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和一個非常棒的回答。有人問為什麼從甲午戰爭到抗美援朝,中國只用了不到六十年時間。高贊回答說:中國在整個近代史幾乎試遍了各種救國路徑。

其實完整地來看,近代的救國曆程,應該從虎門銷煙開始。短短的百年時間,中國人不僅嘗試了所有道路,所有階層的人民也都出來參與到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中來了。
1900年,八國聯軍兵不血刃殺入北京,在北京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並逼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然而僅僅53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敗了16國參與的聯合國軍。
再舉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中國近代滄海桑田的變化。宋美齡出生的時候,戊戌變法還沒開始,三歲的時候八國聯軍還沒進北京,她歸西的時候,楊利偉已經遨遊了太空並順利返回。
毫無疑問,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又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逐漸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並朝著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但歷史最終選擇了毛澤東,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道路以及共產主義總目標、跟中國文化特別契合,二者結合又發生了質的飛躍。
偉大教員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的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有多快?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勝利,一年多以後中國就出現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
為什麼接受這麼快呢?因為看著很眼熟,也很親切。一看共產主義社會,這不就是大同社會麼,核心就是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這個我們熟,畢竟已經追求了兩千五百年了。《禮記》是這樣描述大同社會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而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的:生產力高度發達,人類思想道德水平也極大提高,沒有剝削和壓迫,人們按照個人的興趣和能力參加社會分工,也按照自己的需要從社會索取(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雖然大同社會是一種烏托邦式的遠景,也沒有完全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更沒有實現的路徑,跟共產主義有質的區別,但這足以讓中國人接受共產主義變得順其自然了。
集體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是社會的一員,個體的發展和幸福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支援和保障。而這又與中華傳統文化高度一致。
比如孔子的集體主義思想也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要求人們處理人際關係時,應該首先考慮集體利益。他主張“克己奉公”,認為個人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符合集體利益。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也跟中國傳統文化高度一致。世界上其他文明,多誕生了有神論的宗教。而中國主流的儒家思想也是主張無神論的,這個我們要感謝孔老夫子。
《論語》記載,季路問事鬼神,結果被孔子給懟回去了。意思是人還沒侍奉好,侍奉鬼神幹啥?季路又問死後會怎樣,結果又被老夫子給懟了一頓:活都沒活明白呢,操心死後幹啥?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還有個特別偉大的地方那就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也就是不討論、不稱道怪異、勇力、悖亂、鬼神的事情。
這反映他反對學生重視鬼神、輕視人事,他更在乎的是積極面對現世的人生。他對鬼神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對神權保持警惕和迴避。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雖然沒有完全杜絕中國人的迷信,但是在主流思想中,抵擋住了鬼神和宗教觀念的滲透。漢朝有個皇帝問事鬼神,還被李商隱罵了一千多年:“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很多國家目前仍為鬼神之事所困擾。比如印度,印度神多,據說有3000多萬個神。各種大師(神棍)也多,隨便一個大師靠著一點江湖手藝都能忽悠一大票信眾。
基於孔老夫子這個思想,愛新覺羅·弘曆辦過一件特別牛批的事情,那就是制訂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其中明確規定,活佛不經金瓶掣籤和中央批准不得轉世。這一制度沿用至今。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
而孔子創立兩千五百年的儒家一直堅持“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尚書》中所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孔子認為世間幾件大事:“民、食、喪、祭”。他認為百姓地位最重要,應位居首位。孟子將君主、社稷、百姓的地位明確表述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更是把百姓比喻作水,把君主比喻作舟,還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需要注意啊,荀子的話幾十年後就得到了印證,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共產主義革命思想,跟中國自古以來的造反精神特別和。你看全世界,除了中國,沒有哪個國家有周期性的、席捲整個文明的、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
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荀子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陳勝吳廣的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都蘊含了造反哲學。
中國的歷代史書,其實也是教科書。一方面教育皇帝該如何做明君,不然就會被造反的老百姓推了去砍頭,另一方面教育天下讀書人該如何收聚民心造反稱帝。
古代的文化人看史書,老百姓聽或看《水滸》和《西遊》,何嘗不是對老百姓的造反教育?孩子一出生,就聽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個個都在反抗神權或皇權。古人還用宋江的例子告誡大家,革命要進行到底。
共產主義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就容易落地生根。你看國際歌的歌詞,簡直是中國人寫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可以說,正是馬列主義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縫銜接,才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相反,馬列主義在一神教的西方、中東、非洲、南亞和拉美,都沒有成功,包括馬克思的老家德國,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地英國,以及革命老區法國。說一千道一萬卡爾馬克思在世也沒轍,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文化土壤。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的精神支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和發展的土壤。
我們這個國家,被傳統文化浸潤太久了,以至於有些觀念簡直是刻入了骨髓、寫入了基因。沒有哪個國家的民眾對國際新聞和民生熱點的關注,超過中國的。
比如胖東來遭圍攻案,也比如唐山燒烤案,還比如徐州鐵鏈女案以及南昌鼠頭鴨脖案,基本上到了微博亡國的程度,這說明中國人關心社會,關心民族,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用顧炎武的話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獨特的天下觀,其實從孔子就開始有了。他一輩子就在以天下為己任,希望實現天下歸仁和天下大同。
相反,你看美國的弗林特水鉛事件,已經過去十年了,但到現在美國依然有數千萬人使用鉛水管。前一段時間拜登競選時竟然說,還需要十年才能完成更換。
很多普通的中國人也愛“多管閒事”,理論依據就是“天下人管天下事”。實際上這是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一種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高度負責的表現。
河裡有人溺水,從法律上講跟任何人無關,可偏偏有人多管閒事,拋下三歲的孩子不管,最後連命都搭進去了。這個人就是來自孔孟之鄉的欒留偉(山東泰安寧陽縣人)。

他本來是海淀區亮健容天老北京羊蠍子火鍋西二旗店店主,2024年8月10日,他帶三歲的女兒去河北廊坊固安縣永定河邊遊玩,聽到有人呼喊救命之後,發現河裡有一名男子和三名兒童在掙扎。
於是他立刻拋下三歲女兒下河救人。他奮力將那3名兒童推到淺水區後,又立刻再次返回深水區救那名男子,結果兩人因體力不支不幸犧牲。一同因下水救人犧牲還有64歲的景區員工趙金。
他犧牲之後,又有一大批“以天下為己任”的陌生人,紛紛給欒留偉妻子捐款,紛紛到他們的羊蠍子店照顧生意,畢竟“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咋評價他呢?用他山東老鄉(孔子)的話評價就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用他另一位山東老鄉(孟子)的話評價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潛意識裡,中國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也有天下人管天下事的俠義心腸。很平常的家務事,立馬可以上升極高的高度: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不要以為家國精神是讀書人的專利。1937年日本胡吊西進、全面入侵中國,沂蒙老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都知道一個道理:不能當漢奸。
為了大義,農村的不識字的婦女也可以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1941年11月,日本侵略者對山東革命根據地展開了極為殘酷的大掃蕩。
一名名叫莊新民的小戰士使出渾身解數衝出包圍,但已經身負重傷,最後倒在了一片墳地。這時,看墳的啞婦明德英發現了奄奄一息的他,明德英心疼不已。
可明德英手邊沒有能救人的東西,她一個人也無法立刻把他帶回自己的家。情急之下,明德英來不及多想,毅然解開衣襟,把乳汁一滴一滴滴到了戰士的嘴裡。就這樣,小戰士得救了。

1985年,已經在上海當上廳級幹部的莊新民再次回到沂蒙老區,直撲明德英家。他一推開門,兩行眼淚立刻就湧了出來。他看到明德英,撲通一聲就跪下了,動情地喊道:娘啊,救命的娘,您兒子回來了!
何以中國?因為絃歌不輟。中華上下五千年,可以說是薪火不斷。這裡特別要提到孔子。孔子處在上下五千年的最中間,也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代,他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雖然說甲骨文距今有3700年的歷史,但是漢字的歷史應該更為久遠。甲骨文只是記述了較為重要的占卜文,當時最主要的記述載體應該是竹簡。
《尚書·周書·多士》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而冊字和典字的甲骨文,分明是竹簡的形狀。然而竹簡儲存太難了,我們目前甚至還沒有發現春秋的竹簡,最久遠的也只是戰國時期的。

我們看不到,但是孔子能看到。為了能看到更多材料,他不遠千里從魯國到洛陽,去找了當時的國家檔案館或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老子(守藏室史)。
孔子和自己的弟子們,把之前的中華文明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編修了《詩》《書》《禮》《樂》《易》《春秋》,把古老的文明以文字的形式給傳承了下來。
孔子編撰的《春秋》,雖然只是記載的魯國240多年的歷史,但也是流傳下來的第一部史書。跟其他諸侯國的歷史進行對賬,可以最大程度幫我們恢復歷史原貌。
《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司馬遷開創的是紀傳體。
孔子還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學問不再是官府的壟斷,促進了文化下移和學術繁榮。更為可貴的是,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
孔子的確也做到了。他的弟子中,有貴族有平民,有富商也有賤民,甚至還有橫行鄉里的小混混。這個小混混曾經想找孔子的麻煩,結果被孔子打服了,這個小混混就是子路。

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弟子的興趣特長,進行分別引導。他把教授的內容分為四科,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科教學,鼓勵學生根據特長從事不同的工作。
孔子也主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他自己也超能打的,不然也收服不了子路。
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他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總之,孔子是中華文明中承前啟後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並不誇張。我認為在思想領域能跟孔子相提並論的唯有偉大教員。周公旦、秦始皇和漢武帝也偉大,但他們是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甚至是思想武器。中國人在百年的至暗時刻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積極探索,歸根結底也是孔子打下的烙印,中國人太愛反思了,太愛從自身找原因了。
因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放到國與國(或地區)依然成立,我們手機要跟蘋果看齊,代工要跟臺積電看齊,機床要跟德國看齊,福利要跟北歐看齊,收入要跟沙特看齊……
孔子十分謙虛,不喜歡吹牛。他第一次當公務員,每事必問。有人還嘲笑他,說風涼話。論語中還記載他的求學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辱。這也影響了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反思的根子也在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反思一次還不夠,還要反思三次,分別是差事盡心了沒,有沒有做對不起朋友的事,今天學習(進步)了沒。
我們現在國力日益強盛,但是依然不干涉內政,還承諾永遠不搞霸權主義,不會去欺負弱小國家,為什麼?因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思想還能為人類的和平作出貢獻。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也影響了中國的外交風格,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
君子追求與他人保持和諧關係,但不求同,保持自己獨特個性,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小人卻是盲目追求與他人一致,失去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卻依然不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
中國在外交上的主張也是如此,主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即尊重各國不同文化傳統,保護文化精髓,推動世界文化多樣性,保持文化繁榮。
中國按照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常黨同伐異,企圖強行把所謂的“普世價值”強加給全世界,結果給別的國家帶來了災難。
總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個思想大寶庫,蘊含了很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無論是對我們的個人成長、國家的發展、世界的和平,都有很大的啟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方針。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孕育了中國奇蹟,也將為人類文明做出獨一無二的貢獻。
關鍵詞
思想
就是
《春秋》
歷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