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三點半,我見證了歷史

今天不寫 AI,請允許我寫一篇個人表達的文章。
主題是趙心童奪冠。
這個五一假期,斯諾克世錦賽的比賽基本上場場不拉,我從頭追到了尾。
昨晚凌晨兩點的比賽,糾結了半天,還是定了個鬧鐘,最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趙心童打最後一杆的時候,我坐直了身子,舉起了手機準備記錄。
雖然最後一顆黑球沒進,但是已經無足輕重,他已經贏得了比賽。
登頂克魯斯堡,他不僅是中國第一人,而且是亞洲第一人,這是斯諾克的最高榮譽,也是中國球迷多年以來求之不得的一項榮譽。
這麼說吧,放在足球圈裡,就相當於國足拿了世界盃。
我是個二十多年的老臺球迷了。
從上初中的時候開始在街邊的露天台子上玩,到現在每週總要去打上兩三場,中間雖然斷斷續續,但是這個運動始終還是沒丟下。

每每拿起球杆,俯下身,瞄準,擊球,那份熟悉的感覺依然在指尖流淌。只是現在的對手,已經從當年的同學朋友,變成了各行各業偶然相識的球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好在這項運動對年齡比較寬容,就像昨晚的馬叔,超過 50 歲,也進了決賽。
其實九幾年剛開始打檯球的時候,那時候斯諾克反而是主流,至少比現在要更流行,不像現在中八成了檯球主流。
這幾天國內檯球房雖然一茬一茬開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中八,你很難找到配有斯諾克的球房。
原因很簡單,斯諾克太難了。
從球房老闆的角度考慮,一張斯諾克案子要佔兩個中八案子的位置,價格自然也貴些。可大多數人寧願多打兩局中八,也不願意花那個錢去碰斯諾克,以至於很多球房一開始配的斯諾克案子後來也都換成了中八。
從檯球愛好者角度說,中八之所以玩的人多,是因為上手門檻低。
舉個例子,但凡找個二三檔以上的中八愛好者,一局決勝負的話,即便是奧沙利文也不敢說包贏。但是要是在斯諾克案子上,只打一局的話,那是根本沒有一點機會能贏,然後你就可以踏實在沙發上喝水。
所以,中八對普通愛好者的體驗要更好,自然玩的人就多,玩的人多,比賽就辦得多,獎金也越來越高,一年下來各種中八賽事的獎金,遠比斯諾克的獎金要高太多。

而現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也讓這種慢條斯理的斯諾克顯得格格不入。單局動輒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比賽,對普通觀眾來說是一種煎熬,對電視臺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於是,斯諾克漸漸被邊緣化,成了小眾中的小眾。
但老球迷說,檯球的盡頭終會是斯諾克。
因為斯諾克的觀賞性遠高於中八臺球,這也是它獨有的魅力所在。它的美,在於慢,在於靜,在於那些每次極富想象力的母球線路,在於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杆法運用。
中八的臺子限制了這些技術的發揮,所以觀賞性自然就打了折扣。打個比方,中八就像是一張中考畢業試卷,你讓初中學霸和高中學霸去做,都能一杆清檯,100 分試卷。
可對於高中學霸來說,他答了 100 分,是因為卷子只有 100 分,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只能考 100 分。
所以儘管斯諾克這些年日漸沒落,但在老球迷心中依然還是無法取代的存在。
說起斯諾克,繞不開丁俊暉。
他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斯諾克明星。2005年他擊敗亨德利的時候,我才剛學會什麼叫「走位」。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個瘦小的年輕人,會在未來十幾年裡成為中國斯諾克唯一的燈塔。
他一個人去了英國,在異國他鄉訓練、比賽、生活。他贏得了很多冠軍,也輸掉了很多比賽。
直到現在,他還在打球。38歲,不算年輕了。這次世錦賽他慘敗出局,成績不如預期。有人開始說他老了,狀態不行了。

可我想說的是,他為中國斯諾克鋪的路,比我們想象的要長得多。
如果沒有他,趙心童不會這麼順利地站在世界舞臺中央。
正是他帶起了一波斯諾克熱潮,讓更多孩子走進球房,拿起球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站上克魯斯堡劇院的舞臺。他是中國斯諾克的拓荒者,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可惜的是,儘管他在職業生涯中拿下了多個排名賽冠軍,卻始終未能染指世錦賽桂冠。那一年,2016年,他在決賽中惜敗於塞爾比,成為無數球迷心中的意難平。

我在趙心童抖音評論區看到一個網友這麼說:「其他人奪冠我會揮拳慶祝,丁俊暉奪冠我會大哭一場」。
但同樣也有網友說:「沒有丁俊暉,就沒有今天趙心童們的崛起。」
他種下的種子,終於在十幾年後開出了花。
當昨晚趙心童舉起世錦賽獎盃的那一刻,我知道,屬於中國斯諾克的新時代正式開啟。
如果說丁俊暉是中國斯諾克的拓荒者,那麼趙心童就是它的繼承者與開拓者。他年輕、自信、技術全面,更重要的是,他擁有極強的心理素質。比賽中,即使落後,他也從不慌張;即便失誤,也只是笑笑,然後繼續專注下一杆。

這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在臺球這項極度依賴穩定性的運動中,是極其難得的天賦。尤其是決賽中面對馬叔的瘋狂反撲,他頂住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丟掉4個賽點後,終於拿下比賽。
經常打球的朋友一定有體會,當你狀態好的時候,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母球聽你的話,目標球乖乖入袋;但一旦心態亂了,再簡單的球也會不進,這就是所謂的「打麻了」——其實就是情緒失控的表現。
這時候,你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理波動,也能意識到檯球這項運動對情緒管理能力的極高要求。
這種比賽氣質,是練不出來的,這是真正的考驗。不是技術,不是經驗,而是心理。
只有在這種時候,一個人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冠軍」這兩個字。
有人說,趙心童這次奪冠,是中國斯諾克走向成熟的標誌。我不確定這句話是否準確,但我確信,這一夜之後,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去了解斯諾克,願意去嘗試這項看似枯燥卻充滿魅力的運動。
趙心童的奪冠,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中國斯諾克整體實力提升的體現。這次世錦賽,中國選手多達十人打進32強,六人晉級16強,兩人進入八強,這是前所未有的成績。
而對於我們這些老球迷來說,趙心童的勝利,是對青春的一種回應,是無數次意難平的終釋懷。
我不是專業體育評論員,也不是檯球高手,我只是一個喜歡打檯球的普通中年男人。
我只是想借這篇文章,紀念這個夜晚。
原來,只要心中還有熱愛,無論年齡多大,依然可以為一場比賽熱血沸騰。
謝謝你,趙公子。你讓我們相信,堅持熱愛,終會等到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公子,世無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