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本文字數:1757,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章軻
封圖 | 6月27日,蜀道路網執行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透過顯示屏監視高速公路執行狀況。攝影/章軻
如果要用關鍵詞來描述正在建設中的川主寺至汶川高速公路(簡稱“川汶高速”),少不了這些字眼:高烈度地震帶、高寒高海拔、立體風險場、最高橋隧比……
同時,川汶高速也有著另一組關鍵詞:超級工程、黃金通道、品質工程、安全管家……
6月26日至28日,第一財經記者參加交通運輸部組織的2025年全國交通重大工程採風暨“看蜀道變遷”採訪活動,實地走訪川汶高速建設工地,被工程面臨的多重挑戰和建設方的各種“絕招”深深震撼。
川汶高速於2024年10月正式動工,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13-2030)》中第6條首都放射線北京-拉薩聯絡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打通成都平原直達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景區核心旅遊圈“高速斷點”的歷史使命。專案估算投資565億元。
“專案建成通車後,將顯著提升區域物流運輸能力,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蜀道集團藏高川汶公司董事長袁泉對記者說。
此外,專案建成後,還將增強區域防災抗災、應急救援保障能力,解決沿線數十萬藏羌同胞“出行難、出行險”問題,啟用大九寨西環線文旅潛力,帶動汶川生態康養、茂縣羌文化體驗、松潘紅色研學等特色產業升級,成為汶川甜櫻桃、茂縣蘋果、松潘犛牛肉等特色農產品“出山”的黃金通道。
但建設這項超級工程卻面臨很多挑戰。川汶高速全長198.73公里,其中,橋樑52.7公里,隧道133.5公里,橋隧比高達93.7%,創四川省同規模高速公路之最,這意味著工程幾乎全程“穿山跨壑”。路線起止點海拔高差達1871米,比泰山還高出300米。
川汶高速近170公里的路段與岷江斷裂帶、茂汶斷裂帶平行,是四川省同體量工程中不良地質最複雜多樣的路段,已探明崩塌危巖、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共計788處。
袁泉稱,川汶高速有“五個極其”:地形地質極其複雜;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施工條件極其艱鉅;環保政策執行極其嚴格(涉及岷江行洪、大熊貓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多重生態紅線);運營安全保障極其困難。
四川路橋公路二分公司副總經理兼川汶高速16標專案經理吳雪冰介紹,隧道穿越青藏高原東緣過渡帶,面臨高烈度地震、高地應力等問題。“其中軟巖大變形的問題極其突出。”吳雪冰稱,根據測算大約有30公里隧道可能存在軟巖大變形問題,類似在豆腐渣中打隧道,建設難度極其大,施工風險極其高。

6月27日,川汶高速TJ16標綜合場站專案施工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裝置情況。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面對如此複雜的地質環境,川汶高速地質選線始終堅持“避大治小”的應對思路。為更加全面準確掌握沿線工程地質情況,除傳統勘察手段外,建設方還運用航空航天物探、機載LIDAR掃描、無人機三維傾斜攝影等多種新型勘察手段。
另外,為解決反覆跨越岷江、泥石流溝等複雜環境,建設方全線大規模採用鋼結構橋樑,確保橋樑輕量化、抗震力強、地基負荷小。還採用預製裝配的方式,實現山區橋樑建設標準化、現場少人化。鋼結構橋樑還透過頂推的施工技術跨越岷江和深谷,避免大規模山體開挖,減少環境擾動。
“川汶高速面臨‘立體風險場’的嚴峻挑戰,傳統安全管理模式已難以應對。”蜀道集團路橋院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海清告訴記者,對此,建設方引入了第三方“安全管家”服務,透過其專業團隊和技術優勢,構建了“專家智庫+現場督導+智慧賦能”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體系。“這種模式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李海清說。
川汶高速的“安全管家”團隊由高階工程師、省級品質工程考評專家、省級平安工地考評專家10餘人組成,均具有15年及以上公路水運工程建設管理、施工勘察設計、風險評估、方案編制等豐富的工作經歷。
“安全管家”為川汶高速公路專案現場常駐安全管理部門。對建設單位而言,它是專業監管的延伸、體系落地的推手和風險管控的屏障;對施工單位而言,它是嵌入式的技術顧問、風險治理的幫手和能力提升的夥伴。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目前“安全管家”在全國高速公路專案建設中被逐漸推廣應用,上海京滬高速、江蘇宜常高速等都引入了“安全管家”,對各參建單位施工安全進行系統化管理,以實現安全管理目標化、標準化、專業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