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人生沒有保險,喜歡什麼學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高考選專業開始和就業掛鉤,甚至有人會花錢請人指導,看什麼專業將來就業最好。
偶爾看到幾個對話,都是孩子喜歡AAA,但是父母希望孩子去學BBB——在這些父母看來,孩子喜歡的東西就是“沒前途”的,孩子盼望的志向就是“不現實”的。
我挺反對這種調調。
我念書的時候,法學專業就沒什麼人報考。它和哲學並列,是就業最難的兩個專業——現在好像沒這種說法了,大概因為現在什麼專業就業都挺難的。
在中國,律師沒什麼社會地位。大家都說,在中國做律師是很難的,工作也很難有成就感的,律師市場是飽和的。如果是女的,那就更沒必要做律師了,太辛苦了,且這行還有點隱性的性別歧視。
但可能是受我警察爸爸的影響,我從小喜歡看案件聚焦和TVB法庭劇,所以我從幼兒園還是小學的時候就想做律師了。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從一本到二本,一共填了4個學校,志願全是法學。
後來很多年裡,我也迷茫過,也走過彎路。但是生完老大以後,我忽然意識到,既然我從小想做的就是刑事辯護,那怎麼我都要去爭取一下。後來很幸運地遇見了我前老闆(見《我的基督徒老闆》一文),一路從助理做到了合夥人。
回過頭看,那些調劑志願來學法學的同學,最後確實也沒做律師,大部分同學的工作甚至和法學都不沾邊了。
很多人覺得法學院學得毫無用處,因為我們學的更多是法學理論,這些東西學了也不表示就能透過司法考試。
但是我卻覺得當時讀法學院無比幸運,因為法學院教會我“如何像一個律師那樣思考”。即便現在在美國的職場,別人問起我的時候,我也可以挺胸抬頭地告訴他們:“我在中國讀的是四年制的法學院哦。”
喔唷,厲害了。

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和我說:“我想當宇航員”。
於是我問他:“你為什麼想當宇航員呢?”
他說因為他想去月亮上。
那為什麼想去月亮上呢?
他說:“我想去月亮上搬很多石頭,然後拿回地球來賣。”
哈哈哈。一個夢幻的理想,忽然之間這麼接地氣了。
長大以後,他有一次很喪氣地和我說:“我以後肯定做不成宇航員了。”
我很嚴肅地告訴他,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為什麼做不成宇航員呢?科技發展這麼快,以後搞不好宇航員和開優步一樣普及——你以後說不定就是個從月亮到地球的宇宙貨車司機。
有意思的是,我兒子至今還是很喜歡各種礦石,我給他買了一套礦石標本,他喜歡得不得了,一直放在枕頭邊上。他平時的愛好之一,就是開礦——不是在電腦遊戲裡開礦,他是真的跑到後院裡,找一塊石頭,然後砸開,看石頭裡面的構造。
我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我也不知道他的兒時夢想將來是不是真的能實現,但是我很尊重他的愛好,因為我覺得:
人生難得我喜歡。
很多人到了三四十歲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這時候再思考的成本何其高——那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所以要把時間還給孩子,因為孩子就是在自己瞎琢磨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而這些孩子喜歡的事,往往都帶著上帝贈送的天賦點加成。
每一個上帝賜下的熱愛,都值得被認真地去回應。

我們生活的時代變化越來越快。
我讀大學的時候,特別流行的是金融專業。那時候大家擠破頭皮都想去銀行、證券公司這類單位。那時候大家覺得這類單位工資特別高,所以很好。
後來這些單位忽然就不香了,甚至還有人誤入P2P行業,成為了我的客戶……
對了,以前計算機專業也是一個超級大熱門專業,分數高出天際。畢業當IT,工資又高,一切都是這麼美好。
但是那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原來當IT,35歲的時候要考慮再就業的問題的啊?因為會程式設計的年輕人層出不窮,IT過了35歲還只會程式設計就要被淘汰的。
總之,時代變得太快了啊!那時候好的專業,現在才幾年,就已經不吃香了。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選的是熱門專業,等大學畢業的時候可能就是天坑專業了。
但如果這個專業是孩子喜歡的,那就不一樣了。
一個人喜歡什麼,就會持續做——只要堅持做,又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呢。而一個人願意長久投入時間去學習、探索、堅持,背後的動力從來不是“就業前景”,而是興趣、熱情、內驅力。
在AI時代,初級崗位分分鐘變得可替代,但是資深的職位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又見《也談關於AI的一些思考》)。
與其想要抄近路,還不如踏踏實實就在一條路上走下去。

我和我的孩子說,我從來沒有要求過他們要考多高的分數(又見《如果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好》、《如果孩子的學習不好》),他們現在這個學習階段,考試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真的有實力,考出好成績也不難的,因為提高考試技巧這件事本身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我不要求他們做“成功者”,我希望他們都是“倖存者”,英文叫survivor。
我兒子問,什麼是倖存者?
我說,倖存者就是那種在風浪中靠祂能站立得住的人。
就是在大災難的時候,會很多生存技能,可以咬住牙活下來的人。
就是在面臨焦慮的時候,能在打擊中爬起來,在軟弱中依靠祂,在低谷中依然相信希望的人。
就是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的人。

回到文首,孩子的未來其實不在我們父母手裡,我們大人也要承認,我們所依靠的經驗主義根本靠不住,我們對下一代的未來了解甚少,我們也無法完全明白他們所經歷的。
就像是我們的父輩沒有辦法理解我們這代,我們的爺爺輩也沒有辦法理解我們的父輩——這些事我們每個人不都經歷過嗎?
既然如此,又何必對他們的喜歡下一個“沒前途”、“不現實”的論斷。
與其試圖替他們寫劇本,不如誠實地陪他們走一段路。
我們為他們所規劃的不過是退路。
祂為他們精心預備的才是通向永恆的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