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曾經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

我順手發的一條朋友圈:
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回看,差的在競爭勝出後會變好,粗製濫造會升級到優質商品。德國製造、日本製造,一度被視為劣質商品的代名詞,後來又變成了優質商品的典範。中國製造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淘寶過去在很長時間階段內的大眾口碑,就如同今天的拼多多;今天的 Temu,未必不是明天的亞馬遜。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回望,我們會發現:粗製濫造,常是優質製造的起點;廉價商品,也可能是未來品牌的雛形。
這裡面提到的德國製造和經過製造曾經被當做劣質產品粗製濫造的過程,如今很多人已經不太瞭解了。如今,我們下意識將「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等同於優質商品,卻往往忘了它們也曾是「劣質」的代名詞。
有趣的是,有關「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標識的起源,並非德國主動打造的品牌,而是一種帶有敵意的強制做法。源自 19 世紀末英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1887 年,大英帝國出於貿易保護主義,通過了《商品標記法》,強制所有進口商品標明原產地,尤其要求標註「Made in Germany」,意在打壓德國製造的聲譽。
要求所有進口商品必須標明原產國,特別是「Made in Germany」這樣的標籤,其目的是讓消費者識別並避免購買外國商品。該法案禁止外國製造商虛假宣稱其商品為英國產,並藉此幌子在英國及歐洲銷售。此外,該法案還規定,企業若虛假宣稱擁有皇室御用認證(Royal warrant),也屬違法行為。這種碰瓷式營銷,過去早就有了,彼時的皇家御用認證,如同今日還在用的「入選巴黎盧浮宮」。
這個法案的時代背景是,19 世紀中後期,德國工業迅速崛起,開始向歐洲乃至英國大量出口商品。這些商品價格低廉,質量卻越來越接近甚至超過了英國產品,引發了英國製造商的不滿。那時候的英帝國,廣有四海,睥睨天下。實則國力已現疲態,對德國崛起尤為戒備,心理落差難掩傲慢與焦慮。此種國民心理,古今一般同。
但英國這樣的法案並沒有打垮德國製造業。恰恰相反,隨著德國在化學、機械、光學、工具等領域不斷發展創新,其產品的質量迅速獲得國際尊重。
到 20 世紀初,Made in Germany 已成為高質量、 精密工藝、可靠耐用、技術領先的代名詞。
二戰後,日本百廢待興,經濟依賴出口。早期只有能力大量出口玩具、小家電、便宜鐘錶等低價商品。在 20 世紀 50 年代,「Made in Japan」往往被西方消費者視為廉價、低質量的代名詞,幾乎等同於「仿冒品」。
隨後日本政府推動質量標準和產業升級,引入全面質量管理(TQM),企業開始提升製造工藝。在電子、汽車等領域,日本產品逐漸樹立了耐用、精密、可靠的形象。如今「Made in Japan」被視為技術先進、細節出眾的象徵,今天有些歐美人認為只要是日本產的東西,幾乎可以「閉著眼睛買」。
我那條朋友圈內容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得到的推論。
無論是中國製造,還是今天的電商出海,都必然會經歷類似的過程。中國製造從承接大量低端製造訂單起步,到後來的逐漸向中高階升級,現在產業鏈完善並且具備足夠韌性,必然會伴隨著品牌和品質意識的逐步提升。
如果從更長期的視角去觀察發展的事物變化,才不會一直存有偏見。
遺憾的是,擺脫偏見需要開放的頭腦,如今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