就重點看那幾篇。
這麼看,能看出什麼?這樣,不如你先看看下面這3篇:
第一篇爆文裡,聊的是一款韓國冰淇淋泥膜,所有人都在底下評論“這個好喜歡,哪裡買?”
第二篇爆文裡,聊的是一款像水晶一樣質地清透的面膜,很多人都留言“太美了,一眼愛上。”
第三篇爆文裡,聊的是水楊酸的成分,很多人在熱烈討論怎麼刷酸護膚。
現在,你猜,什麼產品一定是爆款?
“冰淇淋”+“水晶質地”+“水楊酸成分”=那款月售百萬的冰淇淋面膜
爆文,之所以會爆,不是因為博主的粉絲多,而是因為擊中了足夠多的使用者的需求。
爆款產品,也一樣。潘潘說,什麼點贊高,什麼就是使用者的需求。
所有的爆款公式,都少不了一個配方:使用者的需求。
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你能靠的,不止是開發團隊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也不一定要大費周章做問卷調查,你還可以,去你的使用者所在的地方。
有意思。所以這次去的,又是哪個平臺?
那個平臺,叫小紅書。那一年,是2021年。
2019年的抖音。2021年的小紅書。
我還能說什麼?
我還能說點更實際的。我問潘潘,這款冰淇淋面膜,現在還在賣嗎?
沒有了。這樣的爆款,基本都是賣兩三個月後,就不能再賣了。
會來嚐鮮,不一定等於會來複購。
沒有壁壘時,你能抓住的機會,只有短暫的“供需失衡”。
那怎麼辦?
換。潘潘說,當時幾乎每一個月,就要換一個產品。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一直有新的機會,一直能活下去。
那怎麼做得到?就算你選品快準狠,但生產呢?光跑工廠抓生產,都要忙死吧?
不。潘潘說,跑工廠的話,每天要跟他們談一毛錢價格還是兩毛錢價格。太累了。
所以,他選擇:那就不跑了。
找一家做白牌的供應商合作,由他們負責生產。自己則發揮優勢,負責給思路,做營銷。
但是,生產之後,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時在抖音,10000個使用者被內容吸引到店,卻只有1個人買單。
為什麼會這樣?潘潘和他的團隊很好奇。
不但好奇為什麼這1個使用者買單,更好奇為什麼這 9999 個使用者沒有買單?
觀察之後,他們發現,大量的使用者在下單前,總會有些疑問:
這款面膜真的這麼好用,一敷上去皮膚角質真的都沒了嗎?這個產品評價到底怎麼樣?這個牌子靠譜嗎?……
疑問一出來,逃逸就開始了。使用者們會紛紛從抖音退出來,點開淘寶或其它購物平臺,去上面搜尋。看看店鋪,看看評價,或者至少看看這個產品有沒有在賣?
太可惜了。但是,你又不是平臺,又不是使用者本人,你一個商家,能怎麼辦?
潘潘做了一件事:
回去淘寶開店。並且,是一口氣開很多店。
不是使用者總喜歡跳出抖音,去淘寶搜嗎?
那就讓他搜到。
讓使用者跳到淘寶輸入關鍵詞時,能看到淘寶上也有店都在賣。並且,翻了幾頁,大幾十家店,都在賣。
哇,原來這個產品這麼多人都在買?這麼爆款啊?
使用者在抖音刷到的,是你的產品。
離開抖音去淘寶搜到的,也是你的產品。
甚至,搜到第二頁,第三頁…終於下定決心,付款下單的那個店鋪,也是你的店鋪。
從抖音跳走的那9999個使用者,就能再次被你接住。
不但做抖音,讓自己能被刷到,能引起使用者的興趣。
還做淘寶,讓自己能被搜到,能接住使用者的流量。
2020年,潘潘的公司,有了50多個人,銷售收入超過了3個億。
現在,你是潘潘,你會怎麼做?
嗯,每過一個月就換一個產品,會不會太驚險,太累了?
2022年,26歲的潘潘,開始考慮另一件事:
或許,是時候沉澱一些自己的資產,能穿越週期的那種。
什麼資產?
自己的品牌。

爆款:先不和工廠聊了,和使用者聊

“我這個年齡,如果每一波都賺流量的錢,可能在近五年內我還能賺得到。
但是這個錢,沒有複利。一旦紅利消失,可能什麼都沒有了。”
潘潘說,所以2022年開始,他們又進行了一次轉型,開始籌備做自己的品牌。
怎麼做自己的品牌?
至少,得有一個真正有代表性,能被使用者一直惦記的好產品吧?
一直為其他品牌賣貨的潘潘,開始真正邁出步子,去各地跑供應鏈,和大小供應商聊。
他說,他聽到了2種聲音。
第一種聲音,來自小供應商。
那些主要做加工的小廠,會和他說:
要和巨頭競爭,你加1塊錢成本,不可能把產品做好。
你加2塊錢,也做不好。
那加多少錢才能抗衡?
加多少錢,也做不好。
因為大牌的配方,跟你根本就是一樣的。
想和大品牌競爭,靠產品沒用的。
真的是這樣嗎?潘潘繼續往上游走,找到了很多國際化的大廠,又聽到了第二種聲音:
研發,尤其是在美妝行業,是一個非常深的東西。
想和大品牌競爭,靠產品不可能。
“沒用的不可能
這樣的話,不知道多少創業的人聽過。
關鍵在於:聽到之後,怎麼做?
潘潘說,後來,他們做產品,不先和工廠聊了,而是先去和使用者聊。
和使用者能聊什麼?
他舉了個例子,眉筆。
潘潘說,他做眉筆時發現,很多使用者對於眉筆最大的痛點,其實並不是:“這支眉筆到底成分是怎麼樣的?”。
而是:“我手殘,畫不好。”
今天,在眉筆這個行業裡,很多人都在強調自己的概念:我的成分是何首烏,它的成分是角鯊烷…
然而,在眉筆的使用者評論裡,很多人聊的根本不是這些,而是:
手太殘了。每次畫眉毛都會抖。不是把眉毛畫飛了,就是把眉筆畫斷了。
什麼根根分明?什麼清晰有型?太難了。不畫成蠟筆小新去上班就不錯了。
機會來了。
潘潘說,眉筆這個品類,主要有3個子品類。
前2種,都類似“鉛筆”,一個長得像普通鉛筆,一個長得像砍刀。
它們有個共性:鉛筆再細,和毛髮比也還是算粗,很難畫出“根根分明”的自然效果。
總結起來就是:不能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但是,第3種,類似“毛筆”,也叫液體眉筆、水眉筆。
它的筆觸特別細,可以更容易畫得“根根分明”,只是市場上的水眉筆,當時還是有一個問題:
要一根一根畫,太考驗技術了,一般人容易手抖,怎麼辦?
改良。小朋友學寫字時怎麼辦,大了用眉筆也能怎麼辦。
比如,在眉筆的筆身上,模擬姿勢矯正器,設計3個凹槽,讓人拿在手裡更穩。
拿得穩,但一畫還是飛,怎麼辦?
再改良。以前畫眉毛的時候,發力點在手肘,那就把筆頭設計得再彎點,把發力點變成手腕。
這樣,既能根根分明,又不怕手抖。使用者的問題不就解決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用一句話就是:後來,這款眉筆,在很多平臺長時間霸榜。
潘潘說,如果當時我們一上來,就選擇超級大類目的話,那我們很難有機會。
所以,我們選擇,不和工廠聊,不困在零和的博弈裡內卷。
而是,去和使用者聊,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墾新的細分賽道。
這樣的賽道,怎麼找?
他的經驗是,要避免自嗨和打水漂的賽道,主要看2點:
1.供需關係失衡的產品
2.使用者有需求但同行未滿足的產品
找到使用者有需求,但同行還沒有滿足的價值位。然後,高效地去滿足。
說得真好。還記得一開始,潘潘在2019年時,手裡的那另外3張牌嗎?
“對品牌一無所知”,“對供應鏈一無所知”,“對管理一無所知”。
2023年,27歲的潘潘,已經有了3個品牌,年銷售收入超過10個億。
但是,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局。
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還不知道。
潘潘說,就算有了水眉筆這樣的超級單品,但不管前期聲量有多大,一旦守不住,那麼等於給頭部做嫁衣。我們在營銷上投入的每一分錢,都只是在幫頭部教育市場。
可是,怎麼守呢?當我們的這些東西,一旦進了頭部大品牌的法眼,吸引他們入場後,我們這幾十個人的小團隊,怎麼打?
這些,都是問題。
但是,這不影響牌桌上的人,像過去的每一次一樣,繼續把牌打下去。

和這位96年的小夥子聊完後,我很感慨。
真實的世界裡,從來不止“出生於96年,年入10個億”。
而是夾在“出生於96年”和“年入10個億”中間的,那一次又一次的“怎麼辦”,和一次又一次的“不知道”。
從2019年,到2021年,再到2024年。
從幫別的品牌賣貨,到做出自己的產品,再到擁有自己的品牌。
從0,到1個億,再到10個億。
比我小20歲的他,還很年輕,但已經走過了不短的一段路。
這條路,和今天的創業者一樣,都有一個又一個的關卡,並且,關關難過。
但是,創業者可能賽道不同、背景不同、脾氣不同、運氣也不同,但如果只有一個共同點,那大概就是:
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問他,一路走到現在,你現在如何理解創業?怎麼打好你的牌的?
他說了三個點:
一,先認清自己的優勢。
二,結合自己的優勢,去找到使用者需求在不斷增長的趨勢行業。
三,在這個趨勢行業裡,去找到使用者有需求,但同行還沒有滿足的價值位,高效地去滿足。
今天的大環境,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的理解,他的辦法,他的思考和行動,是不是每一次都能帶來百分之百確定的增長?
誰都不知道。
就像《孫子兵法》裡的那句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好在,總有一些人,正在一關又一關裡踐行這句話的下一句: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祝福,每一個還留在牌桌上,還決定要打下去的人。
加油。

*文章為潘潘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潘潘 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56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