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巖茶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是中國製茶技藝之巔峰。
要論武夷巖茶中的當家花旦,大紅袍必是當仁不讓。

大紅袍素有“茶王”之稱,特徵鮮明的巖骨花香、悠長的喉韻,引得無數茶人們爭相品飲。
乾隆皇帝在《冬夜煎茶》中讚譽大紅袍:“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所謂“骨鯁”,就像是一款茶擁有了風骨韻味,不僅停留在香氣、滋味。

母樹大紅袍,是指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景區的大紅袍母樹有三棵六株,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根據聯合國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母樹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2006年,武夷山政府決定停止採摘大紅袍母樹茶葉,實行科學化保護,確保其良好生長。

因此,如今市面上提到的大紅袍,通常是廣義概念的大紅袍,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一是透過扦插繁殖的母樹大紅袍的後代,例如“奇丹”。
二是透過科學拼配後,良好再現大紅袍韻味的優質武夷巖茶,同時具備“活、甘、清、香”特性,即為拼配大紅袍。

拼配,是武夷巖茶精製工序中重要的環節,也是一門“高深的絕活”,甚至是行業內的最高商業機密。
具備不同風味的品種,經過拼配師之手,巧妙地按照不同比重重新組合在一起。

聞名中外的“茶中狀元”大紅袍,早已是中國茶麵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時,大紅袍是外交貴禮;2005年,20克的母樹大紅袍經過激烈角逐,拍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造了當年茶葉單價的最高紀錄。

今天,一條生活館聯合“淘茶集”品牌,邀請到武夷巖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葉蓬輝老師,帶來的「巖韻配方大紅袍」,正是一款有香有水的高品質巖茶,我們稱它是“有風骨”。
它經過5款名優品種拼配而成,茶香高揚馥郁,湯甜水柔,似有咀嚼感,表現很是值得期待。

葉蓬輝,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是武夷茶人的“新生代”。

葉老師自幼生活在“武夷產茶第一村”曹墩村,這裡不僅盛產武夷巖茶,也“盛產”製茶大師傅。他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輩採茶製茶,早已將茶葉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
早年間,他拜訪製茶名家周啟富老師,給了他傳統的製茶技藝和深厚的底氣。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傳承。

製出一泡好茶,是每個製茶人的夢想。
“好茶,應是茶園管理完善、採摘適度、工藝遵循傳統的茶。這些會在茶的風味特徵上得到逐一呈現。”葉蓬輝說。
論及製茶技術的創新,葉蓬輝思慮了良久,靦腆地笑稱:“老一輩的東西都學不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手藝傳承好。”

數載寒暑,青葉起舞,焙間如煮。流過的汗,吃過的苦,都化作杯盞間一泓金黃的水色,味醇香永。
以其精湛技藝和對巖茶獨特的理解,所制的茶品在各大斗茶賽中屢屢奪魁。

本次推薦的眾籌茶品,由葉蓬輝老師親自把控品質,經過數十餘輪的選料、調整、審評,上百次的配比除錯,最終才得以確定配方,復刻出記憶中最接近傳統大紅袍的韻味。

▲
九龍窠巖壁上的石刻
康熙書法“巖韻”、宋代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奇丹,以2號母樹扦插培育的後代為原料,因此保有了母樹大紅袍優良的品質特點。
滋味鮮爽濃郁,口感厚重,巖韻十足,回味悠長,整體上較為均衡。

黃觀音,是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鐵觀音”為母本,“黃旦”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茶樹品種。既具“觀音”之韻,又兼有黃旦“透天香”的品質特徵。
它的嫩葉中含有非常豐富的茶氨酸,茶湯甜爽,香氣高揚馥郁,在巖茶拼配中,常常是提香的“點睛之筆”。

黃玫瑰,是武夷巖茶“新貴”,同樣由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培育,以“黃觀音”和“黃旦”進行雜交後,單株選育而成的國家級新良種。
它擁有獨特而清幽甘洌的玫瑰冷香,融合了花果味與清爽之感,水香充盈,口感細膩飽滿,與奇丹、黃觀音這樣湯感醇厚的品種進行拼配,可以互相補足。

茶盒內建獨立泡袋裝,能夠很好地控制投茶量,便攜宜分享。

幹茶條索緊結微曲,色澤烏褐油潤,有炭焙之後的餘香。

沸水高衝,湯色橙黃明亮,花香、果木香隱隱襲來,帶著細微的粽葉香,幽長清逸。
入口醇和順滑,湯甜香幽,水路非常細膩。

細細啜飲,即能感受到它的濃稠湯感,似可咀嚼一般香落於水,回味無窮。
茶湯整體平穩柔和,隱含的韻味,醇厚持久,溫和悠長。

回甘顯著,越往後,清甜的木質香愈發清晰。
只覺其味厚重飽滿,餘韻悠長。


核心正巖山場 骨韻花香
武夷巖茶因“巖”而得名,一款好的巖茶最為講究出身——山場。
武夷山的核心產區被稱為“三坑兩澗”,包括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其中慧苑坑,是正巖產區的核心代表。

慧苑坑,位於玉柱峰北麓,深入武夷山核心腹地,因慧苑禪寺得名。
這裡四周奇峰聳立,峭壁高懸,連綿的山谷溝壑,形成天然屏障,將慧苑坑圍成別具一格的小眾盆地氣候。
夏季無驕陽暴曬,冬季無寒風吹徹,氣候溫和溼潤,溪流潺潺,水土豐茂,各式名叢生長其中。


歷經數千年風化、侵蝕的土壤,土質疏鬆透氣,砂礫質含量豐富,養分充足,是巖茶茶樹生長必需的上等土壤。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關於這種優質土壤的描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再加上上游的流水澗、倒水坑溪水都流經此地,不僅讓大量的礦物質沉澱到慧苑坑底部,也使得空氣中含水量更高。
生長於此的茶樹,夏有樹蔭遮蔽,多漫射光;冬有巖壁阻擋寒風,溫差較小,霜凍天氣也較少。

如此清幽之境生長的茶樹,脾性也更為內斂,茶湯香高味醇厚,“巖韻”俱足,還透著清冷的山場氣息、遺世而獨立的氣韻。

傳統工夫巖茶 製茶技藝之巔
魯迅寫《喝茶》,“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製作武夷大紅袍著實“頗費工夫”,需經歷採摘、萎凋、攤晾、做青、殺青、揉捻、烘乾、撿剔、焙火等十數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可或缺。

採摘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裡寫過一段關於春茶的採摘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穀雨後立夏前,正是大紅袍一年中最佳採摘時間。大紅袍“採春不爭春”,只要是在春天第一波長出,第一次採摘的,都算是頭春茶。
在所有的茶類中,武夷大紅袍的春茶採摘時間最晚,通常要到4月中下旬才開始採摘。
為了能採摘到嫩度適中的武夷山大紅袍茶青,茶農會選擇在晴天的上午9-11點採茶,只有這樣的茶青製成的大紅袍香氣才會馥郁,茶色純正。

萎凋
採摘回來的鮮葉需要經歷萎凋工序,萎凋時間長短要看茶青葉老嫩、陽光強弱。
整個過程以均勻薄攤為原則,陽光好的情況下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


搖青
在武夷山當地,巖茶有著“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說法。
武夷巖茶特有的做青工藝,是透過搖青與晾青的交替進行,厚攤靜放,動靜結合,使青葉“退青”又“返青”。
茶青在師傅手下抱團翻滾,葉片互相摩擦直至邊緣破損,茶汁滲出,茶香瀰漫,便有了“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

焙火
對於武夷巖茶,都說“好茶都在一把火”,焙火是武夷巖茶最神秘莫測之處。
同一個山場的同一個品種茶,發酵程度也均等,但焙火之後,卻能有完全不同的風格。
師傅們會透過調整每個時段溫度,達到以火調滋味,以火調香氣的效果。

通常“焙火”的溫度會控制在100~145 ℃,冬季氣溫低時,烘焙溫度會適當調高,時間延長,夏季氣溫高時,溫度則會適當降低,時間縮短,前後溫度可相差10 ℃左右。
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傳統工序標準去做,尤其是焙火要焙透、焙足,這樣才能確保茶歷經風霜,巖韻不減。
十斤茶青,做一斤精茶,加上正巖山場寸土寸金,每年正巖茶產量都非常有限。

這款大紅袍從春天開始製作,以“入火不傷品種味”的焙火工夫,經過不眠不休的二十餘小時初制,而後歷經足足大半年時間——三道炭焙,燉出大紅袍“甘甜醇和”的湯感。
如此打造出的手作大紅袍,不僅品質好,在良好的儲藏環境下,越陳越香,滋味更為醇厚甜柔。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