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一條胡煥庸線劃分出94%與6%的人口,也劃出東部的繁榮與西部的落後。前者當時無法彌合後者。
而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拼多多等平臺帶著電商往西部奔去,“偏遠”的約束逐漸失效:一位青海的消費者動動手指,快遞能包郵送上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同時,過去滯銷的農副產品紛紛走出西部,最遠送到了漠河人的餐桌。
對最先開始“西進”、改寫“包郵區”的拼多多而言,花費力氣去做一些新的、難的事情,或許正是因為覺得它正確、值得期待。
在如今的西部,快遞站拉高了就業率,電商催生了新崗位。曾與高額運費繫結的西部地市,成了直播間裡炙手可熱的商品字首。
更讓人欣喜的是年輕人的迴流。《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3屆本科生中,有四分之一選擇在在西部地區就業,其中八成都是返鄉就業。
當“6%”不再被摺疊在“偏遠地區除外”裡,一個屬於西部的新故事正在開始。
隱形的結界
一週給班裡的孩子上三節“音樂課”,是扎永青的想法。
他是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一所中學的藏文老師,每週總設法擠出些時間,帶著班裡的54個學生彈琴唱歌。他教笛子、吉他和曼陀鈴的指法,也教他們當地口口相傳的傳統民歌。
每次“音樂課”結束,學生們總是非常不捨,繼續圍在扎永青身邊。“他們一直跟著我,說老師我想學這個(樂器),我想學那個(樂器)。”扎永青笑著說,“我說行,誰要是買了新樂器,就拿來讓我教你。”
對雜多縣的孩子們來說,擁有一把新樂器並不容易。這座海拔4000多米的縣城東部多山,交通不發達,人口集中在平坦的西部草原。扎永青在家訪時發現,藏區的父母們大多隻懂放牧,為孩子攢錢,很少想過給家裡添置樂器。
他的父親年許扎西則是個例外。由於熱愛音樂,年許扎西透過自學,成為當地精通20多種樂器的民間藝人。扎永青記得,很長一段時間裡,父親從牧區的家騎摩托到縣城去購買樂器,來回得花上8小時。縣裡沒有專門的樂器店,父親扎西就在路邊等待一些挑貨的商人經過,期盼能從他們手中買到笛子、葫蘆絲等輕便的樂器。
父親的熱情,讓音樂也自然地刻進了扎永青的生命。從6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親吹拉彈唱,“放犛牛時,父親讓我吹著笛子跟在牛群后面。他說,草原的風聲、犛牛的叫聲,都是伴奏。”


扎永青和父親在草原上合奏
對他來說,每週擠出時間上幾節“音樂課”,在孩子們面前演奏,更接近自己真正的夢想。選擇藏語言文學專業、成為藏文老師,是家人安排下的穩妥人生,而在扎永青心底,他一直想要帶著當地傳統民歌走出家鄉。
他有過嘗試,畢業後在父親任教的民間音樂傳承基地當了兩年助手,期間報名過“星光大道”,認真挑選了許多自己吹奏樂器的影片作為資料上交,沒能收到電視臺的回信。
2023年,扎永青聽從大哥的建議,考上縣城中學的教師編制,把音樂夢留在了心中。“我們這個藏區縣城的孩子,學音樂的本來就少,能靠音樂走出去的就更少了。”
家在青海海西州格爾木市的00後趙禕寧,同樣有過強烈的“走出家鄉”的想法。她住在格爾木,這個小縣城地廣人稀,瓜果蔬菜都從內地運來,價格貴品種少,也沒什麼可挑選的餘地。
上初中後,格爾木的網購日益發達,許多商品都因網路而變得觸手可及,而趙禕寧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非包郵區”帶來的隱形結界。
一次,家裡的電器年久失修,在想網購一個更好的新品時,昂貴的郵費擺在了她眼前。趙禕寧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付款,卻發現商品下面有一行清晰的小字:該商品暫不支援配送至青海。


小時候的趙禕寧很喜歡做手工,卻經常會為網購材料包時至少15元的運費感到心疼 / 圖蟲創意
對一直生活在“包郵區”的人們來說,這是種很難感同身受的刺痛感。常年關山難越的快遞物流,讓西部人們的生活很難完全與東部同頻。
小時候,父母常對趙禕寧說“天道酬勤”、“好好學習”,當時她並不理解這些話的含義。見過了大城市,也感受到地區發展的“時差”後,趙禕寧下定決心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2023年,來自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的錄取通知書跨越3000多公里,遞到了她手中。
“走出去”,是很多西部青年昔日共同的人生命題。時間拉回十餘年前,來自甘肅天水的青年張鵬飛也有著類似的決心。和許多西部年輕人一樣,他把目的地定在了北京,在記者行業一干就是十餘年。
2013年,考慮到父母年歲漸長,張鵬飛結束北漂生活,回到蘭州開了家廣告公司。在那個移動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代,西北地區還沒形成品牌、營銷的概念,他的第一次創業很快便受挫了。
當時他絲毫沒有料到,十幾年後,自己將會參與電商平臺的歷史性時刻。
當電商打通“偏遠地區”關卡
2024年11月17日,隨著遠在重慶的一位寶媽在拼多多下了一單甘肅天水的花牛蘋果,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大關。而這單快遞的發貨人,正是張鵬飛。
在“非包郵區”的物流地圖上,像張鵬飛一樣早早試水電商的西部創業者們,正看著變化一點一點從城市下沉到村莊。
2018年,電商在西北還是一門新生意,發小馬軍在東部接觸到成熟的電商產業鏈後,向張鵬飛提議合夥成立一家電商公司,把甘肅天水特產的花牛蘋果賣到全國各地。
張鵬飛想起花牛蘋果常年在本地滯銷、難以向外部兜售的情景,便和發小一拍即合,決定在家鄉甘泉鎮創業。
“我在杭州見過兩個蘋果賣20塊錢,在我們這邊,最貴也就三四塊。”張鵬飛說,“剛創業時就想,把花牛蘋果用最合適的價格從果農手裡收購後再賣出去,讓果農們也受益。”
他們將目光瞄向當時冉冉升起的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在線上銷售起花牛蘋果等特色農產品。得益於初期的平臺流量傾斜和政策扶持,張鵬飛和發小經營的店鋪逐漸形成自己的市場,做到了垂直類目第一的位置。


一直以來,張鵬飛和發小都嚴控花牛蘋果品質,將其按規格分等級銷售;最優一等的“果王”,成為了南方消費者的首選
而在這幾年,張鵬飛也見證了拼多多率先展開“電商西進”的完整歷程。
2022年,針對西部偏遠地區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痛點,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讓發往西部地區的包裹先運到西安等中轉集運倉,再由平臺透過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商統一發貨至目的地。這一模式,不僅給平臺商家“減負”,也結束了偏遠地區不包郵的歷史。
令張鵬飛印象最深的是,去年9月,拼多多更是首次提出全額減免二段運費,所有商家在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偏遠地區的物流中轉費,都由平臺“買單”。“我們如今經中轉倉發往西部地區的成本,與發往南方城市無異。”張鵬飛說。
過去,張鵬飛的店鋪極少對西部偏遠地區發貨。而現在,商品下鄉進村的物流成本進一步攤薄了,張鵬飛的小店裡,來自青海、內蒙古等地的訂單漸漸多了起來。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24年,中西部快遞業務量增速超全國平均水平。一輛輛快遞車在西部公路上穿行不息,包裹中有花牛蘋果、天水辣椒等出山的農貨,也有從全國各地包郵到村的好東西。
在高考過後的那個暑假,趙禕寧清晰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那時她終於能從繁重的學習中抽身,開始學著打扮自己。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發現拼多多已經對西部地區包郵了,“而且是全面包郵”。
如今,那些曾經標註“暫不支援配送”的家電,正在進入千家萬戶;那些曾經只在內地能見到的新鮮蔬果,也被端上了格爾木尋常人家的餐桌。
在雜多縣,扎永青也不用再面對和父親當年同樣的難題,他常常在拼多多上購買笛子等樂器:“全都是包郵的,我買了好多支。”


除了購買樂器,扎永青平時也喜歡在拼多多上為自己購置衣物
臨近藏曆新年,扎永青在拼多多上看中了幾款包郵僅22元的口琴。他想給學生們準備一份特殊的禮物:在拼多多上定製一些口琴,送給班上喜歡音樂的孩子們。
今年寒假家訪時,一個男孩自豪地告訴他,自己一直按照扎永青教過的方法在家練習曼陀鈴,寒假裡學會了九首當地的民間歌曲。扎永青對此很感動。
等到新年結束,學生開學,這些翻山越嶺來到中學的口琴,就能在孩子們手中變成“會唱歌的小鐵盒”。他希望把音樂曾帶給自己的快樂,傳遞給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留下來”的底氣
近幾年,張鵬飛明顯感覺到,村子越變越熱鬧。花牛蘋果等農副產品出村進城的商路打通後,願意留在家鄉務農的人變多了,像他一樣投身電商創業的人也在持續增長。
“當留在家鄉能賺到和在外打工差不多的錢時,很多人其實更願意留下來。”張鵬飛感慨道。
與此同時,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西進行動,不斷在當地催生著新崗位。在甘泉鎮下屬的甘江村,每到蘋果成熟季,村莊主路上的快遞車總是絡繹不絕。在這裡,張鵬飛的果蔬保鮮庫已經成為村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9年起,張鵬飛開始為一些甘江村裡的婦女提供工作機會。倉庫最初只有10名女員工,在今年的蘋果豐收季,已經擴大到160人。
過去,這些婦女們每天承擔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起居的責任,很難找到一份時間靈活的穩定工作。隨著當地的花牛蘋果越銷越好,張鵬飛需要的人手也越來越多,婦女們紛紛透過熟人介紹,來到倉庫工作。
選果、打包、貼單、上快遞車,一箱箱花牛蘋果經過甘江村婦女的雙手,送往外面的世界。婦女們靠自己賺到每月3000多塊的薪水,也越活越有底氣。


在自動化分揀線上,工人們正在輔助分揀準備在線上銷售的蘋果
公司裡也來了更多年輕人,負責直播業務的員工,幾乎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這塊還是年輕人懂得多,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張鵬飛笑著說。借力直播,張鵬飛打算繼續向西部開拓市場,把家鄉的花牛蘋果和櫻桃送到更多偏遠地區的消費者手中。
現在,扎永青也找到了重拾夢想的契機。他和一箇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返鄉青年組了支樂隊,嘗試將藏族音樂與現代電音融合。父親扎西對年輕人們鼓搗的新曲子感到困惑又驕傲:“他們用那個‘拼多多’買樂器,但彈的還是我們藏族人的調子。”
扎永青很能理解他這位朋友返鄉的理由。朋友在縣城裡開了一家音樂培訓班,教給孩子們更專業的音樂知識,扎永青平時也常常向他請教。
“他也許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藏地孩子能走上專業的音樂道路,去更大的舞臺。”扎永青說。
對於很多00後的年輕人來說,畢業後返鄉工作成為了首選。帶著新視野回來的他們,也許將成為未來重塑西部的重要力量。


現在的趙禕寧,已經習慣了在老家也能包郵的生活
在異鄉求學的趙禕寧,此刻正埋頭苦學“難出天際”的高數。還記得第一次期末考試,自己剛過及格線,而來自教育強省的同學們卻個個逼近滿分。這樣的落差讓她壓力很大,但回想起父母常說的“天道酬勤”,趙禕寧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總能追上這個差距。
就像現在青海與外面的差距也正在一步步縮小,她相信:“這裡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希望更多人能到我的家鄉,一起建設大美青海。”
鴻溝不會在瞬間消失,但現在,西部已經不再是偏遠之地。億萬次包裹的流轉中,這片承載千年駝鈴迴響的土地,正在成為更多人的遠方 。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小 蛙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