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女遭遇金融騙局,短短3個月內損失$260萬

據雅虎新聞4月2日報道,新州中部海岸的57歲會計師Sylvia Chou在Facebook上點選了一個連結,三個月後,她發現自己因一個騙局而損失了260萬澳元。
這則關於貨幣交易平臺的廣告實際上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讓她不僅耗盡了所有積蓄,還不得不借債和對三處房產進行再融資。
Chou表示,她的銀行——NAB曾嘗試透過電話聯絡她,提醒賬戶上的異常活動,但未能聯絡到她後便沒再跟進。
她說:“他們不應該只是打個電話,打完就算了事……他們肯定有系統可以檢測到異常的銀行行為。”
如今,Chou已經成為了一名反詐騙倡導者。
(圖片來源:雅虎新聞)
她指出,澳洲統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信用卡詐騙和騙局顯著增加,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根據週三釋出的個人詐騙調查,十分之一的澳洲人曾受到信用卡、簽帳金融卡和EFTPOS卡相關詐騙的影響。
消費者權益倡導者認為,這些資料勾勒出了一幅“日益嚴峻”的圖景,呼籲下屆聯邦政府迅速應對增長的詐騙問題。
在2023-24年,卡片詐騙影響了9.9%的澳洲人,相較上一年的8.7%有所上升,而捲入詐騙事件的人數也從514,300人增加至675,300人。
然而,Chou認為澳洲統計局的資料依然“嚴重低估”了實際情況,她曾與許多因語言障礙而未報告受騙經歷的受害者交流過。
統計局犯罪統計負責人William Milne表示,72%的卡片詐騙受害者得到了銀行的全額賠償,被盜金額高達21億澳元。
他補充說,在所有賠償發放後,受害者的集體淨損失仍為4.77億澳元。
買賣詐騙是最常見的騙局型別,包括虛假賬單和網上購物騙局,約有308,000人經歷過類似騙局。
消費者行動法律中心執行長Stephanie Tonkin指出,在生活成本危機下,成千上萬的受害者被剝奪了應有的資源。
她表示,對詐騙和欺詐受害者之間的處理存在人為的不平等,大多數銀行會對欺詐受害者進行賠償,但被詐騙的人往往只得到少量或根本沒有賠償。
Tonkin建議,下屆政府必須將打擊詐騙設為緊急優先事項,並在詐騙預防框架下,將銀行、電信和數字平臺納入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