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到起飛的中國智造,背後也有外資“智”願者

早前,香港《南華早報》曾釋出過一項關於“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統計資料,分析證實:“‘中國製造2025’涵蓋10個關鍵領域的超200個目標中,已經實現了超過86%,其他一些目標可能在今年(指2024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完成。同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一些目標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於2015年釋出的一項與智慧製造息息相關的國家戰略計劃,旨在為製造產業提供戰略指引與支援。如此之高的完成率,也意味著作為“中國製造2025”核心和關鍵內容的“智慧製造”的轉型升級已經在向更高階段邁進的征途之中。
在今天的生活中,一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現在中國平均每一分鐘就可以生產出10輛新能源汽車,效率驚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其釋出的報告《工業化的未來》中指出,預計到2030年,中國工業產值將達到全球的45%,是美國的四倍。中國智造的崛起,是如此迅疾、劇烈、顯而易見,就像一場“神話”的誕生。
當然,向來沒有什麼鉅變是一蹴而就的。從篳路藍縷到日新月異,中國智造的“造神運動”,同樣是一場耗時數十年的“伏筆千里”。在這個過程中,既有中國本土產業人“產業報國”的決心,也有外資企業的助力。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今日中國最先進的智造生產線上,我們能看到許多國際品牌的生產裝置、管理系統,甚至管理經驗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文,是我們“日新又新:老朋友,新生活”系列的第五篇文章,我們將以老牌外企松下的視角,梳理中國智慧製造雄起的全過程。
點選觀看影片
起步:
產業人需要開啟國際格局
中國智造升級最初的顯性成果,是製造硬體的升級,而製造硬體的升級歷程,是一代產業人一生的故事。
儘管今天已取得輝煌成就,但曾經那些奮起直追的年代依舊值得銘記。1986年3月,中央出臺了關於高科技研究發展的“863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加速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重點製造領域進行技術引進等指導性意見。這些內容,在日後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中國製造業的智慧化轉型。可以說,“863計劃”是“中國智造”最早的路書。
在“863計劃”正式出臺的那一年,唐山人柳寶誠已經在唐山電子裝置廠(後更名為唐山開元集團,以下簡稱“電子裝置廠”)擔任了兩年的廠長。彼時,這家只有百餘名工人的小廠剛剛從政府“關停並轉”的名單中解禁不久,廠長柳寶誠推出了包括廠內獎金等級分配製度在內的一攬子改革舉措,初見成效。
柳寶誠剛剛接管電子裝置廠時的工作照
一直以來,唐山都是中國鋼鐵重鎮。網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全球鋼產量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印度第四、日本第五。電子裝置廠最重要的業務,就是生產與金屬製造息息相關的電焊機。到1992年,電子裝置廠生產的仿製日本松下二氧化碳電焊機的市佔率已成為全國第一。儘管如此,柳寶誠依然覺得仿製產品相對粗放、落後,他迫切渴望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我們不能安於全國第一,放眼世界,我們還是很落後的”。用時下流行的話講,在當時的柳寶誠眼中,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中國產業人,都亟需“把國際格局開啟”。
當時在他眼中,最佳的合資物件是日本松下。
1993年11月,柳寶誠與同事僅僅準備了若干諸如“賓館、車站”的中日雙語問路紙條,匆匆前往日本,訪問了六家焊接相關企業。在這六家企業中,松下產機由於此前與中國企業合資受阻,急需新的合作伙伴,因此對電子裝置廠一行人的來訪表現得最為積極。
當時松下產機海外專案負責人,日後唐山松下產業機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山松下”)第一任總經理小林誠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唐山電子裝置廠的來客,讓人眼前一亮,松下的意向如同沙子汲水般被唐山吸收。能感受到他們與松下合資的強烈意向。”
1994年8月8日,電子裝置廠與松下正式簽約,唐山松下產業機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電子裝置廠與松下簽約照片
在柳寶誠的設想裡,透過合資,不光要引進技術,更要引進管理模式。從擔任廠長以來,他深感老式的僵化的管理體制弊病過多。過去在工廠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工廠是我家,有話跟媽說,缺啥從家拿”,類似的問題讓企業很難充滿活力。很早之前,柳寶誠就閱讀過鬆下集團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撰寫的《經營沉思錄》等書,對這位“經營之神”的管理思想仰慕已久。其中,對於產業人的社會責任,是透過自己創造財富,促進經濟繁榮,實現人類和平與幸福等觀點深為認同。在唐山松下成立之初,柳寶誠擔任董事長兼副總經理,在業務層面,他更願意成為日方總經理小林誠的助手,從而讓松下的管理經驗得以徹底貫徹。
唐山松下成立後,在先進理念的經營下,憑藉高精度的工藝、高難度的技術和高標準的質量,唐山松下始終保持著中國電焊機領域頭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港珠澳大橋等大國基建中,也能看到唐山松下焊機的身影,這令唐山松下人倍感驕傲。
港珠澳大橋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在唐山松下成立的1994年,全國工業增加值為1.95萬億元,而到了2004年,這一資料躍升至6.58萬億元。10年猛翻三番。在這個過程中,唐山松下的電焊機為中國製造焊牢了一個又一個焊點,為中國製造的品質、效率、產業規模的狂飆突進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貢獻。
前行:
被電弧光照亮的智造征途
如果說21世紀來臨之前,中國製造產業長期處於低調而勤勉的追趕階段,那麼當時間進入2000年到2004年間,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製造企業蜂擁而至,全球製造業分工重新洗牌。良性競爭下,中國本土企業不得不加速自動化和智慧化革新。
中國製造產業春潮湧動,唐山松下也在隨時代而變。早在1994年合資簽約時,自動化的焊接機器人就被列入了准許引進的產品清單,這用當時的眼光看,無疑是“下閒棋、燒冷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對粗放的中國製造業並不適配也幾乎沒人需要這樣的高精尖裝置。1997年唐山松下開始銷售整合焊接系統,應者寥寥。到了2004年,唐山松下敏銳洞察到智慧製造的巨大潛力,正式成立機器人系統部,對外銷售焊接機器人。當年“閒棋與冷灶”的重要作用,由此開始顯現。
之後幾年,中國製造業開始狂飆突進,尤其是汽車製造、電子裝置、工程機械等重要領域,自動化升級成為一種大勢所趨。
在焊接機器人領域,唐山松下有著十分獨特的優勢。相較其他生產通用機器人的廠商,唐山松下憑藉60餘年的焊接技術底蘊,生產研發的是對焊接理解更深、功能更強、工藝更精的焊接專用機器人,是“更懂焊接的機器人”。
唐山松下生產的焊接機器人
從2004年至今,唐山松下焊接機器人的年銷量從最初的幾十臺幾百臺,到如今上升至四千餘臺。比亞迪、長城等國產頭部汽車企業,愛瑪、雅迪、綠源等兩輪電動車企業,以及許多知名家電企業、大型船舶製造企業,都在使用唐山松下的焊接機器人。
其中,在新能源汽車流水線上,松下焊接機器人能透過“手”“眼”“腦”的協調配合,將車身平滑地“縫合”在一起。在智慧焊接的加持下,製造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另外,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元件,而電池盒是電池的安全屏障,電池盒複雜的結構和多樣的材質,要求電弧控制和機器人動作無縫銜接,這正是松下機器人的智慧化優勢,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智慧化製造的一個縮影。
唐山松下會為客戶的產線定製匹配的焊接資料分析系統
今天,中國船舶製造業也早已成為全球“話事人”,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在全球市場佔比高達55.7%。唐山松下結合船舶製造特性,專門為造船企業研發訂製了多種類的可移動小型焊接機器人。過去,焊接一艘貨船的油艙,需要若干工人貓著腰幹許多天,而現在,唐山松下的小型焊接機器人進倉,所需的人工、工期都被大幅縮減。
早在1995年,唐山松下便成立了松下電器(中國)焊接學校,學校成立的目的最早是為了對購買唐山松下產品的客戶進行應用培訓。近年來,學校已經升級為技術學院(松下電器(中國)焊接技術學院),智慧焊接技術培訓已經成為學院的主導課程。從2023年開始,學院先後獲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焊接協會的授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機器人焊接工藝師”培訓與資格認證工作。現在,松下電器(中國)焊接技術學院每年能為行業輸送2000多名高價值新型技工。
松下電器(中國)焊接技術學院
被稱為“工業縫紉機”的焊接,是製造業基礎中的基礎,不焊接,無製造。可以說,是電焊機和焊接機器人的火光,為曾經茫然的中國智造照亮了征途。而在這其中,唐山松下已經成為中國智慧製造領域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自1996年起,唐山松下連續29年穩居中國焊接裝置行業榜首,累計銷售焊機140萬臺、工業機器人4.4萬臺,累計銷售約220億元。
在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30週年慶典上,已年逾古稀的柳寶誠作為合作伙伴代表上臺發言,一段樸實真摯的發言後,掌聲雷動。回想當年,曾經主導完成合資的柳寶誠總是能想起許多人——2007年,他的老夥伴,唐山松下第一任總經理小林誠,因其為中國技術引進作出的重要貢獻,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國家級最高獎項。
今年3月1日,柳寶誠以個人名義在大阪麗嘉皇家酒店舉辦了答謝招待會,邀請了原松下產機的大谷社長、原松下焊接系統的正井社長,以及歷任總經理、總會計師、技術和製造部門的外派幹部等21人,出席人員平均年齡超70歲。在活動最後,柳寶誠說:“唐山松下的歷史,是中日雙方相互信賴與共同成長的故事。這種情誼將成為未來進一步合作的動力。”
在大時代中,在某個產業、某家企業或某個人的命運背後,既有時代的選擇,也有個人的努力。在唐山松下的故事裡,時代的潮流與個人的奮鬥被緊緊交織在一起,孰輕孰重?
一代人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
發展:
中國智造的神經元
在焊接機器人需求量與日俱增的同時,隨著中國汽車、3C、智慧家電等核心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智慧製造行業,對於電子元器件的生產、電路板貼片等領域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如果說焊接像四肢一樣是中國智造的基礎,那麼如上這些領域就是中國智造的神經元。
2005年時,18歲的小林高考落榜,前往位於深圳的一家小型電子廠打工。在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中,貼片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所有電子元器件,都需要透過貼片安裝到電路板上。當時,他負責透過一支放大鏡,將微小的電子元器件手工貼上到柔性薄膜上,屬於典型的“土法煉鋼”。當年中國製造業的粗放可見一斑。由於從小幹農活,手指粗壯,小林常常會把薄膜按破。幹了不到一個禮拜,小林覺得這樣的生活實在不適合自己,回家央求父母,借錢供他復讀一年。第二次高考,小林終於如願以償上了大學。畢業後,他再次來到深圳,成為一家科技企業的技術員。今天,在這家企業的工廠裡,來自松下的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貼片機早已取代了人工。過去,哪怕是最熟練的工人,每小時也只能貼裝大約1000個元器件,而現在,一臺松下SMT高速貼片機每小時的貼裝量約為9萬個,貼裝精度能控制在15微米,效率提升近百倍。
松下錫膏印刷機 NPM-GP/L
就在小林進廠打工的前兩年,2003年,松下集團在蘇州成立了蘇州松下生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松下生產科技”), 實現了高精度貼片裝置的中國本土化製造。現任副總經理李永剛清晰記得,2004年他初入行時,在中國製造業中,大量小微企業仍依靠人工完成精密貼裝,“那時候客戶最常問:這鐵疙瘩真能比老師傅貼得又快又準?”
蘇州松下生產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李永剛
伴隨著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這種疑慮被快速打破。隨後數年,中國製造業體量不斷擴張,人工難以滿足新的行業需求,貼片機市場以年均近20%的增速快速發展,到2010年前後,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又平穩度過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製造業持續活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中國貼片機的保有量突破3萬臺大關。
在眾多製造企業經歷“機器換人”的蛻變的過程中,蘇州松下生產科技發揮地域優勢,針對中國市場特性,憑藉模組化設計和高國產化率,推出了低價高速機型。這款嚴格遵循“中國模式”開發的貼片機在確保效能品質的同時完成成本控制,大大縮短了不少製造企業裝置投資的回收週期。與此同時,蘇州松下生產科技還構建起涵蓋貼片機、焊膏印刷機、SMT產線系統整合軟體的完整產品矩陣。浙江某家電配件廠的總經理的感慨很實在:“三臺裝置替代二十個老師傅,良品率還有保證,這筆賬怎麼算都值。”
松下貼片機NPM-GH、松下貼片機NPM-W2
近年來,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加快了“彎道超車”的步伐,汽車類客戶開始倒逼貼片機廠商進行創新。某頭部車企曾向蘇州松下生產科技提出,要在2米超長基板上完成精密貼裝——這相當於要在兩張並排的乒乓球桌上完成微雕作業。面對行業空白,蘇州松下生產科技透過“百日攻堅”研發出了長基板貼片裝置。這款“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最終助力客戶產能大大提升,獲得了客戶一致好評。
在李永剛看來,中國智慧製造業之所以能夠制霸全球,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製造業多樣化的產業生態。其中,既有高舉高打的行業巨頭,也有無數腳踏實地的中小型廠商。這種大小互補的生態模式,既不斷擴大著中國智造的產業規模,也在不斷催生著中國智造的產業活力。蘇州松下生產科技的特殊價值,就是能夠透過多樣化的產品,靈活應對不同型別客戶需求,從而陪伴、助力和參與中國智造的發展。據智研諮詢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貼片機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正如李永剛所說:“從貼片機裡看中國製造,既要讀懂9萬件/小時的震撼資料,也要珍惜那15微米的人文溫度,這正是蘇州松下生產科技堅持‘高階定製’與‘普惠方案’雙軌並進的初心。”
縱觀松下在華與智慧製造硬體相關的產業,焊接機器人、貼片機以及電子元器件等業務,這就像一條中國智造硬體從基礎需求到高階需求的完整鏈路,而這條路在未來還將持續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未來:
被AI和IoT加持的智造大腦
智慧製造業的升級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它並非簡單的硬體升級,在更深層次,也是一種生產邏輯、管理方式、作業系統的迭代。
趙國棟,是松下資訊系統(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下資訊系統”)的總經理。2019年時,他接到了一項“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統一鬆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CNA)數十家法人公司的資訊系統,實現職能部門“One CNA,One System”的目標。
松下資訊系統(上海)有限公司 總經理趙國棟
由於這些公司的業務方向、情況各不相同,想讓它們的資訊系統“車同軌、書同文”,難度可想而知,而恰恰又是因為旗下職能部門的業務過於廣泛,統一資訊系統才勢在必行。
對於這道難題的解法,趙國棟的理解是:“與其把其中的System理解為‘系統’,不如將它視作‘體系’。我們要重新制定的不僅是工作流程,更是要統一和觀察松下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管理理念。”
為此,趙國棟和同事開始不斷和各個職能部門進行交流,不僅要了解對方的業務流程,也要了解他們的經營模式,最終彙總成一個完整圖景。這樣一套流程下來,趙國棟和同事們似乎變得比任何人都更加深入地瞭解松下的管理理念,從IT專家,變成了半個“管理專家”。最終,經過數年的磨合,松下資訊系統正式上線,“One CNA,One System”的目標得以實現。
在這之後,趙國棟有一種感覺,即便放眼全國,比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規模更大、涉及領域更多的公司也並不多見。既然這套系統可以在松下內部統一使用,那麼自然也可以在自用之外,面向其他企業進行外銷。“一個有趣的比喻,這就像打電子遊戲,打通了‘地獄級’難度,再打‘普通’難度自然信手拈來。”趙國棟這樣說。
相較於其他製造業軟體只針對某一或某些領域,松下資訊系統的優勢是稍作調整,就能適配眾多製造企業的需求。此前,對於有些客戶來說,想要獲得適合自己的資訊系統,需要“私人定製”,成本頗高,但松下資訊系統“即插即用”的特點,無形中極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松下透過輸出資訊系統,也在輸出其背後完整的松下管理哲學。這也成為許多智慧製造客戶選擇松下資訊系統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來,松下資訊系統始終在努力保持著自己的創新能力。比如對於AI和IoT(物聯網)的應用。在IoT方面,松下起步較早,如今已發展的十分成熟。趙國棟舉了幾個典型的例子:依託IoT技術,松下已經實現了在製造現場,透過AGV搬送機器人進行端到端的製造材料運輸。另外,在製造生產線上,IoT系統可以透過對生產資料的彙總和分析,第一時間發現有問題的部件,並在第一時間暫停產線,找到並更正問題。
而在方興未艾的AI領域,松下資訊系統也在不遺餘力地進行探索。據趙國棟介紹,他們研發的視覺AI可以透過視覺分析對產品進行質檢,其效率和準確度顯著高於人工。另外,他們還透過AI研發了一套人才畫像系統,透過對面試過程的記錄,配合AI分析,對人才進行精準分類。目前,松下資訊系統還正在設立一個全新的崗位——AI工程師。趙國棟說:“在AI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中文在許多時候具有一種‘曖昧性’,容易讓AI產生歧義,而AI工程師的作用,就是最大程度上降低語言的曖昧,讓AI進行更精準的學習。”
松下資訊系統的持續創新,也獲得了多維度的認可。去年,松下資訊系統上海研發中心獲得了上海市第38批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證書,成為松下在海外唯一受到政府認可的研發中心。對於趙國棟來說,這是一種至高的榮譽。
松下資訊系統上海研發中心榮獲證書
從當年“手搓”電路板,到現在AI、IoT的廣泛應用,中國智造的巨大變遷和卓越成績舉世矚目。無論是製造硬體還是軟體,在中國智造的許多產業、許多環節中,松下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後記:
老朋友,新生活,明天更美好
在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背後,既有中國本土企業的努力,也離不開包括松下在內的眾多外資企業的賦能。長久以來,松下就像中國智造的一位老朋友,不問業態,以各種靈活的方式,為中國市場貢獻著自己的能量。
松下與中國,合作共贏
當然,松下與中國的緊密聯絡遠不限於智慧製造。在過去數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以“日新又新:老朋友,新生活”為主題,以松下為視角,透過外企入華、家電、住建、經營改革、ESG和智慧製造多個維度,重新審視了中國的日新月異。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入華的外資企業,作為中國現代化生活的啟蒙者,作為中國式美好生活的推動者,作為中國智造的參與者,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松下始終在和我們一同,尋找著“新生活”的可能。
在擬定專題主題時,我們其實留下了一個伏筆。這對“老朋友”究竟能夠收穫怎樣的“新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很難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進行概括,但今天,我們似乎可以給出一個籠統但十分肯定的答案:老朋友的新生活,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從引領到追趕,外企已將中國當成頂級“試煉場”》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中國式住宅到了該“沉澱沉澱”的時候》

《從領先到競爭,“洋家電”到底還香不香?》

《松下電器被誤傳“解散”,
一場烏龍事件背後的“外企之變”》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設計排版丨cc
圖片來源丨松下
影片策劃丨解亞瑾
導演丨郭亞斌
攝影丨王達峰
剪輯丨呂一帆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