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道理」,我不再相信了

不久前,《人物》發起了一項徵集,「你拒絕過哪些習以為常的道理?」試圖探討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規訓和標準,也以此分辨一些所謂的「必做之事」,其實「可以不做」。這次徵集獲得了120份回覆,數量不算多,但很多讀者寫下了很長的文字,講述內在的憋悶,以及面對「必做」和「應該」的規訓,一點點醒悟和拒絕的經歷。
在這些回覆裡,我們發現,大家鼓起勇氣拒絕的「道理」,許多都非常瑣屑,比如怎麼疊被子、做筆記,吃多少飯、睡多少覺,也有許多非常日常,比如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結婚怎麼生子、怎麼當媽怎麼工作……有人在拒絕後才意識到「道理」經常互相矛盾,比如既被要求「圓滑外向」,又說應該「禮貌自持」。一位讀者聽到過最荒謬的「指導」來自她的姑姑,「大學畢業之前不能談戀愛,一畢業就結婚」。在當下環境中,女性經歷著更多「道理」的束縛,無論是行為模式,還是社會時鐘,在看清代價後,也是女性更迫切地想要拒絕。
拒絕意味著反抗,需要勇氣,也需要一點時間。在讀者的來稿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拒絕發生於成年後甚至中年後。拒絕不全是個瞬時動作,很多時候伴隨著掙扎和搖擺,在代價和自由之間反覆衡量。但無論如何,我們分享這些「拒絕」的故事,希望在「必須」和「應該」的聲音之外,提供多一種選項。
文|呂蓓卡
編輯|槐楊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物鐘」
「道理」帶來的規訓可以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但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節奏。
@冬夏 31歲 深圳
我最早放棄的人生道理是「不許浪費糧食」。
我從小腸胃不好,每次吃飯到最後總是會剩一口混著菜湯的冷飯。因為這口飯,我不知道捱了長輩多少批評和打罵,導致童年有段時間吃飯成為陰影。長大後我反覆去想,為什麼食物沒吃進肚子裡就是浪費?因為害怕浪費糧食導致吃壞肚子甚至吃出人命的例子大家明明也都聽過見過不少,為什麼依然有人那麼堅持?這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綁架麼?
獨立以後的某一天,突然發現沒有人盯著我逼我吃那口飯了,從此,吃不下的那點飯我會倒掉。食物和時間和金錢一樣,我不會故意浪費,也不會因為浪費了一點就背上巨大的心理包袱。浪費就浪費點吧,不會被雷劈的,我跟自己說,下次少點一些。
@小南 21歲 北京
從小,我被教育要把所有事情都規劃得整整齊齊,要列每天的作業清單,桌面不能亂,床鋪不能亂,東西從哪兒拿的要放回原處。一開始,我也覺得很有道理,聽進去了就馬上整理。網上也有自律學習博主傳授方法,筆記要規整美觀,資料要用專門的資料夾分類放好。我跟風了一陣,買了很多顏色的記號筆、很多收納用品,但總是過個兩三天又迴歸原樣。
我桌面上總是疊著不同學科的書,每次都等到一天學習結束才會收拾一下。我也不愛記作業,就靠瞬間記憶和問同學。過去,我以為是自己記性太差,後來發現,我真的做不到一切都井井有條。
@ 陸子黎 20歲 杭州
我拒絕「每天都要在12點前睡覺」。對我來說,10點上床11點睡覺像天方夜譚,白天跟人社交耗費那麼多精力,晚上一個人獨處是我充電的好時機,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凌晨1點左右睡沒什麼不好。每個人的生物鐘就是不一樣的。
@芷朵 18歲 西安
拒絕「每天起床要疊被子」。我會把被子鋪平鋪展但就是不疊,父母讓我疊我就再睡進去。在我誓死捍衛後,家長也對我少了些操控。
@皮皮力 32歲 武漢
家裡人希望我按照傳統的儀式辦婚禮,但我覺得,既然是我的婚禮,就應該自己做主。激烈拉扯好幾年,最後我勝利了。我的婚禮非常簡單,沒有拍婚紗照,沒有樂隊,更沒有接親送親,就是簡單的吃席,我非常滿意。
@ 靖琦 21歲 北京
我拒絕剪掉我的頭髮。家人和很多老師都認為男生就應該短頭髮,高中學校還規定男生必須是寸頭,現在上了大學,我真的拒絕剪頭髮。我越來越喜歡拍照片記錄自己,更加自信了。
@寸頭大姐 21歲 深圳
拒絕「女生一定要長頭髮」。因為下班時間晚,通勤時間長,頭髮又比較多,洗頭吹頭花的時間太長,休息時間被嚴重壓縮,我想讓自己輕鬆一點,剪了一直想剪的寸頭,剩餘頭髮長度大概3cm。身邊人都說我怎麼剪了個「男孩子頭」,爸媽也很緊張,擔心我這個髮型找不到物件了。但我只是想順從我的內心,別人說我的髮型不好看不合適,我都能接受,無所謂。剪完寸頭後,別人看到我都會客氣很多,這是寸頭的威懾,也是做自己的魅力。
@ 蘇 32歲 福建泉州
我拒絕化妝。過去,我認為化妝是精緻生活的體現,看著鏡子裡精緻的自己,能自信地走出去,給別人留一個好的印象,收穫一個愉快自得的好心情。但這樣並不令我舒服,我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妝容,擔心膚質乾燥掛不住妝,擔心眉毛太粗影響整體面容,擔心沒有眼妝和眼影會顯得太素,也會在大家討論用什麼牌子的化妝品的時候,產生不自覺的攀比和自卑情緒。這很折磨我。我越來越難素顏出門,意識到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狀態。
不再化妝後,起初是有些膽怯的,我不敢直面他人的目光。但久而久之,我越來越不需要這些(裝飾),依然能自信和愉悅。生活上,我也開始做減法,口袋能解決的東西就不再揹包,不必要的東西斷舍離,生活開始向著簡單但並不單調的方向走,很舒服。
@kr 31歲 西安
懷孕期間,我聽過太多「綁架」的話,例如你不吃補劑就糟了,不喝醪糟怎麼會下奶,不喝葷湯哪裡有奶水,你那麼瘦孩子怎麼會好,一個人怎麼帶得了孩子……導致我在孕期一度非常焦慮,生怕哪裡做得不好影響孩子。後來遇到一個很好的醫生,她告訴我,再好的補劑也沒有我的狀態重要,我開心、不焦慮對孩子是最好的,從此,我立志成為一個不盲從的媽媽。
生活中其實是變得麻煩了,我會查閱更多文獻去論證,小到咖啡能不能喝,疫苗怎麼打,大到啟蒙怎麼做。但知識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是很不一樣,整個人更加鬆弛更加從容了。
圖源電影《小森林:夏秋篇》
把工作留給明天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時時刻刻無條件努力工作」。

@兜兜 33歲 廣州
我拒絕按別人的「覺得」去找工作。去年年底遭遇裁員,當時我正在備婚,如果不馬上找到工作,就會進入已婚未育狀態,更難找工作。身邊人都叫我找,我自己也覺得應該快速推進,可是上份工作留下的恐懼、焦慮還沒褪去,還是需要時間來恢復心情,所以我沒有致力於找工作,而是專心備婚。現在我結完婚了,心情也平復好了,開始更艱難的找工作歷程,但我不怕面試官的judge,不怕新工作的困難。調整好狀態:盡最大的努力找工作,接受一切的結果。
@崽崽 廣州
我拒絕加班。曾經在一家影視後期公司做影視民工,它的工作時間標註的是早10晚8,但事實上,改片子熬夜到凌晨在這個行業是非常正常的事,凌晨一兩點下班甚至通宵也很經常。我剛去的時候也是剛入行,並不清楚這些,只覺得到點就該下班,於是20點一到就拎包走人。由於導演總是通宵熬夜,所以我從來沒在白天碰到過他,也就意味著,他並不知道這個公司竟然有一個人在正常上下班。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他終於發現了,不出意外,這家公司變成了前公司。
我不是不知道加班的潛規則,但我自始至終不想妥協。後來去了不加班雙休的電商公司,雖然這不是我夢想的工作,但內心權衡了一下,還是接了這個offer。雖然工作內容變得無聊,好在每天工作的時間也不長。生活變健康了,有時間練瑜伽聽演唱會看音樂劇了。
@小z 25歲 北京
拒絕「失業後要立刻投入到新一輪的求職中」,我實打實地躺了一個月!不再想被社會時鐘裹挾著往前走了,休養一個月在我漫長的人生裡微不足道,但對此刻的我很重要,我就是需要休息。朋友和所謂前司領導隔三差五來問我進展,甚至有些人會一天一問,但我還是勸自己,這樣的日子不多了,放心地躺一個月吧,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之 29歲 北京
某天起床,腦子裡莫名「叮」了一聲,腦細胞分成了兩派,開始鬥爭:「畢竟是工作日,和領導也溝通好了任務的deadline,怎麼能夠不工作?」另一派的細胞立馬說,「你是個人啊,不是機器,怎麼可能天天保持高效的工作?」
換在三四年前,第一派腦細胞一定能夠獲勝。那時候,我不知道怎麼拒絕持續高強度工作,就讓身體無條件地承受壓力、焦慮、內耗,被各種負面情緒佔滿,更沒法好好工作——時間溜走了,deadline迫近了,負罪感和壓力又加重了,陷入了甩不掉的惡性迴圈。
狀態最差的時候,是在一個週日,眼看dealine馬上到了,但因為前兩天的低效,導致週日加班也交不上,真切感受到截止期「dead」的意味。男友看到我如此痛苦,帶我到街上走走放鬆大腦,結果我壓力大到一屁股坐在地上,嗷嗷大哭,路過的人一定會覺得這人是個瘋子吧!為了緩解痛苦,我開始想著怎麼找藉口逃避,感冒了,發燒了,或許領導會願意再多給我一點時間吧?
時間被切割的感受太過強烈,以至於那份工作沒法長久維持。直到離職之後,我才更清楚地看到,其實前領導非常和善,工作也有自由度,即使不按時交付、不保持每天高效,也沒有關係。但因為從小的教育在身體裡安裝了社會時鐘,時刻提醒著我,「必須是一個按時按點的人,才是一個社會化的、負責的、守信用的人。」它讓前領導表揚過我,從不擔心我手上的工作會延期,但同時也禁錮了我,縮短了我的職業壽命。
這兩年,我慢慢學會把這塊時鐘卸下,尊重身體的感受。如果某一天非常不想工作,那是身體機能在本能地抗議,告訴我,「應該休息了,哪怕坐著死熬,也是熬不出來的。」因此,第二派細胞現在能夠理所應當地打贏了——不想工作,就買點花,泡杯咖啡或者茶,開啟一本小說,沉入另一個世界。把工作留給明天,今天就負責開心吧!
@住在地球的30+蔡姓某男 深圳
讀書時,一到暑假,常被教導「要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比如報興趣班、讀名著、每天寫一兩頁作業等。我偏不,平常在學校已經安排得夠滿了,放假還不讓放放空?我經常下午就在房間裡發呆、摳腳。
每天安排得滿滿的才叫「有意義」?「有意義」的標準是什麼?有「無意義」重要嗎?現在發現自洽就行,不要被「有意義」輕易束縛住。工作後的每天庸碌乏味,非但沒覺得以前暑假每天下午發呆摳腳是浪費時間,而且還很懷念,對我而言那是珍珠般的時光,包含著自由、可能性和自主支配感,而這些恰恰是出來工作後所缺乏的。
圖源劇集《我,到點下班》
拒絕社會時鐘

30歲之後,我做什麼都行。

@世利 32歲 福建福州
「25歲之後女生就掉價了」,「25歲要結婚」,這些話語從小聽到大,但到了25歲,我發現我還沒找到自己,並沒有小時候想象的25歲已經是成熟的大人,可以做下結婚這重大決定。於是我遠離原生家庭,獨自到別的城市工作。拒絕這個道理後,我獲得了自由,特別是30歲之後,我想做什麼都行,我喜歡這種變化。
@某某 廣東
「作為女性就應該早結婚」,所以一畢業我就被催婚。每次親戚朋友看到都問我有沒有男朋友,或者直接說我應該在多少歲前結婚。我每次都直接拒絕,或者用一些很難聽的話反擊,但下次見面親戚還是會問。我索性節假日不回家,不參與任何飯局。
我從小到大對婚姻的態度是遇到合適的再說,但看到我的姐姐們、姐姐們的朋友,還有我身邊進入婚姻的女孩,無一例外遇到了重男輕女。婚後因為沒有生兒子,遭受老公、婆婆等人的指指點點,甚至接受非法性別鑑定,打女胎,直到懷到男孩為止,有的甚至因流產過多而喪失生育能力。而那些早出生的女孩,就幫忙帶弟弟,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想到90年代這種觀念,到現在依舊流行。我獨自一人也沒有強大的力量對抗傳統觀念,所以我選擇單身一輩子。我表姐也和我一樣的想法,30+單身未婚,不同的是,她本來對婚戀抱有興趣,但是在戀愛過程中漸漸失望。而我則是一直母胎solo至今。
拒絕了這個選項之後,我的生活清淨許多,沒有任何年齡婚戀焦慮。一開始我爸媽得知我不打算結婚很生氣,現在則慢慢看開了。傳統家庭長大的我,從小沒法自己做選擇,讀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我的反抗通通無效,現在終於可以做一次主了。
@桑木 21歲 武漢
我小時候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生活裡總有一個「婆家」,算是「賢妻良母」從娃娃抓起。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是個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還是孫女好,孫女幫做事。」「你哥不會做事,還是你厲害。」
上了中學,我才開始跟父母生活,作為獨生女,家裡很疼我,做飯洗碗、洗衣服拖地的家務從「應該做」變成了「想做就做」。從「為了讓婆家不嫌棄」而做,到作為家庭一份子去付出,區別還是很大的。到我上了大學,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學習女性主義,才後知後覺從小表哥受到的優待,和我如影隨形的「婆家」是怎麼一回事。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反抗並灌輸更新的理念給家裡,會繼續做一些家務,但再聽到外公外婆那些話我會明確地說,我是因為體諒你們、愛你們而分擔家務,而不是我作為女孩才去做的。我哥不會可以學,你家孫子不幫你做事是你沒教好,以後他沒人要。
剛開始反抗是有些痛苦的,親情和自我主體意識會帶來撕裂。表哥和我從小一起長大,每次回家,我在廚房洗碗的時候,他在桌上喝著酒抽著煙和我爸我姨夫高談闊論,我一方面厭惡主動做家務的自己,一方面又捨不得家裡女性長輩,我不做,我那五十多歲的姨媽和身體不舒服的媽媽就會穿上圍裙接手洗碗的事。表哥在我讓他洗碗的時候,也求饒說自己實在討厭洗碗,給我買奶茶發紅包「犒勞」我。這種撕裂下,我所能做的只有說明白自己的立場,輔佐以哭泣嘶吼發瘋方式,讓家裡意識到我的付出,而不是將我做家務視為理所應當。
@萊克西 30歲 北京
當大家都在提倡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時,長到30歲,我還和父母住在一起。某種程度上,我拒絕了這次獨立,也拒絕了一次成長。
拒絕獨自生活的好處是很多的,一方面,在北京可以省下一個月至少3000塊的房租,平常再怎麼省錢,可能也沒有省房租來得快。另一方面,在家裡,我享受著父母體貼細微的照料。比如一週前我去拔了兩顆智齒,之後兩三天,媽媽就每天在家給我熬稀飯、煮麵條,怕我吃膩沒有滋味,就換著花樣和口味。她知道我的嘴張不大,會把蘋果削好皮切成薄薄的片放在我的工作桌上,讓我慢點吃。而爸爸則主要負責精神鼓勵。可能是在他們悉心的照顧下,我總是看起來活力滿滿——畢竟生活裡那些最瑣碎、最無聊的東西,他們為我分擔了一大半。而對我來說,和父母住在一起,也會少一些掛念,把關照和叮囑變得更切近。
但我還是很擰巴。工作之前,我曾經在外學習、生活過很多年,知道那種自由、無所拘束的滋味,也因此,當在網上看到那種說法,獨居是一個人長大的重要標誌,拒絕親情的束縛也是,我的腦子裡會突然蹦出一些聲音——是不是到了該搬出去的時候了,是不是該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是不是也該嚐嚐真正生活的滋味了,去為房租、水電發愁一下,是不是該邁出成長這一步?
很遺憾,這些想法天天在我腦子裡蹦迪,卻還沒有真正蹦到我的腿腳上。是的,我每天就是在身體舒適和頭腦糾結之間尷尬地生活著。我總覺得,因為拒絕了獨居和獨立,我整個人變得越來越怠惰。從前那種說走就走說幹就幹的勇氣,那些寶貴的火苗正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變得孱弱。這可不是我理想中的30歲。
但媽媽今天中午又做了美味的山東炒雞耶,先吃了這頓再說吧。
圖源電影《好東西》
「我要做尖利的小石子」

拒絕社會關係裡的「應該」。

@阿荻 28歲 深圳
父母、老師都在給我灌輸「人是社會動物」、「出門靠朋友」的觀念,我清楚這種觀念好處多多,但我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喜歡集體活動。哪怕從初中開始寄宿過著集體生活,我也不喜歡合作,不喜歡組隊,更討厭小團體。我能正常友善地處理人際交往,只是抗拒這些不必要的關係。
畢業後終於自己租房獨居,在深圳4年,除了公司同事,我沒有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沒有參加任何一場飯局,我覺得自由舒適。過度孤立的生活或許讓我喪失了很多機會,但我很滿意現在的自己。
@桉皖 19歲 山西
一直到現在家人都和我說,「你應該外向」,「應該活潑大方」,「應該學會說話的藝術」,「應該侃侃而談」。我從來都不是家長喜歡的嘴很甜又落落大方的人,我不愛表達且不善於表達,和人打招呼或者和老師交流會提前緊張,當眾發言腦袋會空白。大學選擇了新聞專業,也沒有對我的性格有太大改變。寒假回家,家人仍在擔心我工作之後怎麼辦,會不會因此吃虧。但每一次我都會和他們說,我做不到成為一個外向的人。
因為所謂的「內向」,我確確實實錯失了很多機會。面試屢屢失敗,投票從不會是最高票數,雖然工作完成最多,但選拔負責人時還是不會考慮我。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我會難過很久。但後來我接受了,如果我不擅長說,那我就少說多做。我差了一點表達的天賦,但我並沒有能力上的短缺。很幸運我遇到了能看到內向的我的人,相信今後也會有人看到我。
@q 27歲 廣東廣州
小時候和我媽一起出門,我最怕遇到她的熟人,因為她一定會讓我打招呼,對面的人也一定會問一句相同的話——你說說看我是誰,該叫我什麼?
作為一個大i人,我在這種時刻幾乎尷尬得想打洞。我不是不能回答,但我非常討厭大人們這個認人遊戲的規則:答不上來,就要被笑話,媽媽甚至會帶頭笑;答上了,大人們會繼續問年齡、職業,直到答不上來,總之重點一定是笑話我。
因為我家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每到春節,這個認人遊戲會變成地獄難度,小孩子必須回答得令人滿意,才能討得到紅包。我的回答很難令人滿意,但又不能放棄紅包,因為媽媽會很在意這個面子和金額,會在意她養出了一個「嘴甜的乖孩子」,所以我必須要拿回來。
人生前18年,我都無比抗拒這些時刻,但我又認同媽媽,覺得不嘴甜就是不乖,我這樣的孩子會讓媽媽傷心。我在這種內心的掙扎中長大,最後,反而是一個小小的MBTI測試拯救了我,原來內向也只是一種很多人共享的性格,只是事實,沒有對錯。
在我上班第一年的那個春節,我回到家,用「你行你發」阻止了所有試圖在我發紅包時仍想騙小輩開口的大人們,最後給弟弟妹妹們均等發了壓歲錢。這可能是長大真正的好處,畢竟那是我的錢,也早該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知道得太晚了,但再晚也不遲。
@女 60歲 遼寧
結婚隨禮是社會常態,還得記下數額,將來還禮,一般數額要高於前者。這樣送來送去特別麻煩。後來自己年齡漸長,加之單位人員變化頻繁,再有新來的年輕人結婚我便不隨禮,誰都不隨,因為我一慣這樣做,參加婚禮的次數少了很多,我只參加非常要好的親戚和朋友的婚禮,這樣送禮也是真心的,不求回報,也不必再去記回禮的事。生活因此變得簡單,減少了不必要的社交,心裡也舒服。
@徐拾肆 25歲 蘇州
進入職場之後,我拒絕回覆一些訊息,不是所有問題都值得回答。
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在別人說話時不能沉默,沉默是不禮貌的,於是我被馴化成一個類似捧哏的角色,別人說什麼我都要回復。進入職場後,我仍舊保持這一習慣,但漸漸發現,這成為了別人拿捏我的手段,不管大事小事都會跑來問我。即使簡單到雙擊我剛傳送的檔案就能解答的問題,也懶得動手指。
不再事無鉅細地回覆之後,現實並沒有變得更糟。而我的精力不再因為別人的小事分散。
@Vag 50歲 上海
高一時候,一個道貌岸然的語文老師,在我阻礙他騷擾小他30多歲的學生(我的好朋友)時,在籠絡和招降未果之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啊,應該學著像鵝卵石那樣圓滑一點,不然這個社會早晚把你的鋒芒磨平。」
我當時有一絲絲覺得,自己站在了社會的對立面,是否真的是我的個性太強?但我還是看清了他虛假的表現下是一顆黑暗齷齪的心,所以我還是要做一顆尖利的小石子,保護好我的朋友。
@summer 香港
我拒絕的道理是「忍一時風平浪靜」。工位對面坐了一個年齡較大的員工,去年為了小孩上學,從深圳到香港工作,他特別倚老賣老,總讓我們這群年輕員工包容他,自己吐痰、摔筆、嘬杯子、用勺子攪杯子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半個小時,中午睡一覺,下午睡一覺。其他都還好,但製造噪音會影響我工作。我站起來當面提醒他10次,又彙報給HR,HR說下個月他就不在這個辦公室工作了。過去覺得相互讓一讓,大家都好過,可有的人就是得寸進尺,還是要反抗。
@一顆好pin果 20歲 安徽
一直以來都認為別人給我的我必須接受,別人懇求我的我一定要幫忙,做什麼事情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因為7歲那年父母把我放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為了不讓爺爺奶奶操心,我的意識裡一直被灌輸「吃飯不要挑挑揀揀」、「不要只吃喜歡的飯菜」、「不要跟長輩爭執」。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在自己家都像客人,水果不主動拿,零食不主動吃,吃完飯之後立馬去刷碗。
突然有一天哥哥姐姐告訴我,你不要總是說什麼都可以,你難道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嗎?那次逛超市,我想要一個東西,媽媽說,「她都多大了,還要這個幹嘛,她又不喜歡。」姐姐說,多大了也可以喜歡,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是很正常嗎?後來姐姐每次帶我出去都讓我先選喜歡的,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是麻木的。我不喜歡粉色,不喜歡特別寬鬆的衣服,不喜歡逼著我自己吃不喜歡的飯菜,不喜歡大人總是替我直接做決定。
後來我拒絕同學考試時讓我給她抄答案,拒絕她每一次上課點名都讓我幫她喊到,拒絕別人硬塞給我不喜歡的東西,拒絕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出去玩,拒絕在團隊合作中承擔別人的任務,拒絕照顧每個人的情緒而單單忽略自己。我放下了這些習以為常的接受,意識到我也有自己獨特和鮮活的思想。人生明豔多了。起碼衣櫃裡放的都是我喜歡的衣服。
圖源劇集《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我不想過這樣的人生」
人人都覺得你不該錯過時,拒絕其實是一種勇敢。
@小灰 27歲 澳大利亞
讀完身邊人羨慕的普通法學本科後,我決定重新讀數學本科。在做這個決定之前我很糾結,身邊人都勸我多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我也曾試圖讓自己麻木然後順從,但這些都抵不過一句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
真的重讀數學本科後,壓力很大,但我順利畢業,今年要開始讀博啦。也痛苦,但痛苦的不再是懷疑人生沒有意義,而是懷疑自己不夠聰明(笑)。人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Zoe 30歲 義大利
父親經常告誡我,在大學初就該想好讀什麼專業,並一輩子從事一項事業。我理解他對我的期望,但我很抗拒,因為我一直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件事。現在,我放過自己,接受自己就是對很多事情都非常感興趣,也常常三分鐘熱度。我也接受我會有不同的職業,三四十年致力於一個職業的想法令我感到很大壓力。我拒絕這個大道理後,一直在「試錯」,嘗試了在幾個不同的國家生活,雖然有很多困難,也沒有父母期待的成功,但過得一直還算挺有意思。
@皮皮 19歲 浙江嘉興
大學之後,我拒絕的道理是「多個機會、多個技能總是好的」。我拒絕老師建議競選學生會主席;在機構裡兼職教英語,拒絕多一個技能去教數學以賺更多錢。儘管我仍然會搖擺,每次拒絕一個機會,我都會想是不是我怯懦?但我知道不是,我只是想沉下心來做好自己的專業。人人都覺得你不該錯過時,拒絕其實是一種勇敢,我願意為此承擔後果。
@周潔君 37歲 北京
家人全都是公務員,求穩是我們家一貫的作風。我最常聽到的就是「在這個時代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不容易,應該珍惜」。但我在36歲時毅然決然從一個金融企業的高薪職位辭職賣保險,因為實在過夠了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對了,我還是一個單親媽媽。
離職後,我開始能看到家附近的花草樹木,這是我在當牛馬時完全沒有心情去發現的。辭職一個月後,之前鄰座的女同事確診了癌症,她才32歲,這使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短暫,每一段時光都值得我們享受,不應該為了錢財讓自己委曲求全。我也發現,即使沒有穩定工作,我也有能力養活自己和孩子。不管是賣保險,還是去賣滷貨。
理論上,我從固定領薪水的人變成了自由職業者,應該焦慮,但我現在的焦慮程度遠低於打工時,很神奇。辭職3個月後,我發誓,寧願把房子賣了,也不會再回去打工。
@蟄你 22歲 山東濟南
好多聲音都在說,「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要自由,要多嘗試,不要過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那樣的人生太乏味了。
但是我發現自己天性就是喜歡穩定,喜歡計劃,每次看到這種言論,我都會覺得自己好無聊,好乏味,是個只願意停留在舒適區的膽小鬼。但選擇軌道也是一種自由。我喜歡計劃好每一天,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散步,每天讀什麼書,週末看什麼電影。我也喜歡穩定的一成不變的工作,畢竟工作只是工作,養活自己的手段罷了。我拒絕曠野,選擇由我一步步打造出來的讓我最安心最踏實的軌道。
@嬌泥 29歲 巴黎
我出生山東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穩定。很長時間,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甚至控制慾非常強,因為害怕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因素不受控制,就會過度思慮過度規劃。活了29年,至今每一步都落在我縝密規劃的點上。大學出國,研究生回國,在北京進央企,然後拿北京戶口。這簡直就是山東一家人畢生所求,接下來我就可以在這個工位上坐到退休。而我的父母就會讓身邊人非常羨慕。
但對這些目標的習以為常是可怕的,因為習慣,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目標真的是我的目標嗎?大概也是所有目標都達成了,我有了短暫的喘息,或者說短暫的迷茫,開始想我到底想要什麼。但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我找不到答案。可我知道我不想要什麼,我不想要央企的工作,不想要再滿足一個山東家庭的期待。
於是我辭職、出國、去畫畫。做這些決定時我真的很心慌,因為這3個都是看不到回報的選擇,其實我不太會畫畫,我只是想過得瘋一點。辭職後我想了很多,我覺得人生不會因為我不夠乖就立馬變成一坨屎。它會寬容我讓我做嘗試吧。

圖源劇集《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參考資料:
《人生拒絕清單》 pha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