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蘇州的“古怪大佬”,突然爆火:辭去名校教授,25年“撿”出一座博物館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選上方 “藝非凡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影片號【藝非凡的禮物】
我是非凡君(feifanjun0001)
關注我,看更多有故事的人物文章
白天收‘破爛’,
晚上雕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有個怪人,就藏在同裡古鎮富觀街的深處。
他身著老漢衫,留著長髮,皮膚黝黑,乍一看有點像流浪漢。
可翻開他的履歷,教授、建築師、工程師……令人嘖嘖稱奇。
傳奇的經歷,也讓他和他的小店成了同裡的熱門打卡點。

▲ 潘愛國在同裡古鎮的店面

“花窗書籤,一個春節賣了9萬塊……
“畫畫的訂單排不過來,我接的訂單都排到了三四年以後……
隨意的語氣間,每個字都證實著這位奇人的“深藏不露”。

他叫潘愛國,今年66歲,是同里人盡皆知的“木匠潘”。
而在2000年,他還是一位同濟大學教建築的教授。
01
“教書先生“木匠潘”
潘愛國的小店原本是一座清代老宅,名為“福如堂”。
步入福如堂,裡面大有乾坤。
除了琳琅滿目的建築工藝珍品外,還有一把做工考究的木質交椅,一架年代感十足的舊式鋼琴。

▲ 潘愛國和他祖傳的木質鋼琴
這架鋼琴是潘愛國的祖母留下的傳家之寶。
潘愛國時常會坐在鋼琴前彈上一曲,歷經百年的滄桑音色穿越時空而來。

潘愛國的母親是名研究生,畢業於聖約翰大學。
受母親影響,潘愛國成績優異,研究生畢業後在上海同濟大學做了一名建築系的老師。
原本是事業安穩,如日中天,但一次偶然的旅行,改變了潘愛國的人生軌跡。
2000年,潘愛國來到蘇州同裡古鎮旅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的江南風光令他“欣喜若狂”、“空氣裡都是歷史的味道。”
潘愛國毅然決定辭去工作,賣掉上海的房子,到同裡定居。
“在上海,我可能會像一朵浪花,泛起漣漪,但很快就會被埋沒。但在同裡,我對同裡念念不忘,同裡很快就給我回響。”

來到同裡,潘愛國特地購置了收集古建築遺珍的三件套——一輛腳踏車,一輛板車,一輛三輪車。
之後,他開始走街串巷,收集被鄰居們丟棄的舊門板、碎磚瓦、破窗欞,從大學教授儼然變成了一位收集老物件的“流浪漢”。

▲ 潘愛國從破敗掉的樟木箱上拆下的箱板
看到誰家窗戶開著,就研究一下宅院的佈局,門雕的圖案,看見誰家門虛掩,就推開找人聊一聊
在走訪傳統建築文化的同時,他也蒐集了一籮筐的陳年舊事。
他的小小鋪子,更像是一座古建築遺珍館和故事寶庫。
“這裡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在同裡鎮上淘回來的,它們都是同裡歷史的見證,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隨著老物件的越來越多,潘愛國本身成了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建築匠人,而他的小店也成了當地一個網紅景點。

他將蘇式園林的精髓鎖進方寸之間,為遊客、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同裡。
每日沉浸在傳統文化中,潘愛國笑稱自己是個貪婪的人。
“我貪的是祖國的文化,別人不要的東西我要,不但要,還得把它保護起來,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02
刻刀上的江南:
1:1000還原退思園微縮景觀
潘愛國對於同裡的熱愛與留戀,不止體現在老物件的蒐集上,他還用刻刀完美復刻了江南園林。
來到同裡之後,潘愛國就一直想為同裡做點事情。
在他每日的走街串巷間,他找到了一處最能代表同裡的庭園——退思園。
然後他用三年時間,按照1:1000的比例,將退思園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欞都復刻在紅木上。

▲ 潘愛國雕刻的退思園

園中的亭臺樓閣栩栩如生,細節精細到極致,甚至每一扇門窗都可以自由開關。
這座微縮模型不僅成了他的“鎮館之寶”,更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成為江南園林的“立體檔案”。
此外,他還將退思園的門窗單獨“拿”出來——採用中國傳統的拉花技術,每1.8毫米一片,製作紅木花窗書籤。

他的小店內,大約有200種不同款式的花窗,每一種都有獨特的寓意。

比如冰裂紋寓意“歲歲平安”,海棠紋象徵“花好月圓”,門當戶對的銅環設計暗藏傳統婚俗智慧。
除了蘇州的園林,北京、杭州等多地的古建築窗欞樣式也能在這裡找到。
樣式繁多,每一種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

▲ 潘愛國店鋪門前的花窗書籤陳列

而如此複雜精緻的手工藝品,每片定價只有35元。
所以每年都有超10萬枚書籤被遊客帶走,潘愛國介紹說,去年一個春節就賣了9萬多人民幣。
他希望人們透過一扇窗,讀懂一座城,將園林的文化符號帶向全國。
03
每日寫300蠅頭小楷
臨摹18米長《姑蘇繁華圖》
潘愛國的小店門前,一面招牌旗幟上寫著一個大大的“匠”字。
他的匠人精神,不僅體現在窗花書籤的雕刻上,還有對書法、繪畫藝術的熱愛和堅持。

他每日寫300個蠅頭小楷,寧心靜氣,修身養性。
對於繪畫,更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和練習,有時一幅畫作要耗時好幾年才能完工。

4年前,潘愛國開始著手於一個大工程——臨摹長達18米的《姑蘇繁華圖》。
這幅畫作描繪了姑蘇城的繁華景象,是江南文化的瑰寶。

為了抓準原作的精髓,潘愛國曾七次赴瀋陽、蘇州等地研究真跡,用遊標卡尺反覆測量細枝末節。
他說:“我要把整座姑蘇城‘搬’回家,讓更多人透過我的作品,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開長長畫卷,畫中市井百態、建築肌理鋪陳開來,場景恢弘壯闊,有著現代版《清明上河圖》的既視感。

▲ 潘愛國臨摹的《姑蘇繁華圖》

由於對繪畫的苦心專研,潘愛國也受到了很多業界人士的認可,他的繪畫接單甚至排到了三四年以後。
他每天凌晨一點睡覺,五點半起床工作,在鄰居眼中儼然一個瘋老頭。
然而正是因為付諸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令人驚歎的藝術品的誕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保持匠人精神,堅持慢工出細活,是一塊無聲卻最有力的招牌。
04
人生沒有無聊的時刻
只有不會‘折騰’的腦子
有采訪者在瞭解了潘愛國的工作強度之後,關心他身體是否吃得消。
潘愛國打趣道:“別看我瘦,骨頭縫裡都是肉。”
他說人要保持五勤:眼勤、鼻勤、耳勤、口勤、手腳更要勤。

他的人生哲學是:“人生沒有無聊的時刻,只有不會‘折騰’的腦子,要把無聊的一刻變成美好時光。”
來到同裡之後,他才懂得了什麼叫享受生活,為了熱愛的事情而活,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充滿動力和期待的。
潘愛國透過做建築模型、透過壁畫的訂單等等,其實有著不菲的收入,但他不貪圖任何物質上的享受。
那些得來的金錢報酬,都變成了古今上本,案頭上的琉璃塔,牆上懸掛著的刻刀、鋸條、刨子、墨斗……
在聊到生死話題時,潘愛國說,他已經跟愛人交代過,他死了之後骨灰要撒向大海。死人不要跟活人爭土地,人活一世,生命發出過光亮,就已足夠。
為了傳承優秀技藝,潘愛國還開設了同川書畫社,免費提供木雕技藝、書法、繪畫培訓,學員從孩童至耄耋,從農夫至白領。
他說:“培養出讓藝術和技藝在腦子裡閃閃發光的匠人,就是我的下一個夢想!”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觸到傳統文化,把這流傳千百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高階教授、國家級的古建築保護與維修專家……潘愛國集眾多標籤於一身。
而再多的標籤都指向一個詞:匠心。
也許木頭會老、宣紙會泛黃,但那份熱烈而真摯的匠人態度,永遠年輕。
在同裡,潘愛國真正做到了把古人的生活藝術,變成了自己的藝術生活。
不問塵世喧囂,在一方斗室之內,伴著老唱機的咿呀聲,將一塊紅木雕成一扇江南的窗。
這樣一位老人,或許本身就與藝術、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
雖已年過66,但對於未來,潘愛國仍有雄心壯志:
“我的心還很年輕,要再幹30年。”
現在是書籍推薦時間——

《偉大的中國書法》
50位書法大師,123幅傳世作品
展現橫跨3000年的中國書法之美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浙江大學教授劉含之全程執筆,內容專業度妥妥放心!
李白的草書真跡《上陽臺帖》,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
50位大師的生平成就,書法師承,詳略概述,上百幅傳世書法,創作背景、運筆技藝、情感傳遞一一解讀。

上百人團隊,耗時5年打造,外封布面精裝,藝術裱布印刷,大氣古樸;
內文選用140g映畫特種紙,紙張厚實,觸感細膩;
3張罕見超長拉頁,讓傳世書法的真跡神韻,完整呈現!
整本書重達10斤+,有一個登機箱那麼大,一個成年人要用雙臂手力,才能抱得動!
前200套下單,還可享受全球限量刷邊款,
三面書口噴繪《蘭亭修禊圖》!
加贈價值79元的書法定製帆布包!
喜歡的快下手,錯過再無。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探秘藝術家背後的故事

解析美學密碼
長按識別二維碼
加wx,提前佔座
點選下方圖片
一鍵進入優選商城
檢視更多非凡好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