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首先和大家說兩句《長津湖》這部電影。拍的不錯,比《金剛川》強多了,該有的內容都有了。雖然兩個香港導演把戰爭拍成了黑幫械鬥的場景,把志願軍戰士拍成了007。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希望長津湖能取得優異的票房,我們也能看到更多的商業戰爭大片。
1、
言歸正傳,接著上篇文章。
包括西線清川江和東線長津湖的第二次戰役,給了美軍重大打擊。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6天后的12月3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下令向三八線實施總退卻。6日誌願軍收復平壤,23日,進抵三八線。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志願軍吧戰線從清川江推進到了三八線,前進了200公里。
在“聯合國軍”向“三八線”敗退時,毛澤東於12月13日致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指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12月31日17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全線發起進攻,第三次戰役打響。

1950年1月4日,第三次戰役打響僅僅4天,志願軍進入朝鮮的首都漢城。
當志願軍光復漢城的訊息傳回國內,中華民族為之沸騰了,因為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在異國揚威。90歲的北洋水師的老將薩鎮冰在聽到志願軍勝利的訊息之後激動地熱淚盈眶,他當即即興賦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時。”

1950年的美帝,可比今天牛氣太多了。手裡握著原子彈,GDP佔全世界一半以上,黃金儲備佔四分之三。那時候的美國,真的可以藐視全球,除我之外都是渣渣的。積貧積弱的中國,能在朝鮮的土地上戰勝美軍,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志願軍的勝利,震驚了世界。做為志願軍的司令員,彭德懷更是被鮮花和讚譽所包圍。許多報紙都刊登了“熱烈慶祝志願軍光復漢城”的頭版頭條,發表了許多充滿激情和信心的言論,比如:“乘勝追擊!向釜山前進!將美國侵略者和他的走狗們趕進大海!”諸如此類的言論。在志願軍收復漢城的訊息傳回國內時,很多城市都徹夜狂歡慶祝。
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從三八線向南挺進了100公里,收復了漢城,將戰線推進到了三七線。
2、
然而,第三次戰役進展越順利,彭德懷越擔憂。他認為 “新華社不應該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因為敵我力量並沒起明顯的變化,這次我軍在進攻中未能大量殲滅敵軍主力部隊,敵人的海空軍還佔絕對優勢……. 你們想一下,攻下漢城,全國遊行慶祝,還大喊把美國鬼子趕進大海喂王八。如果將來敵軍又重佔漢城,又把我們打回去,我們可怎麼向祖國人民交待呢?”
當時的前線指揮官韓先楚,也有同樣的擔心。1月8日,收復漢城後4天,彭德懷下令,全軍停止追擊,轉入防禦和休整。很多前線指揮員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命令,紛紛打電話質問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前線指揮員雖然不解,但遵守命令是軍人天職。更大的麻煩來自朝鮮和蘇聯人。
金日成與彭德懷當面談話,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他認為志願軍應該繼續作戰,但是遭到了彭德懷元帥的斷然拒絕。當金日成在彭德懷這裡碰了一鼻子灰後,趕緊向“蘇聯老大哥”告狀。本身就傾向於志願軍繼續進攻的蘇聯駐朝鮮大使拉祖瓦耶夫,則添油加醋的向斯大林告狀,並給彭德懷元帥安上了“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的帽子。
還好,斯大林和毛澤東都是久經戰場的統帥,他們兩人都支援了彭德懷的停止進攻,轉為防禦休整的決定。
—————————–
1950年12月23日,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在車禍中喪生。接替他的人叫李奇微。李奇微曾經擔任過82空降師師長和18空降軍的軍長,1950年時,擔任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在朝鮮戰爭中,戰術上是一個遠遠比華而不實的麥克阿瑟難對付的對手。
彭德懷的判斷沒有錯,李奇微的撤退是誘敵深入,等待志願軍冒進,進入陷阱。發現志願軍沒有踏入陷阱,李奇微馬上就開始了反擊。1951年1月25日,志願軍停止進攻僅僅兩週多,美軍就發起了全面進攻,第四次戰役打響了。
第四次戰役的細節就不講了,大家可以自己百度。第四次戰役打得接近三個月,是抗美援朝五次戰役中打得時間最長的一場戰役。1951年2月,彭德懷為了保證後勤供應,緊急回國,在軍委會議上衝冠一怒,拍了桌子。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志願軍撤回到了三八線北側,美軍雖然把戰線推進到了三八線,但也傷亡慘重。到了4月,志願軍增援的3、19兵團和長津湖戰役後休整補充的9兵團也在三八線附近完成集結可以投入戰鬥。美軍才停止進攻。
參加第四次戰役的13兵團幾個軍,38、39、40、42、50軍,戰役結束後轉入後方休整補充,沒有參加第五次戰役。
如果第三次戰役中,彭德懷沒有果斷停止追擊,志願軍繼續前進,踏入李奇微的陷阱,在精疲力盡的時候美軍開始反擊,後果不堪設想。當時,後續增援的3、19兵團還沒有趕到,而前線13兵團已經消耗很大,整個朝鮮戰局可能被逆轉。
還好彭總沒有頭腦發熱。沒有被勝利和輝煌衝昏頭腦,沒有在榮譽和鮮花之中迷失自我。我認為,第三次戰役停止追擊美軍,是抗美援朝中,最偉大的一次決策。
3、
古人說:勝不驕敗不餒。究竟是勝不驕難,還是敗不餒更難?
對普通人來說,敗不餒更難一點。在挫折面前要頑強要繼續拼搏,對普通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對於那些革命前輩,敗不餒是一個最最基本的品質。如果沒有這個品質,他們根本不可能在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堅持下來。
1949年時,那一代革命前輩已經創造了難以想象的奇蹟。對他們來說,勝不驕比敗不餒要難得多。
在今天,對社會頂層精英來說,勝不驕也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情。最近一段時間,海航、方正、紫光破產重整,陳峰被採取強制措施,恒大在苦苦掙扎。
這些企業家為何會陷入如此境地呢?老實說,就是沒能做到勝不驕三個字。許家印最近承認,恒大的困境是2017年戰略失誤導致。那一年,他成為了中國首富,恒大賬面上有3000億元現金。他絕對自信。他的選擇是,繼續盲目擴張,加槓桿,要賺更多的錢,要做更大的事業。
那些能脫穎而出的人,都有極其堅定的意志和極度的自信。越優秀的人,越難以做到勝不驕。如果一個領導者失去了謙虛謹慎的精神,被無限擴大的ego所支配,那就離失敗不遠了。
有些朋友對國內目前的氣氛很擔心,覺得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我自己倒是覺得無所謂。我們這些普通小老百姓,嘚瑟嘚瑟無所謂。對普通人來說,自信點驕傲點沒啥,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敗不餒”。企業給員工打雞血,國家給普通老百姓打雞血,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然而,對於身居高位的決策者,更重要的是“勝不驕”。永遠不能被勝利衝昏頭腦,永遠要保持冷靜。
4、
最後,回到抗美援朝。
中國打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把美國人趕下大海,幫助北朝鮮統一半島嗎?
顯然不是。統一半島是金日成的夢想,並不是中國的想法。中國的目的是,維持北朝鮮的存在,建立一個緩衝國,保證戰火不會蔓延到中國境內。維持南北朝鮮分裂,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結果。無論北朝鮮統一南朝鮮,還是南朝鮮統一北朝鮮,其實都不是中國樂於看到的。
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志願軍從來就沒有把統一朝鮮半島做為目的。
所以,雖然李奇微在戰術上比麥克阿瑟更難對付,但李奇微的戰略就是守住南朝鮮,而不是徹底打贏這場戰爭。第四次戰役之後,抗美援朝就從大進大退的運動戰,變成了陣地消耗戰。
日後的越南戰爭,其實也是一樣。中國方面從來就不希望越南統一。1954年奠邊府大捷後,北越原本希望乘勝追擊統一越南,建立一個包括越、老、柬在內的統一國家。中國對此明確表示了反對。最終1954年簽訂的日內瓦協定,蘇中兩國壓力下,北越同意按17度線分治越南。北越一方對日內瓦協議以及中國的態度非常不滿。
其後,中國雖然大力援助北越,但自始至終都是以維持北越存在,牽制美國為目的。1973年美國撤軍後,簽署的巴黎協定也是要繼續維持南北越分裂的局面。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沒有想到南越是如此的爛泥扶不上牆。1975年北越撕毀巴黎協定,大舉進攻,南越一觸即潰。
中國志願軍參戰的目的就是維持北朝鮮的存在和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這個目的,完美達成。此外,抗美援朝一戰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軍威,可以說一戰打出百年和平。現在還爭論抗美援朝該不該打,未免有點可笑了。

關鍵詞
美軍
次戰役
志願軍
朝鮮
彭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