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年度必看Top30:2024年,你曾見證這些……

作者 | 吳夢奇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律師制度恢復第45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空前豐富的一段時光:有國際形勢的風雲詭譎、焦點事件的啼笑皆非,也有行業環境的瞬息萬變、從業人士的笑靨哀息……我們見證了美國律所在英國攻城略地的同時在東亞抱團撤離,也見證了中國律師在國內負重錘煉、在海外不懈拓局的自強不息。
為了更好地記住這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精心整理了30篇智合2024年釋出的熱度最高的文章:既看現象,也分趨勢。在整裝迎接2025年的諸番挑戰前,讓我們回顧一下2024年的雨雪風霜,做個直面現實的勇士並從中汲取力量。
10W+級:不看損失1個E
2024年,智合10W+級的熱點文章共有4篇,4個不同現象或趨勢分別指向4個不同的核心問題:律所專業品牌跨境法律服務律所組織形態,以及律師執業成本
作者:智合研究院
閱讀量:10W+
2023年1月,智合發布了第一篇榜單指數報告,一年後的2024年1月,榜單指數報告在此更新,從各大律所的位次變化上,我們得以窺見大環境下律所專業品牌的建設情況更迭。
當律師行業整體告別高速發展期之後,日漸膨脹的從業人員體量、愈發複雜的客戶服務需求、逐漸觸及的管理運營瓶頸,以及行至黎明的法律科技變革,都指向著一個更需要律所形成強組織能力、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作者:張照棟
閱讀量:10W+
Tik Tok案是2024年為數不多貫穿全年的熱點之一:它是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一處縮影,也是國內民眾觀察美國法律體系的一扇難得視窗。
當一位幫助Tik Tok屢克難關的功勳法總被迫離去,當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見證美國對Tik Tok的窮追猛打和小紅書上意外催生的兩國民眾匯流,這件事對法律人本身最大的意義,或許是在提醒我們:法律出海很難,但真的有意義。
作者:萬笑天
閱讀量:10W+
1989年,第一家個人律師事務所出現在了深圳。35年後,這處個人所的起源地也終於在民眾問詢裡給出了“暫停辦理個人所業務”的答覆。
有人支援個人所的沒落,贊同規模化和規範化才是律所發展的理想未來,而個人所個體戶的性質註定與這種去向背道而馳;也有人反對一刀切的做法,認為對個人所的限制忽視了行業的客觀狀況,會影響行業未來的多樣性——比起限制,鼓勵並讓市場主動篩選,或許是更科學合理的方式。
作者:吳夢奇
閱讀量:10W+
對“旱澇不保收”的律師而言,執業成本是個從不過時的話題。“座位費”給律所補足了提升硬體水平、組織專業活動的基礎成本,但不夠合理和靈活的收費機制卻在經濟下行階段掐住了不少律師的脖子。
座位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當越來越多的律所以“不收座位費”為宣傳點,當一些律師發出“社保都不想交了”的感言,即便它不會在短時間裡消亡,也會在不太遠的未來迎接越來越多的改革。
5W+級:萬眾矚目關鍵點
和10W+級的破圈相比,5W+級的選手們更多處在“圍城”之內:這些現象或許萬眾矚目,但更多為行內人士津津樂道。這是律師的主場。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9.2W+
過去5年間,在律師人數總共增長約23萬人的情況下,法考報名人數累積了370萬餘人。與此同時,每年畢業的法學生人數達到了22萬人,在校生人數則達到了92萬餘人。
司法部規劃的所有指標中,律師人數是最沒懸念提前達成的目標。當人數越來越多,當精英光環被動褪下之後,律師行業這座圍城,還會變成什麼樣?
作者:吳夢奇
閱讀量:8.6W+
不是所有律師都想當合夥人,但不想當合夥人的律師裡,願意當顧問的也不會很多。在美國律所裡,顧問一職正隨著非權益合夥人的崛起被快速替代,且整體已成趨勢而難以逆轉。
“顧問”這個職位最早的涵義可能是“走在成為合夥人的路上,並且不那麼遠了” (Partner-To-Be),但在行業內卷加劇的情況下,有耐心摻和這個階段的人,也越來越鳳毛麟角了。
作者:劉子言
閱讀量:7.8W+
“這不是律師最好的時代”,“凜冬已至”反而是很多人的共識。儘管如此,無數法學生仍不顧律所“降薪裁員潮”而在入行的窄道上擠破了腦袋。
當“法律民工”“007”的概念越發普及,當“AI替代論”得到更多證據而“00後整頓職場”逐漸幻滅,逃離律所也許並不是畏難情緒的擴大,而是現實驅使的理性選擇。
作者:吳夢奇
閱讀量:7.7W+
執業選一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在經濟飛速增長的過去,一線城市壓力再大,給足的無可替代的成長鍛鍊經驗仍是非一線城市所缺失的功能。
但當理想回落現實浮現,長遠規劃讓步於短期生存之後,一線城市提供的流水線崗位,真得能幫你在小城市裡實現“降維打擊”麼?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7.3W+
每年,ALM都會公佈他們收集的全球律所排名:按總創收、律師人數和律師人均創收。今年的總創收榜和律師人均創收榜,分別由盈科和君合佔據中國律所頭名。
更值得關注的是85%的律所創收下滑,但絕大多數的大所並未停止規模化——凜冬確實已經到來,但大所們顯然沒打算止步冬眠。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6.8W+
你滿意自己這一年的創收麼?
至少評論區的頭兩位心態甚好地拼起了段子:
“實際是,大部分律師純收入低於公務員!”
“咋還膨脹了,和公務員比?”
作者:劉元坤
閱讀量:5.6W+
你可能以為只有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和少部分經濟發達省份會給律師執業補貼,但實際上,杭州、武漢這樣的新一線城市,甚至四川宜賓等中西部普通城市,大量特供律師的補貼方案。
行政補貼的特點是力度大、見效快,但覆蓋面和形式可能還有進步空間——畢竟本文最多人贊同的評論是:“不指望別的,能免年費就很好了”。
作者:劉元坤
閱讀量:5.5W+
當許多律師還對“出海”概念一知半解時,許永東和拓維已經在開拓東南亞市場的路上走了好些年。
這是一篇針對特定律所的訪談,卻迎來了一群涉外法律人的共鳴:涉外不是一片誰來誰賺的淘金沃土,但和在國內盲目內卷相比,出境尋求差異化空間,有時也未必不是務實的選擇。
2W+級:春江水溫悄悄變
本章節你將看到的重要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奪人眼球的客觀資料;
令人焦慮的行業現象;
快速更迭的法律科技;
小眾有料的冷門話題;
以及一切正在悄然發生、但你可能還沒察覺的重要變化。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4.8W+
一句話速覽:想快速掌握各省市律師分佈,看這一篇就夠了!
作者:劉元坤
閱讀量:4.5W+
一句話速覽:法律諮詢公司不是一無是處的洪水猛獸,且看司法部調研之後如何規範市場秩序。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4.1W+
一句話速覽:法律AI的熱度維持了2024一整年,你可以不認識別家,但不能不知道Harvey AI這個征服了最多律所的法律AI公司翹楚。
作者:吳夢奇
閱讀量:4.1W+
一句話速覽:在焦慮滿溢、缺乏信任的當下,傳承了數十年的師徒帶教制是否已經過時?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3.6W+
一句話速覽:以為2022年的年增7萬人已是高峰,沒想到2023年的資料更加出彩且令人焦慮。
作者:李亦儒、劉子言
閱讀量:3.3W+
一句話速覽:律所不是法律行業唯一的參與者,網際網路公司、法律諮詢公司、網推所、法律科技公司皆有各自角色。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3.0W+
一句話速覽:最懂律師的,只能是律師自己。
作者:孫麟飛
閱讀量:2.7W+
一句話速覽:按司法部職業證印刷計劃,未來三年或將有48萬人透過法考。
作者:萬笑天
閱讀量:2.4W+
一句話速覽:一文看懂法律諮詢公司是怎麼主宰下沉市場訴訟業務的。
作者:劉子言
閱讀量:2.4W+
一句話速覽:看似顛覆傳統營銷形式的網推律所,並不適合每個人。
作者:劉子言
閱讀量:2.4W+
一句話速覽: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與國際律所合作,其中或有中國律所牽線搭橋的空間。
作者:張照棟
閱讀量:2.4W+
一句話速覽:壓力、焦慮……中年律師有太多突然倒下的原因,和更多不能倒下的理由。
作者:張照棟
閱讀量:2.0W+
一句話速覽:喊出“訟棍”的人越多,律師的生存環境就越艱難。
作者:萬笑天
閱讀量:2.3W+
一句話速覽:一面是擴大的涉外人才缺口,一面是弱勢和邊緣化的國際法學科。
作者:金貽龍
閱讀量:2.2W+
一句話速覽:英美律師的高收入,對應著更高的風險。
作者:劉元坤
閱讀量:2.0W+
一句話速覽:和法務區構成伴生關係的不是城市,而是產業區。
作者:劉元坤
閱讀量:2.0W+
一句話速覽:“即便法律可能偶爾睡著,但證據永遠清醒。”
作者:金貽龍
閱讀量:2.0W+
一句話速覽:只要頭部律所還在開更高價碼挖人,就必定有人因成本壓力被拋棄。
END
本文作者
吳夢奇
智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關注行業動向與律所管理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