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書生?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孔子

全文共4183字 | 閱讀需8分鐘
“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還記得小時候的我們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念著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嗎?學生時代,免不了誦讀孔子的名言警句。面對這樣一位“聖人”“先知”,我們的幻想應是:
年輕時面如玉冠,風度翩翩;
年長時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一言一行,君子般溫文爾雅。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

然而,翻閱史書,卻發現事實不盡然如此。
孔子非但不是文弱書生,還是一位體型魁梧,擁有八塊腹肌的壯漢。而他許多時候的迷惑行為,更是讓人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
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孔子標籤:高、窮、不帥
我們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然而這個“丘”的由來,可是有淵源的。
《史記》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孔子出生,本應是喜大普奔的日子。結果大家一瞧,呀!這孩子頭頂是凹下去的,遂取名曰:“丘”。
看著綿延起伏的丘陵,再聯想到孔子的腦袋,
命名之人是老陰陽師了!
不過,單靠司馬遷一家之言,未免不能讓人信服。
作為儒家代言人的荀子,在《荀子·非相》中將孔子的樣貌描述為:“ 仲尼之狀,面如蒙倛。
蒙倛,指的是古時人們用來避邪驅鬼的一種神像。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這樣說人家的外貌,真的好嗎?
寶寶笑而不語
如果說荀子說的還不算,那麼來看看和孔子有親緣關係的孫輩是如何形容他們的太太太……(此處省略N個太)爺爺的。
孔子八世孫,孔鮒在《孔叢子·嘉言》中寫道:“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長眼,還高顴骨?小編只能想到西遊記裡的妖怪了。
不過,孔子本人對於自己的長相倒是頗為淡然。
有一次,孔子來到鄭國,鄭國人看見就形容他:“累累若喪家之狗。”意思是,東門有一個人,面露疲態,宛若一條喪家犬。
孔子聽聞,非但沒有生氣,還點頭如搗蒜:“然哉!然哉!”(他說得對!他說的對!)
說完長相,再來說說身高。
司馬遷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孔鮒記載:“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
不管按照哪個朝代不同的標尺,九尺六寸這個身高,以現代標準來算,至少都在2米以上。
元 趙孟頫 《孔子燕居圖軸》孔子博物館
奇特的五官、異於常人的身高、弓腰駝背的體態,孔子的樣貌就算不是奇醜無比,也難以躋身好看的行列了。再加之孔子出身貧賤,從小就要靠替人打工來養家餬口,整日風吹日曬的,自然疏於外在的保養。
這和我們平時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或者是腦海中想象的“孔子”,可以說是相差甚遠!
孔子職場屬性:
文場書生、武場達人
孔子被尊為“文聖”,因其耀眼的文學成就長紅於文壇,更有《左傳》中“孔丘知禮而無勇”一句,而留給世人一個不滅的文人形象。
然而實際上,孔子非但不是手無縛雞之力,還力大無窮。人神鬼魅見了,都要退避三舍。
讓我們一起看看史料上這些有趣的記載。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呂氏春秋·慎大》)
吃瓜群眾1:古代城門有千斤閘用以加固,一般需要四人同時操作才能執行,而孔子憑一己之力,就能舉起關閘,請收下膝蓋。
吃瓜群眾2: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鼎“後母戊鼎”重達千斤,可比關閘,難道孔子就是傳說中的古代舉鼎達人?
“孔子智過長弘,勇服於孟賁,足躡狡兔,力招城關。”(《淮南子》)
吃瓜群眾3:孟賁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武士,據說可以徒手拍死兩隻野牛,而孔子的勇力可以使得孟賁服氣,怎麼說也是武林盟主的地位了!
吃瓜群眾4:孔子跑得比兔子還快,逍遙派祖師爺?凌波微步創始人?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禮記·射義》)
吃瓜群眾5:孔子射箭,粉絲圍堵。這待遇,是古代吳亦凡沒錯了!
什麼,你以為以上只是孔子在跟你鬧著玩?《荀子·宥坐》中記錄了一則孔子殺人案件
話說,孔子在魯國當代理宰相,才當政七天,就殺了魯國名人少正卯。學生問其原因,孔子立即洋洋灑灑列舉了五條:“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人有五種罪惡:一是內省通明但用心險惡;二是行為邪僻又頑固不化;三是說話虛偽卻還善辨;四是記述稀奇古怪而駁雜廣博;五是贊同錯誤而又進行潤色。這五種罪惡,一人只要有一種,就不能逃脫君子的誅殺,少正卯卻同時兼具五種。
不管孔子出於何因殺人,這樣雷厲風行的做法,絕不是一介書生可以企及的。
孔子獨門技能:毒舌
但是,孔子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天才,為何最後只留下了“文”的一面?
用他自己的話說,恐怕是“不肯以力聞”。對,就是我知道我武功的biángbiáng的,但就是不想讓你們知道。
孔子的思想中有“文武兼修”的部分,但是文可以約束武,使武力不隨意氾濫。某種程度上,文更高於武。
於是,一代猛將只好放下身段,做起了人生導師。但這導師可不是一般好惹的,若是遇上了不聽話的學生,少不了一頓諄諄教誨冷嘲熱諷
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孔式毒舌”。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場景一:子路經常在課堂上反駁老師。有一次,他和孔子在一起上課,對於老師的回答十分不滿意,便直言不諱,說孔子迂腐。孔子一聽,這還了得,立馬回應道,“子路,你太粗魯了,君子對於他所不懂的,都會懷有謙虛存疑的態度。”言外之意就是,子路啊子路,你可真不是個君子。可謂罵人於無形。
“賊夫人之子”“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
場景二:子路慫恿還沒有完成學業的子羔做官,孔子聞訊,立馬批評他的行為有害子羔。誰知,子路非但不聽,還反唇相譏,說“讀書有什麼用?”氣得孔子拍桌子直罵,“賊夫人之子”“是故惡夫佞者”。瞧你這賊頭賊腦的孩子!犯了錯還強詞奪理,我厭惡你!“賊”“惡”二字用詞之重,不知道子路聽了將作何感想?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場景三:平日裡,學生們對待孔子都是彬彬有禮,溫和謙遜。只有子路,經常一副很剛的樣子。孔子便說,像子路這樣啊,恐怕不得好死。過剛則易折,《史記.孔子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最後“結纓而死”。古時有“有德者死而冠不免”說法,在戰火中,子路為了撿帽子而被敵人剁成肉醬。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孔子一語成讖。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場景四:孔子在課堂上講課,看到學生宰予在底下呼呼大睡,於是大發雷霆,直罵他是“爛掉的木頭”“糞便做的牆”,無藥可救。最怕文化人會罵人。此句比喻之精妙,用詞之犀利,流傳千古。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
場景五:原壤是孔子的舊友。有一次,他叉開雙腿坐著等孔子,這是很無禮的坐姿。孔子見了,便直呼:“小時候不孝順,長大了沒出息,老了還不死,真害人!”說完,還用手杖去敲他的小腿。(像不像小時候開小差被老師用教鞭敲頭的丫子?)
孔子三寶:
自信、嘮嗑、說話不算話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了長達十四年的漫長跋涉。
他們經由衛、宋、齊、鄭、晉、陳、蔡、楚國等多地,翻山越嶺,飽嘗艱辛。歸國時,孔子已年近七十歲,垂垂老矣。
放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這樣的旅途也是難以想象的,更可況是古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究竟是如何一路“過關斬將”,順利完成旅途?
答案離不開孔子的“三大”制勝法寶。

NO.1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
話說一日,孔子坐馬車從衛國前往陳國,途徑匡城。
那守城的人看著駕車的顏刻甚是眼熟,猛然想起前幾日,正是這個人帶著一位名叫“陽虎”的人洗劫了城池。
如今,他看到坐在馬車中的孔子,便誤以為他是陽虎,當場叫人拿下。
孔子在匡城被拘禁了五天五夜,幾近喪命。這種情況,放到別人身上,心態早就崩了。孔子倒好,非但不急不躁,還在監牢中悠悠地吟詠起來:
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自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就都保留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滅亡這種文化,怎麼會讓我掌握呢?如果上天不想滅亡這種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麼樣呢?
簡而言之就是,我是“天選之子”,奉上天之命來教世人禮樂文明。你們想弄死我,也得問問老天同不同意。
NO.2 在絕望中不忘嘮嗑
又有一次,孔子滯留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
楚國派人聘請孔子,陳、蔡兩國的大夫唯恐孔子覲見楚國,會對自己的國家不利,便派人將孔子和他的一眾弟子圍困在荒野上。
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走路走不了,糧食斷絕了。隨行弟子一個個餓地面黃肌瘦,癱軟在地上。這時孔子在幹嘛?
孔子講誦絃歌不衰。
只見他雄赳赳氣昂昂地在四周踱步。一會高昂地朗誦他的書;一會陶醉地彈他的琴;一會聲嘶力竭地唱歌。一個人玩累了,就把學生們一個個都叫醒,滔滔不絕地開始講學。(求此刻學生的心理陰影面積)
NO.3 說過就忘
困境中淡然自處的心態,讓孔子一次次化險為夷。但列國之間的關係終究錯綜複雜,一不小心就得招惹了殺身之禍。這種時候,“說話不算話”是自保的關鍵。
一日,孔子路過衛國的封地蒲邑,蒲人忌憚孔子到了衛國對他們不利,死活不讓他透過。
孔子有一位高大英勇的弟子,名叫公良孺,見狀,便將蒲人揍了一頓。
蒲人嚇得瑟瑟發抖,只得威脅孔子:“我可以放你過去,但是前提是你答應我不去衛國。”
孔子二話不說答應了下來,一轉身,就往衛國奔去。
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親自出城來迎接,並請教他:“蒲邑可以討伐嗎?”孔子淡定地回答:“可以。”
《論語》中不是說“言必信,行必果”嗎?怎麼現在孔子轉身就把自己說過的話忘記了?
老實巴交的子貢在旁邊聽得是一愣一愣的,就問老師:“您說過的話也可以反悔嗎?”
來聽聽孔子是怎麼解釋的——“要盟也,神不聽”。他說:“在脅迫下訂的條約,神明是不會認可的。
那個,
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不夠貌美,但他智慧的光芒早已勝過了相貌的重要性;
孔子是軍事天才,卻不被人提及,是因為他相信“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孔子訓斥學生,嚴厲待人,看似不留情面,實則充滿了殷切的關心和期盼;
孔子在牢獄中不忘勉勵,在饑荒中堅持教學,是因為他銘記自己肩負著傳播人類文化的歷史重任,任何時刻都應無畏無懼;
孔子違背自己的誓言,投奔衛國,背棄蒲邑,並非真的出爾反爾。相反,他洞明世事,人情練達。深知在危急情況的誓言不能成為信用的基礎,寧可背信,也不棄義;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不是想象中完美的“聖人”,卻以言傳身教,為我們照亮了兩千多年來文明的黑暗長路。
以上圖片部分來源於電視劇《孔子》劇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