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
這是這兩天引起熱議的一個話題。網友開玩笑說,南京就算要發展,那也是發展「南京六小龍」啊。至於南京為什麼沒出來現象級的科技創新公司,見仁見智。不過南京倒是曾出來過巨頭公司的,希音(Shein)就出自南京。
希音 2008 年創立於南京,2015 年把總部遷到廣州,之後在 2019 年又將總部設定在了新加坡。這是希音公司總部的遷移線路,另一條線路則是其生產供應鏈的遷移,從南京,到廣州,現在則是遷移到東南亞。
昨天看到新聞說,希音(Shein)正在要求其中國供應商在越南設立新的生產線,以期規避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的影響。
從業界報道看,希音為在越南設立生產線的緊迫感很強,不惜下重金投入:針對供應商提供的激勵措施,包括相關產品採購價格提升 15%至30%、保證給予更大的訂單。另外,希音還可接受更長的生產時間,並將幫助供應商建廠,以及將面料從中國運到越南。
不過,Shein 的公司發言人隨後對外進行了否認,並稱繼續加碼國內供應鏈投資。在我看來,該宣告和媒體報道的內容其實不算矛盾,畢竟,供應鏈的遷移是一種必然。
這樣做,雖然可能降低關稅政策的風險,但也推高了採購成本。反之亦然,可以說成雖然推高了採購成本,但可能降低關稅政策的風險。
美國對中國進口的服裝關稅平均大概在 25% 左右,其中化纖類服裝的進口稅率較高,如化纖質地的毛衣進口稅率高達 32%,而棉製毛衣的稅率約為 16.5%。在新加徵額外 10% 的關稅後,來自中國的女裝品類的關稅增加至最高42%左右,受影響最為嚴重。
現在服裝業供應鏈如果迫於關稅風險都開始向海外轉移的話,從好的一面看是有助於推動中國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但負面影響是必然帶來就業和出口壓力。
說到底都是為了擺脫「中國商品」這個標籤可能被帶來的影響。現如今在國際市場,中國概念的公司是受歧視的,這真的不公平。有些指責甚至是莫須有,莫名其妙,希音當然是個受害者。
作為今年最有希望在海外上市的大獨角獸公司,希音的市場估值不斷下調,前幾天的媒體報道其倫敦 IPO 估值下調到 500 億美元,而 2023 年的上一輪融資中的估值為 660 億美元,更早的 2022 年時的估值,曾高達 1000 億美元。幾年下來,業務上漲,估值反而下降了。反倒是 Zara 市值一路走高,這上哪兒說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