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結婚人數,再次生變。
日前,民政部發布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資料,全年結婚登記610.6萬對,相比上年減少157.4萬對,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新低。

婚姻通常被視為人生頭等大事,事實上關乎整個社會。
從家庭結構到人口結構,從消費市場到房地產,從文化觀念到經濟增長,不一而足。
結婚人數創新低,影響究竟有多大?
01
結婚人數為何再創新低?
這裡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廣泛的經濟社會因素。
從短期來看,因疫情推遲婚育而產生的補償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完畢。
2023年的結婚人數、2024年的出生人口的雙雙反彈,就是體現。
同時,文化及民俗乃至迷信因素,也影響了部分結婚意願。
正如龍年存在生肖偏好一樣,去年是甲辰龍年,被視為“兩頭無春”,民間認為是“寡婦年”,不宜結婚。
從長期來看,結婚人數的下降不是第一次出現。
我國結婚人數自2013年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一路下滑,只在2023年有過小幅反彈,當年是特別情況。
這背後,結婚意願下降、初婚年齡推遲、適婚人口減少、婚育成本壓力,是共同作用因素。
先看婚育意願下降,這是觀念變化、個體意識、婚育成本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婚率下降、初婚年齡不斷延後就是體現。
最能代表婚育意願的,是結婚率。資料顯示,我國結婚率已從高峰時期的10‰,下降到不足5‰。
初婚年齡的不斷推遲,構成雙重衝擊。
1990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在23歲左右,2010年小幅推遲到24.89歲,而2020年則大幅推遲到28.67歲。
退一步講,即使結婚率保持不變、初婚年齡相對穩定,結婚人數也不可避免走上下降,原因就在於人口基數。
一般而言,18-45歲為主要婚育年齡,對應的是1980年-2005年出生的人口,大抵覆蓋了80後、90後、00後三大代際人口。
眾所周知,1980年代是我國第三波生育高峰,00年代是相對低谷,2010年之後有所反彈,但 2017年之後又步入下降軌道。
20多年前的出生人口,對應的是當下的適婚人群。
目前作為婚育主力的90後、00初群體,相比80後整整縮水了幾千萬,自然波及婚育人數。
02
結婚人數創新低,影響有多大?
最直接的衝擊當屬生育,勢必影響到未來的出生人口。
結婚是生育的“前搖”動作。從結婚到生育,一般存在9個月左右的時滯,去年結婚走勢,直接影響的是今年的生育。
在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反彈到954萬,相比前一年增加52萬。

其背後正是後疫情時代結婚人數反彈、龍年生肖偏好雙重作用的結果。
如今,生肖偏好已經不復存在,而結婚人數重新走低,全年出生人口能否守住900萬,顯得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每年正常老去的人口在1000萬以上。
如果出生人口不能穩定在這一數字之上,只會意味著總人口的下降。
不只是生育,結婚人數走低,或將影響家庭結構,進而波及消費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這一場景,已在日本先行上演。
日本存在著龐大的單身群體,素有“超單身社會”之說。資料顯示,日本“獨居家庭”佔比達38%,成為最普遍的家庭構成。
在我國,過去家庭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而如今單身家庭越來越多,碎片化、原子化家庭大幅增加,目前我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人。
單身人口增多,固然能帶動單身經濟繁榮,但難以避免導致孤獨化、低慾望等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無以為繼,而與婚育相關的消費同步收縮。
至於房地產市場,表面看起來單身人數越多對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國買房更多為的是結婚和教育,如果連婚都不結了,房子還會買嗎?
因此,結婚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乎生育,關乎消費,關乎經濟,疏忽不得。
03
面對這一形勢,國家開始全面出手了
其一,大幅放寬結婚門檻,取消結婚費用,同時設定離婚冷靜期,減少衝動離婚。
過去,無論結婚離婚,都需在一方的戶籍所在地方能辦理。近年來,我國不斷擴大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20多省結婚已可全國通辦。
去年年中,官方曾徵求意見,結婚登記不必再提供戶口,一度引發熱議。無論是否迅速落地,未來取消戶口都是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30天“離婚冷靜期”落地。即使雙方同意離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靜期,而期間任何一方不同意離婚的,都可申請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這一政策的初衷,在於遏制衝動離婚,但也不可避免陷入爭議,部分因家暴而訴諸離婚的是否同等處理,應當設定適用範圍。
其二,大力整治“天價彩禮”,延長婚假日期,著手降低結婚成本。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靈碰撞的結合,但在現代社會,一切都是有成本的。
“婚姻經濟學”說的就是這個。婚姻成本,既有彩禮、住房、教育、婚育等物質成本,也不乏時間、精力以及放棄單身自由的機會成本。
近年來,全國開始大幅整治“天價彩禮”,部分彩禮居高不下地區被設為婚俗改革試點實驗區。
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明確禁止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財物,部分情況可索還彩禮。
同時,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提出延長婚育假期。山西、甘肅、河南、黑龍江等地,婚假最高可超過20天乃至30天。
此外,降低房價負擔、放開落戶限制乃至放開入學限制,乃至更為系統的發錢補貼生育,都已被擺上議程。
其三,生育,上升為“地方一把手工程”,部分地區開始發錢補貼生育。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檔案,提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各地要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
與此同時,去年重要改革檔案和國辦印發的生育檔案,均直接提及“建立生育補貼等制度”。
全國已有數十個地市出臺生育補貼政策。力度最大的當屬湖北天門,在當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別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
總之,扭轉婚育意願是個系統工程,涉及人口政策,關乎社會觀念,同樣離不開經濟因素。
如果想要諮詢全球化資產配置,請新增助理微信(lang202501)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