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則重磅訊息震動國際社會:朝鮮官方首次證實,其武裝力量參與了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收復作戰,並宣稱“勝利結束”。
同日,俄總統普京發表書面宣告,感謝協助俄軍收復俄庫爾斯克州的朝鮮軍人。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朝鮮士兵的表現,讓烏軍指揮官希里亞耶夫深感震撼。從初期的“肉體攻擊”到後期的機動作戰,他們展現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戰鬥力。這絕非簡單的“軍事支援”,一場精心設計的戰略博弈!

一、朝俄“官宣”,一場被刻意保密的“合法介入”
根據朝中社報道,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書面宣告中明確表示,此次行動是“基於朝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的條款,由金正恩親自決策並通報俄方。
俄羅斯方面則迅速呼應: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及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均承認朝鮮軍人的貢獻,稱其“為擊潰烏軍提供了巨大幫助”。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被俄朝稱為“反恐行動”的戰役,實際發生於2024年10月烏軍攻入庫爾斯克州期間。彼時,烏方以“建立邊境緩衝區”為目標,試圖透過本土作戰迫使俄羅斯分兵回援。
然而,俄軍憑藉縱深防禦拖住烏軍,而朝鮮特種部隊則在俄方安排下秘密潛入,接受戰場適應性訓練後投入戰鬥。
俄軍事記者披露,朝軍被暱稱為“戰鬥布里亞特人”,初期甚至以“地松鼠”代號掩人耳目,最終在蘇賈戰役等關鍵戰鬥中展現“兇猛戰力”,幫助俄軍奪回戰略要地。

二、朝俄“鐵桿同盟”的法律與戰略邏輯
此次行動的合法性,根植於2024年12月生效的《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該條約第四條明確規定:若一方遭武力攻擊,另一方需“立即以一切手段提供軍事援助”。這一條款被俄朝雙方解讀為“不受西方制裁約束的合法同盟”。
對朝鮮而言,參戰是多重戰略考量的結果:
一是實戰經驗換技術。長期受國際制裁的朝鮮,透過實戰測試新型武器(如170毫米穀山大炮),並獲取俄軍資訊化作戰經驗,彌補自身技術短板。
二是地緣籌碼升級。俄方承諾的“潛在保護”為朝鮮提供戰略背書,尤其在美韓軍事施壓加劇的背景下,此舉可震懾潛在對手。
三是經濟與資源博弈。儘管未公開細節,但俄朝合作必然涉及能源、糧食等領域的交換,朝鮮或藉此緩解國內經濟壓力。
對俄羅斯而言,朝鮮的參戰不僅是兵力補充,更是“突破西方孤立”的象徵。俄媒將朝軍稱為“亞洲之虎”,強調其“無畏犧牲”與“協同作戰能力”,藉此向國際社會傳遞“陣營對抗”訊號。

三、庫爾斯克戰役:朝軍展現出 "超乎預期的戰術素養"。
對莫斯科而言,其地面部隊在烏克蘭戰場已損耗超過35%的常備力量,朝鮮提供的不僅是數萬名經嚴格意識形態訓練計程車兵,更是維繫持久作戰能力的 "新鮮血液"。
這支部隊剛剛抵達前線,戰術方式顯得傳統而不適應現代戰場。他們以步兵波浪式進攻為主要手段,以犧牲換取戰線推進。這種戰術在戰爭初期導致了朝鮮士兵的高傷亡。
根據英國情報部門和烏克蘭軍事情報部門的估算,部署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朝鮮士兵約有12000人,傷亡人數約有3000人,其中約1/3陣亡。朝俄均未對傷亡人數正式回應,但表明朝鮮士兵在戰場初期付出了慘重代價。
但是朝軍迅速調整戰術:在短時間內,展現出驚人的戰場適應能力。在蘇賈鎮南部的戰鬥中,他們不再依賴傳統的大規模連隊進攻,而是調整為小隊作戰,頻繁使用偵察、手榴彈以及FPV無人機。這種戰術轉變不僅減少了傷亡,還顯著增強了打擊效率。

2025年4月9日,烏克蘭第225獨立突擊團少校奧列赫·希里亞耶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詳細回顧了烏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與朝鮮士兵交手的經歷。這段戰鬥讓他至今心有餘悸。
他說,戰役中朝鮮士兵逐漸成為俄軍反攻庫爾斯克的主導力量。在反攻中,他們負責前線推進,而俄軍則負責穩固戰果。這種高效合作使俄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贏得了決定性優勢。
他表示,烏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敗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未能快速適應朝鮮士兵的作戰風格。他提醒烏軍,必須認真應對這個新敵人,因為朝鮮士兵的高士氣和戰術敏捷性已經成為烏軍無法忽視的重要威脅。
俄國防部戰報特別指出,朝軍特種部隊在行動中,展現出 "超乎預期的戰術素養"。
4月26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朝鮮士兵在庫爾斯克州作戰,為俄軍收復該州作出重大貢獻。俄方永遠不會忘記朝鮮朋友在庫爾斯克州戰鬥中對俄羅斯的幫助。
隨著俄烏戰爭的發展,烏軍繼續與朝鮮士兵的交鋒幾乎不可避免。烏軍和美西方都需要認真面對這一新變數,朝鮮士兵的存在,已經成為俄烏衝突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