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康師傅:跨過胡煥庸線的綠色樣本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在中國地圖上,從東北璦琿到西南騰衝,畫出了一條聞名後世的胡煥庸線。
這條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幾乎重疊,它既是中國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也是種植業(農耕文明)與畜牧業(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這條線東南,有著96%的常住人口。近一個世紀過去,這一人口比例幾乎沒有變化。
最近五六年,食品巨頭康師傅卻開始逆勢西進,連續在胡煥庸線西北,包括張家口康保縣、新疆喀什疏勒縣、陝北神木市建立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在當地大面積種植蓮花白,為康師傅泡麵裡的蔬菜包提供換代產品。最近一個財年營收超800億元的康師傅,究竟在算一筆怎樣的賬?
變廢為寶
從河北北部的康保縣到新疆西南部的疏勒縣,直線距離約4200公里,飛行時間約6小時。地理距離如此遙遠的兩個縣,以及地處陝北的神木,有著發展種植業相同的缺陷:缺水。
以康保為例,它竟是河北唯一沒有地表河流的縣,年降水量僅3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700毫米。水分蒸發到空中,鹽鹼沉積在地裡,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軍事角力的年代,受制於軍事、氣候與地理因素,康保千年積困。
康保農民對自己名下的承包地能產多少糧食,心裡很有數:東部溼潤地區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而康保只能種一季。疏勒與神木亦然。康保相關負責人坦承:農民理性的選擇,是外出務工。改革開放為康保農民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務工增收崗位。
但在康師傅眼裡,康保、疏勒和神木卻是另一番景象。歷史上種植業不興,只是硬幣的一面。而在硬幣的另一面,疏勒縣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有著未受過汙染的、更優質的土地資源,還有未受過汙染的地下水,以及自然恩賜的天山雪水。
改革開放以來,神木的煤炭資源大放異彩,14年前,當地的免費醫療更是震動全國。和疏勒與康保不同,神木只是種植業不興,煤炭工業則在蓬勃發展。
這一產業勃興的背後,是當地的部分土壤被稱作“煤泥”。人們很難想象,煤泥與鹽鹼地並存的神木,也有發展種植業的比較優勢。
與農科系統合作之後,康師傅發現,煤泥富含有機質和可被農作物吸收的養分。如今讓人既愛又恨的煤炭,本就是森林等植物經億萬年沉積而成。若能以科技手段啟用煤泥中的有機質和養分,神木農業豈不是大有可為?
蓮花白農田中忙碌的農民
近12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深入人心,給了康師傅西進的機遇。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偏好也在發生變化,更環保更安全的食品越來越被看重。定位之父傑克·特勞特在人生最後一部著作《重新定位》中寫道:因應消費者的期望值變化,產品需要重新定位,重新設定一種要求,即“品質革命”。
30多年來,跟隨改革開放一路成長的康師傅不止一次做出定位上的重大調整。上世紀末,在增長乏力之後,康師傅在做了市場調查後發現,癥結在於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單一口味的泡麵。自那時起,康師傅派出多路研發人員前往中國各地,尋找可以轉化為泡麵的中華美食,康師傅更率先產出一套“通路精耕”理論,對康師傅發展路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產業潤疆
疏勒,縣名得自古國名,張騫、班超等名人均在這裡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足跡。人們常說,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但近些年來,遠離內地的區位劣勢,讓這裡的經濟社會發展遠不如內地快,坐擁30萬畝蔬菜農田,有“南疆菜籃子”之稱的疏勒,其區位劣勢和附加值不高的短板一直困擾著當地。
本來,按照450克蔬菜/人/天的國家標準,當地可自行消化其蔬菜產量,但南方部分省份蔬菜商挾早熟優勢,比疏勒蔬菜更早進入當地市場。在全國統一大市場面前,無論是農戶還是當地負責人,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錢被賺走。
對疏勒縣而言,如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進而逐漸加強自我造血能力,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近15年來,疏勒縣的目標與訴求:做大做深蔬菜產業鏈,萬事俱備,只欠鏈主。
也就是說,疏勒不滿足於只提供蔬菜的初級品,而是急切地希望搭上內地發展的便車。能夠為當地農戶提供技術、蔬菜加工、穩定銷售渠道的企業,是當地負責人們心目中的鏈主。
但鏈主真假難辨。當地甚至遇到了一些企業來套路:只要農戶購買企業提供的種子,企業就承諾在秋收時節照單全收。一季過後,農戶等不來收購的企業時才明白,假鏈主只是為了賣種子。蔬菜不比耐用消費品,擱在地裡,沒幾天就會腐爛,除了虧本賣出,別無他選。此時,上門收購的蔬菜商又會“抬水壓價”,以含水量高為名壓低蔬菜單價,再宰上一刀。
難堪的局面一直持續到2022年,康師傅開始對南疆七個縣市展開考察。疏勒的負責人馬上意識到:真鏈主來了。
拿下這個真鏈主並非易事。分管農業的疏勒相關負責人兩赴康師傅考察、談判。為了留住真鏈主,疏勒縣決定“砸鍋賣鐵”(疏勒相關負責人語):拿出2億元人民幣,也就是當地可支配財政收入的兩成,在半年內於阿拉力鄉的荒地上建起一座“疏勒縣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康師傅上游蔬菜基地入駐其中,佔地578畝,約合54個標準的足球場,並從鄰縣為園區接通天然氣管道,疏勒縣的決心可見一斑。
在與筆者對話時,疏勒當地負責人表示:只要康師傅這個牌子立在這兒,疏勒的蔬菜價值鏈就會不斷往上躍升。
實際上,明顯的躍升並未在當季開始。疏勒蔬菜以辣椒為主,蓮花白(優質捲心菜)幾乎沒種過,當地農戶缺乏經驗,一季下來,不僅畝產低,蓮花白質量也達不到加工的標準。這讓疏勒相關負責人很緊張:如果康師傅拒收,農戶信任再難建立。
在虧本680萬元的情況下,康師傅選擇照單全收!
康師傅泡麵事業脫水蔬菜供應商負責人李佳玲回憶:疏勒政府補貼了其中的部分損失,她自己也在盤算,日久見人心,頭年的損失,日後總會慢慢彌補回來。
當地農戶已經把賬算得明明白白。伊敏江,疏勒縣阿拉力鄉10村4組的村民,2023年種植了3.7畝蓮花白。今年,伊敏江將蓮花白的種植面積擴充到了140畝。他透露,種植蓮花白每畝地一年的利潤在2200元左右。粗算下來,一年的利潤超過30萬元。
種植蓮花白的高收益,讓內地的種田能手紛至沓來。2023年,經農資朋友傳遞訊息,山東菏澤農民王廣柱來到阿拉力鄉,一口氣承包了310畝地種植蓮花白,除了收入比山東高,王廣柱更看重康師傅的“照單全收”。
而來自四川的一位老農民,則帶來了“天府之國”精細的種植技術,當地人尊稱他為彭總,他種出來的蓮花白,個頭總是比疏勒農戶種出來的大上一兩倍。阿拉力鄉4村的其他村民畝產2-3噸時,他能實現畝產6-8噸。
在與筆者交談之前,彭總還在習慣性地為當地農戶“授課”。當地村民不理解彭總在種植初期就開始除草,但彭總說:如果不在初期把雜草清理乾淨,當草長起來後,就難以遏制,“雜草與蓮花白爭奪營養,蓮花白就長不大,後期除草,費用更高”。
價值鏈的躍升,意味著疏勒農民不只是擁有種植收益。康師傅上游蔬菜基地紮根疏勒之後,每個加工季,康師傅吸納疏勒縣400餘人就業,與全自動生產線配合,完成對蓮花白的粗加工。按照100元/天/人的工資標準計算,務工者每個月將多出3000元左右的收入。當地負責人觀察到:這一收入,每季都持續6-8個月,“也就是2.4萬元,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現在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4萬多元”。
除了康師傅,彭總和王廣柱也需要人手。彭總承包的500畝地,每天就需要僱傭15個當地農民一起勞作。
價值鏈的躍升不止於此。
數十年前,一位工程師意外發現:在乾旱地區所有樹都幾乎“渴死了”的情況下,不遠處的一棵樹卻活得好好的。仔細一查,是水管滲漏,滴灌技術就此誕生。既然地表蒸發量大,那就把水管埋到地下,然後在水管上扎孔,既省水,又能滿足農作物的需要。2007年,滴灌技術開始在喀什地區出現,2018年後被大面積推廣。筆者在疏勒縣阿拉力鄉多處農田看到,滴灌技術已經普及。這是康師傅敢於西進的底氣之一。
滴灌透過管道將水直送到蓮花白根部進行區域性灌溉,節水、省工、省肥,但美中不足的是:滴頭易結垢、堵塞,定期檢查和維護就變得十分重要。而熟練地使用滴灌系統“給水”,也是個技術活兒,需要專門培訓以掌握正確的方法。阿爾米江是附近村子的普通農民,在彭總的田裡,他掌握了更高效的澆水技術,“要能看懂閥門出口”。阿爾米江每次澆完地,彭總驗收之後,當場就結算,標準為25元/畝。
2022—2024年間,疏勒多出了一個新的工種:澆水工,有5000人之多。細分產業鏈的格局開始形成。
2022年,疏勒縣種植第一季蓮花白1800畝;次年春季,蓮花白種植面積增至3000畝,秋季復播蓮花白達到5000畝。到今年,預計將達到1.5萬畝。
最近一年,從疏勒到喀什古城消費的人開始多起來。
機械化收割蓮花白
現在與未來:讓農業迴圈起來
2012年5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次講座中講道:傳統農業一切來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對大自然的干擾是更小的。工業文明的湧現,在給人類帶來很大便利性的同時,某些時候也人為打斷了傳統農業的迴圈。我們提倡迴圈經濟,從某種程度上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
後來在與筆者對話時,仇保興表示:能夠微迴圈的,就無須大迴圈。康師傅就碰到了這一難題。但康師傅敢於面對挑戰,進行嘗試。
按照相關環保法規,蔬菜基地用於清洗蓮花白的清水使用後便被定義為工業汙水,需送往當地的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但實際上,這種“中水”無須長半徑、費時費力透過“中央大腦”處理,直接灌溉回農田即可,“人類有中樞神經系統,也有周圍神經系統,如果膝跳反射也交由大腦控制,人類大腦不堪其負,也不經濟”。
康師傅泡麵事業脫水蔬菜供應商負責人魏紹元一行2023年到康保商談進一步招商引資事宜時,來自康師傅團隊的農業專家林書玄卻拋開招商引資話題,與康保相關負責人一口氣聊了7個小時。康保相關負責人不僅對前述中水處理方式照單全收,還對迴圈農業中更核心的問題,連續發問。
林書玄就此畫出了一張圖:
1865年,法國里爾一家啤酒廠找到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訴求是: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以聞名後世的“巴氏滅菌法”應對,高溫殺死有害菌,保留無害或有益的細菌和細菌芽孢。
無論化肥還是農藥,都會回到土壤之中。只要汙染被嚴格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微生物可以“吃掉”汙染物,也就是將汙染物分解。但是,如果只取一時之利,化肥、農藥、獸藥過度,其增速遠遠超出微生物“吃掉”汙染物的能力,則微生物也無能為力。繼而,土壤板結、肥力遞減等問題開始困擾業界。其中,獸藥中的抗生素,七八成還是透過動物糞便迴歸土地,構建出一個負向迴圈。
此時,正向迴圈的道理已呼之欲出:以巴氏滅菌法為基礎,透過研發,加大微生物對汙染物的分解力度;透過微生物分解,加速堆肥(有機肥,例如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菜葉菜渣等)。
這戳中了相關負責人的痛處。康保一縣,若以傳統方式對100萬噸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菜葉菜渣進行處理,僅可轉化20-30萬噸有機肥,且時間漫長;而林書玄推薦的酵母菌(微生物)發酵技術,速度可以提升1440倍,並可轉化出98萬噸有機肥。
康保把等量的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菜葉菜渣交給鏈主堆肥,同時撥出千餘畝地,交由康師傅“直營”,以迴圈農業的理念+科技創新來耕種。雙方約定一季為期,看誰的畝產更高。
“競賽”之外,有一點是共同的:康保全面採用康師傅的可降解地膜技術。
這是康保的另一個痛點。傳統塑膠地膜單價55元/畝,但無法降解。一季過後,塑膠地膜殘渣漫山遍野,相關部門出動大量人力清理,卻怎麼也清理不過來。
可降解地膜單價更貴一些。康保當地補貼農戶可降解地膜與傳統地膜之間的差價。
技術的加持是康保縣肯下決心的原因。蔬菜季的5個月,可降解地膜透氣、保水,完好無損。一季過後,3個月內,地膜降解於無形。
那一場長達7小時的對話,還讓康保相關負責人多出了一個新的觀察視角:減碳。
微迴圈小半徑原本就減碳,有機肥有機質的增加,將會固碳。相關負責人很清楚:全球土地有機質增加0.5%時,1萬畝土地可固碳15—30萬噸,碳排或將不是問題。而康保的試驗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理論上可超1%。
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提出“千分之四”倡議,即:將全球農業土壤的有機碳儲量平均每年提高千分之四。
減碳是持續性的目標。在當下的嘗試,是為了將來的更好。康保縣的試驗田也連線著未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萬物皆有“ yuán”。魏紹元和李佳玲西進,也是被康師傅“逼”出來的。除了對蔬菜品質與生態環境的要求,康師傅還對魏紹元和李佳玲下了更苛刻的“命令”:蔬菜零異物。
2024年夏,在與筆者交談時,李佳玲仍在“叫苦”:零異物理論上不可能。但公司有了這樣的要求唯有執行。
李佳玲確實遭受過異物之苦。一次,300輛卡車的蔬菜,有290輛退貨。一輛卡車裡,一紙箱蔬菜裡有一隻瓢蟲,甚至一根頭髮、一根睫毛,整車就要退貨。
康師傅設在我國北部的各個蔬菜基地,將蓮花白等粗加工後,均運往菏澤的深加工基地。菏澤基地一直到去年8月底,每天仍有六七百員工開著日光燈挑菜。但李佳玲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員工的視力疲勞,工作難免會出錯;如果當天和老公或小孩吵了架,情緒不好也會影響挑菜”。
這在經濟上也不划算。“人工挑菜,賣一噸賠一噸”。
魏紹元聯合專業機構,自主研發出一套應用於脫水蔬菜異物鑑別的AI識別系統。自2023年9月起,每條生產線,蔬菜從前端到末端,需經50萬張以上的圖片鑑別。AI會自我學習,不斷升級。後臺的資料公司,則根據每週的資料做分析,提早做出研判,以求零異物。
這只是康師傅嚴苛食品安全程式的“冰山一角”。2015年,康師傅在上海斥資5億元成立創新研發中心和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在食品安全體系,康師傅擁有三道防線:第一道主要設在供應商和工廠端,主要功能是源頭檢查;第二道設在品保本部;第三道則在食品安全研究管理中心,針對食品安全政策以及所有食品安全資源進行整合。
在康師傅看來:面品即人品,品質即人心。為確保源頭品質,第一道防線的檢查用工甚巨。每一年,康師傅對原物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檢測超350萬次,檢驗內容覆蓋了農殘、重金屬以及食品新增劑等1500餘項。第三道防線,則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既加強了對供應商科學種植的指導,也完成了食品安全控管的全程數字化。
康師傅控股CEO陳應讓表示:康師傅上游連線著4000多萬農民和眾多供應商,食品安全事關食品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食品安全問題要“零容忍”。康師傅系統透過身體力行,影響上下游組織,達成產業鏈的綠色共振,一同探索更為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
2024年,是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概念提出20週年。康師傅於6月5日世界環境日和芒種時分推出“萬物皆有 yuán”專案。“ yuán”,是溯源,是食物本色,是因美食而連結起的千千萬萬的緣分,也是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迴圈和圓滿,歸根結底,是康師傅捍衛“家園常青、健康是福”的企業發展理念。
康師傅控股執行長室副總裁王世琦表示:“萬物皆有yuán”專案的推出,是康師傅在ESG領域所進行的全新實踐升級。專案試圖深度賦能從上游的生態保護到工廠的智慧化生產等整個供應鏈,推動綠色增長,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開闢新路徑,也為產業鏈綠色發展轉型、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提供一份“康師傅綠色樣本”。
去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目前已有定論:有別於傳統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新質生產力由技術的新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催生而來,創新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力大幅提升為標誌,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及其組合的最佳化躍升為內涵。其中,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它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楊中旭 李晨 | 文
楊中旭 | 編輯
AD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