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詩:我想叫無名/像風雨/草木和雲煙/看見就行|餘叢:無名

  一日一詩
無 名
作者:餘 叢
我想叫無名
告別過去
我想把朋友放在心中
但他們卻不認識我
只有無名的時候
我才覺得自由
沒有蹤影
來來去去都了無牽掛
我想叫無名
像風雨、草木和雲煙
看見就行
它們卻是無名的
隱身在人世間
不必相遇
就讓我們擦肩而過吧
無名的我不求再見
朗誦:夏末
點評
郭鐵山
人生是一個經歷的過程,而不是此在。瞬間的此在,終究是一種迷失,只有醒悟之後,方才抵達無名之境。
此詩名為“無名”,只是一種意象。無需說,卻已是萬般的說。歷盡滄桑,刀耕火鑿,盡在其中。誰的生命不是如此,從追名逐利,到看淡看破。既有入世的教育,又有時間的捋順。
“少年不識愁滋味”,青春不可無名,又何必無名。理想、虛無、盲目,雖不可名狀,但實為一體。儘可混身俗世,跌宕起伏;時而風流,時而悲憤,時而沮喪。人慾,物慾。是為有名。
然,終有一日。喧囂褪盡,復歸自我。樂未必是樂,苦未必是苦。虛榮不貪,紅塵不戀。於是乎,心生無名一一
說無名即有名,是名無名。
作者簡介  
餘叢,1972年生,江蘇灌南人。著有詩集《詩歌練習冊》《被比喻的花朵》,隨筆集《疑心錄》。現居深圳。
郭鐵山,嶺南里溪人,文學評論者。
  每日微詩分
209
 2023
(排名不分先後)
向下滑動閱覽
編者按:
     “一日一詩”欄目工作團隊今天正式和大家見面!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國家一級作家柳芭老師,以及海上、金剛等一批筆力雄厚、低調務實的海內外評論老師入盟團隊(見工作團隊名單)。他們中多數人本身就是詩人,其中不乏文學博士、理工科博士、高校教授、媒體工作者。在過去一年,他們默默為詩人和讀者服務,相信很多人已經見識過他們的文字實力。我們還有很多不在名單內的老師,他們也在不定期地幫助寫評。當今社會,不是很多人願意無名無利地為別人做“嫁衣裳”,特別是為素不相識的詩人寫評的,所以這批老師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本欄目的詩評主要是解析或導讀性詩評,目的是幫助不諳詩歌的普通讀者更容易地理解詩歌,或拋磚引玉,啟發讀者從更多的角度和層面去延展詩意。詩固然是藝術作品,評同樣也是一篇篇精美之作。評者用自己的創作心血,為詩平添了不少精彩,也為讀者帶來了閱讀享受。我們感謝所有詩評者的無私奉獻。
    當然,我們也感謝詩人們的優秀作品。正如評者所說,有感覺的詩才能寫出有質量的評。
    我們感謝後臺的工作人員,一日一誦,一日一編的工作何其繁重,他們日日不懈,經常工作到深夜。
    我們在此也要感謝我們的讀者,特別是感謝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留言的粉絲朋友,你們的熱情鼓勵、愛護和支援,是我們每日更新的動力。同時,我們也在默默欣賞你們留言詩的進步。
    本欄目的宗旨是相容幷包,多維開放,縹囊草根,不拘一格。我們會推成熟詩人的作品,也會發一些新手作者的來稿。會選抽象隱晦的“現代詩”,也會選通俗易懂的“口語詩”,各種流派風格均有可能涉及。我們會盡量展現詩歌的多樣性,包括題材的多樣性,表達方法的多樣性。當然,我們會更多地關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注重詩歌的人文價值和品味取向。本欄目面向全世界,是海內外詩人的交流橋樑,故我們也會照顧地域的廣泛性,並尊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道是, “詩不達詁,文無達詮”,詩好詩壞難有定論,但詩和讀者的邏輯關係又極其簡單,那就是“共鳴”。本欄目無法做到每首詩都讓讀者滿意,但可以做到,每個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詩。我們將不以個人喜好,而以開放的胸懷和開闊的眼界為此保障。
    我們歡迎大家提供或推薦有新意的詩,有真情實感的詩。來稿一定要附上個人簡介。帶評的詩會優先考慮,但必須附上評者的簡介。本欄目以公眾號“原創”釋出作品,如果同樣的詩和評已在別的公眾號“原創”釋出過,請勿重複投稿。    
(編者)
投   稿 
自薦或推薦優秀原創且首發的詩作品,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欄目由 馮站長之家 傾力推出。
近期微信修改了訂閱號推送的規則,為了讓您第一時間收到馮站長之家的推送,請點選下方的點贊+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