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抗美援朝與網路上的槓精

文/老C
國慶期間,寫了兩篇關於長津湖和抗美援朝的文章,不出所料,評論區又有很多有意思的發言。今天,就隨便再寫幾句。
1、
先說說《長津湖》這部電影。這部片子和《金剛川》比,強多了,但挑毛病能挑出一堆。我之前文章也寫了,把戰爭場面拍成了黑幫械鬥,把志願軍戰士拍成了有勇無謀的007,硬加上伍萬里這個人物也很莫名其妙。但是,我還是要為《長津湖》叫好。
目前貓眼預估《長津湖》的票房能超過50億,就算到不了50,超過45億,進入中國影史前5票房,問題估計不大。這部片子證明了,拍抗美援朝的片子能賺錢,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這就足夠了!今天的中國,是商業社會。抗美援朝的片子能賺錢,後面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類似的電影,而且一定會越拍越好。
如果長津湖票房超過43億,中國電影票房歷史前6位,將會是戰狼2、李煥英、哪吒、流浪地球、唐探3、以及長津湖。其中,一部動畫,兩部喜劇,剩下3部,戰狼2、流浪地球、長津湖,都是帶有強烈的中國正能量/主旋律味道的中國式大片。輿論監管再厲害,也不能強迫人進電影院買電影票吧。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能取得如此出色的票房,意味著什麼呢?記得當年戰狼2的票房奇蹟,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感到不爽。今天長津湖的票房,估計同樣會有很多人不爽。
主旋律正能量的片子能賺錢,就會有更多人拍攝這樣的影片。這是一件大好事。至於其他的,本來就是一部商業片,好看,爽,大方向沒錯就夠了。
2、
再說說抗美援朝的一些關鍵問題。
朝鮮戰爭爆發是誰的過錯?
最開始是誰先動的手?南邊的李承晚,北邊的金日成確實都夢想統一半島,而且都打算使用軍事手段統一。金日成找蘇聯中國要援助,李承晚找美國要。兩邊都想打,但北邊先動手是歷史事實。
當年東北解放戰爭時,北朝鮮對東北野戰軍是有恩的。1946年12月,安東、通化失守後,東北南滿根據地只剩下四個中朝邊境的縣,著名的“四保臨江、三下江南”中的臨江,就是鴨綠江邊挨著朝鮮的一個縣。朝鮮給了南滿根據地很多物資援助,甚至包括人員的援助。中國人講究有恩必報,這也是49年10月建國後,中國同樣給了朝鮮不少援助的原因。
從東北解放後,金日成就反覆找蘇聯和中國,尋求對其進攻南朝鮮的支援。中國這邊全國尚未完全解放,拒絕了這個要求。蘇聯當時也不同意。1949年9月24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否決了金日成的進攻計劃。
49年10月建國後,金日成再次提這個要求,毛澤東仍然沒有答應。金日成很憤怒,認為中國忘恩負義,說當時我幫了你們,現在你們不幫我。毛澤東很為難,於是和斯大林商量。11月5日斯大林答覆毛澤東,同意做金日成的工作,拉住金日成不讓他發動戰爭。
中國從一開始就反對金日成對南朝鮮的進攻。蘇聯一開始也不同意。
然而,斯大林改變了想法。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告知金日成,同意了他進攻南朝鮮的方案。但無論是斯大林還是金日成,都瞞著中國。中國對金日成的進攻計劃一無所知。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到北京,尋求毛澤東的支援。毛澤東拒絕了金日成的要求,會談不歡而散。但5月14日,斯大林致電毛澤東,表示了對金日成的支援。5月15日,第二次會談中,毛澤東提出,中國並非不支援金日成解放南朝鮮,但希望晚一點,等中國解決臺灣和西藏問題後再說,那時中國會援助北朝鮮。金日成當場表示,北朝鮮不需要中國的援助,需要的東西蘇聯都會給。中朝雙方再次不歡而散。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先動手,這個沒什麼可爭議的。中國自始至終都反對北朝鮮動手,這個也是無可爭議的。
6月25日,金日成動手。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進駐基隆和高雄港,協防颱灣,提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公開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領土。
杜魯門的行為,公然違反了美國政府1950年1月5日的《關於臺灣問題的宣告》。解放軍也失去在1950年就解放臺灣的機會。
有些人說,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中國沒有敵意,不打抗美援朝,美國也不會進攻中國,侵犯中國領土。所以抗美援朝不該打。
我想請問這些人,臺灣算不算中國領土?在中國開始抗美援朝之前,美軍已經進駐了中國領土,宣佈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這是沒有敵意?不打算侵犯中國?
北朝鮮和南朝鮮、美國之間的戰爭是金日成先動手。但中國和美國之間,是美國軍隊在1950年6月27日悍然進駐中國領土臺灣,是美國人先動手。
3、
1950年8月20日,北朝鮮軍隊和美軍在釜山周邊進入膠著狀態,表面上形勢一片大好。毛澤東給蘇聯和北朝鮮發報,指出存在美軍在後方登陸的風險,並且指出登陸點要麼是仁川,要麼是元山。幾天後,毛澤東再次發電,認為人民軍需要全線撤退,否則有全軍覆沒之風險。根據目前找到的朝鮮方面的文件,金日成也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風險,但瞻前顧後,覺得再堅持一下也許就勝利了。
9月15日,正如毛澤東預料的,美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兵敗如山倒
10月3日,周恩來做了最後一次努力,透過印度試圖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但美國置若罔聞。10月5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中國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毛澤東做出這個決策時,是非常艱難的。
如果不抗美援朝,結果是什麼?
首先,北朝鮮毫無疑問會滅亡。美國軍隊會進駐到鴨綠江邊。鴨綠江就會變成兩個陣營的前線。第二,當時蘇聯計劃讓北朝鮮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把殘兵敗將和難民都撤到東北。因為北朝鮮當年對東野的恩情,中國是不可能拒絕的。第三,東北邊境城市已經遭到了美國的轟炸。美軍也已經進駐臺灣。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不打抗美援朝。東北會湧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北朝鮮難民。鴨綠江變成前線,這些人估計還時不時要過江搞事。鴨綠江成了前線,蘇聯就有了一個插手東北的完美藉口。當時蔣介石簽訂雅爾塔協議,把東北的旅順和中長鐵路讓給了蘇聯。1950年10月,雖然收回旅順和鐵路的協議簽了,但還沒有移交。
而且,誰能100%的保證美國軍隊不會越過鴨綠江?如果美國人過江,東北,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工業區,就會淪為戰場。
如果要打仗,就儘可能的要在別國領土上打仗。抗美援朝的決定,無論在什麼角度上看,都是正確的。
4、
再說說抗美援朝的傷亡。
我第一篇文章中列舉了雙方的傷亡數字: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戰鬥傷亡19000人,非戰鬥傷亡29000人(主要是凍傷),合計4.8萬人。美軍戰鬥傷亡約10495人,非戰鬥傷亡7338人(主要也是凍傷)。合計1.7-1.8萬人。
任何一個國家的宣傳,都會誇大敵方的損失,縮小己方的損失。美國是這樣,中國也一樣。有些國家相對準確一點,有些國家,比如二戰時的日本,戰報裡的數字就基本是胡說八道。
一般而言,統計自己一方的傷亡數字會更準確一點,估計敵方的損失,水分就很大了。
所以,我上面寫的數字,志願軍的傷亡數字是用的中國方面的統計,而美軍的傷亡數字,是用的美國方面的統計。
中國的損失接近美國的三倍,長津湖用慘勝形容並不為過。
結果,還是各種槓精出現。中國損失三倍於美軍,槓精還是不滿意,覺得中國軍隊損失得三十倍於美軍才合理…….
有的槓精看了一部PBS的紀錄片,(還不知道PBS是啥)就舉出了什麼美軍長津湖只陣亡700人的例子…… 
美國軍隊對陣亡的統計標準是很嚴格的。目前維基百科英文的資料是:1,029個陣亡,4,894個失蹤,4,582受傷,7,338非戰鬥傷亡。1029名陣亡中,其中有604名是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其餘的是陸軍部隊。估計這位仁兄陣亡700人,就是來自第一師604名陣亡的數字吧。
美軍陣亡標準是很苛刻的。必須是現場死亡,敵對火力導致死亡,還得確認身份。但是,還有4894個失蹤呀。這部分人沒找到屍體,沒有確認陣亡,就不算陣亡了???美軍長津湖打得這麼狼狽,還能一個個去確認屍體確認陣亡,失蹤找不到,不是陣亡就是被俘了吧。我相信這4894人最後都應該確實是陣亡的。但沒有找到屍體確認身份,就只能算是失蹤。
然後有些槓精就用所謂第一師700個陣亡的數字,來證明中國軍隊損失幾十倍於美軍?
美國人自己都沒這麼臉皮厚。
維基百科的數字來源是美國一部關於朝鮮戰爭的書,可能不權威。給兩個美國方面比較官方的數字吧。
美國國家榮譽勳章博物館網站上的數字是:戰鬥傷亡10495,非戰鬥傷亡7388人。
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網站的數字是,接近6000個美國人死亡或失蹤。這個資料和維基的1029陣亡,4894失蹤也是一致的。
我封面圖這本書On Desperate Ground裡面的數字是大約總計10000戰鬥傷亡,其中大約4000多人為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傷亡,除此之外,僅海軍陸戰隊就記錄了7000多名非戰鬥傷亡。這個數字與維基百科的數字也基本一致。
美軍在長津湖一戰中陣亡數千人,應該是一個比較靠譜的數字。國內有些人,對失蹤數字視而不見,刻意忽視,拿著1000人的陣亡資料說美軍損失微乎其微,志願軍損失是美軍十多倍。唉,這些人真是比美國人還精神美國人呀。
中國的陣亡數字並沒有公開檔案披露,目前大致的共識是陣亡和凍死合計1萬餘人,這個數字我認為也是比較合理的。大概陣亡加凍死的人數,也差不多是美軍的接近3倍。
抗美援朝戰爭,由於美軍的火力優勢,志願軍的損失遠高於美軍,這個事實中國方面也承認。但非要說志願軍的損失十倍甚至數十倍於美軍,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此外,韓國人就不算人嗎?如果把韓國人算進來,整個所謂“聯合國軍”的傷亡,又遠大於志願軍了。
5、
最後一點,說說抗美援朝中的“輕敵”。我兩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輕敵問題。另外一批人就上綱上線,指責我汙衊志願軍。
老實說,輕敵這兩個字,在志願軍自己的戰後總結,包括長津湖戰役的戰後總結中都能看到。為啥不能提呢。
我讀抗美援朝的歷史,經常能讀到“輕敵”二字。舉個例子吧,從毛主席到志願軍,一直有打一次殲滅戰,一次吃掉美軍一個師的執念,但嘗試幾次,都損失慘重未能成功。在美軍做好防禦準備的情況下,不要說一個師,吃掉一個團都基本不可能。
抗美援朝整個過程中,一次基本吃掉一個團級單位,我印象中還就是長津湖這一次。
抗美援朝史,讀起來很痛苦。一方面是志願軍打得非常艱苦,另一方面,有數不清的功虧一簣的戰鬥。已經把對方包圍了,集中四五倍的優勢兵力,但在美軍的火力優勢之下,就是吃不掉對方,最後被迫撤退。
抗美援朝中有很多遺憾的地方。蘇、中、朝三國複雜的政治關係,讓戰爭本身也受到了掣肘。很多決策,現在回想,也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950年底,當時彭德懷提出不要越過三八線,毛澤東因為政治原因拒絕了,志願軍打了第三次戰役,攻佔漢城。
1951年1月8日,彭德懷提出停止追擊,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決策挽救了志願軍。沒有後面十幾天的休整和轉入防禦,第四次戰役將會非常難打。
但是,1951年1月11日,聯合國那個停火方案,為啥我們要拒絕呢?當時佔領了漢城,打到了三七線,我軍已經轉入休整和防禦,就算是緩兵之計也應該拖一拖呀。如果當時用談判停火爭取一點時間,就算談不成,第四次戰役拖延一個月再打,對我們也有利的多呀。
當然,這個拒絕的一個原因是蘇聯和北朝鮮的政治壓力,當時因為彭德懷力主停止進攻,金日成對中國已經非常不滿,屢次向斯大林告狀。而斯大林雖然支援了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停止進攻的決定,但對停火是反對的。
此外,當時美軍已經準備好反攻,就算中國答應停火,美國也不一定願意。
不管怎樣,當時,中國拒絕停火的決定,多少還有點輕敵。在1951年1月這個時點,毛澤東認為是有可能迫使美軍徹底退出南朝鮮,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個明顯有些樂觀了。如果預先知道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這麼難打,很可能就會答應停火,至少拖延一點時間。
當時,還是普遍認為是有可能一次吃掉美國一個師,至少一個團的;也認為:多打幾個勝仗,殲滅幾個美國師,整個國際局勢就會徹底改觀。第五次戰役打得不太好,也和志願軍普遍存在輕敵情緒,有很大關係。
人都會犯錯的,沒有人能夠永遠正確。偉人也會犯錯,也會輕敵。犯錯不可怕,吸取教訓就行了。
毛澤東認識到輕敵,調整策略,也僅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後的1951年2月11日,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這時,毛澤東已經意識到,把美軍徹底趕出南朝鮮,是一個不現實的目標。
中國能走到今天,取得如此成就。不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永遠正確,而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能不斷透過批評和自我批評糾正自己的錯誤。糾錯能力才是成功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