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梳樓
先說結論:這不是常規敲打,這是指名道姓。
今年5月,率先挑事的京東被監管叫進小黑屋,一頓數落。
7月18日,監管又約談了餓了麼,京東剛搞200億補貼,你阿里系又拿600億出來攪渾水,顯得你財大氣粗?
雖然兩次都是三家外賣平臺一起約談,但排序大有深意。上一次是京東、美團、餓了麼,這一次則是餓了麼、美團、京東,美團都是“陪訓”角色。

前些天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的一段講話廣為傳播,他說:“我們也想停,可敵人不肯收兵”。監管也明白是怎麼回事。槍一掏,直接頂上鬧得最兇的那個。
燕梳樓一直說,中國的網際網路監管有三板斧:提醒、約談、立案。提醒靠央媒,立案看後果,真正殺威棒是約談。而約談的座次,從來不是按市場份額,而是按“作死程度”。
京東5月“0佣金+百億補貼”,成功吸引了監管火力。餓了麼7月狂砸600億,再次引發監管震怒。美團雖然被動參與,但沒有辦法,誰讓你規模最大騎手最多,訓小弟你也得陪站。
上次被約談後,京東老實多了,口水戰打得少了,也沒有參與這次與阿里的價格戰。但這次淘寶閃購、餓了麼加碼補貼資金,並以“超級星期六”發起週末衝單,再次將外賣價格戰推向白熱化。
電商巨頭總計800億資金投向外賣市場,更大力度的價格戰使得全行業單量上漲到2.5億單,說實話絕大部分都是泡沫和內卷。所以短時間內,市場監管總局再次出手,問題直指價格戰內卷。
在5月那次通報裡,監管的原話是“公平有序競爭”。7月再開會,口徑變成“理性參與競爭”。表面看好像沒啥區別,實則金剛怒目,指向性更明顯:別跟我玩套路,你們所謂的百億補貼,就是破壞市場秩序!

為什麼措辭升級?因為出現了變數。上一輪主要是京東唱獨角戲,這一輪則是阿里系整合全集團資源衝進來。整個外賣行業的利潤一年只有300億元,阿里一齣手就是500億元補貼,一下打破了外賣行業四方脆弱的平衡。補貼規模越來越大,外賣大戰也從區域性戰爭變成全面戰爭,整個市場都進入嚴重的內卷模式。
這場資本狂歡背後,產業鏈各端正付出慘痛代價。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發文控訴,百億補貼最受傷的是商家,每補貼10元商家要出7元。王莆中表示,宿遷的快餐店幾乎沒有人堂食了,全是外賣,“堂食一份面18元,外賣6元——巨大的價格扭曲,這是不可持續的。”

而騎手錶面風光的“日入千元”神話,背後是低價單越來越多,配送時間越來越短,仍舊大面積延遲。外賣行業精細又利薄,碰上大戰就得補三頭,根本補不起。京東進入外賣行業後才明白,電商大水漫灌的搞法行不通,所以匆匆取消了超時免單政策。
為此,全國超10省市餐飲協會聯名發出倡議書,洛陽、青島、大連等地協會陸續釋出倡議書,呼籲淘寶閃購(餓了麼)、京東、美團三家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競爭,立即停止非理性補貼,取消低於成本價的補貼活動,禁止強制攤派補貼,轉向高質量發展,明確補貼上限與賬期保障等。
對此央媒早就預警,《人民日報》連續發文,直指“外賣內卷傷及民生”,本質是對即時零售市場、電商業務與流量入口的爭奪,補貼大戰其實就是變相的價格戰,毫無創新。

這一點,人民日報批得對。看看人家蘋果,五年內在中國供應鏈投入超過200億美金,幫助供應商升級工藝、提高良品率,蘋果也由此獲得更穩定、更高質量的產能。反觀我們呢,為了搶外賣就能燒下800億。
這個規模是蘋果整年供應鏈投入的近3倍。作為生活服務平臺,不去研究產業鏈,卷創新、卷技術,反而盯著奶茶“卷”價格,實在是讓人恨鐵不成鋼。所以人民日報一針見血:向下“卷”價格,沒有贏家;向上“卷”創新,才有未來。
話說到這份上,再裝聽不懂甚至聽不見,那就不是遲鈍,是找死。
外賣不是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死了能當廢鐵,外賣要是死了,幾百萬騎手、幾百萬商戶、幾億使用者的吃飯問題誰兜底?消費者固然得了一時實惠,但行業生態被非理性競爭破壞了,需要更長時間來修復。監管看得明白:價格戰打得越兇,系統性風險越高,最終買單的是全社會。
所以,趁火苗還沒燒成山火,先澆一盆冷水。
最有意思的是時間點。7月18號約談,恰逢外賣大戰熱度最高的週六前夕。電商平臺還在慣性發券,彷彿沒聽見槍響。記者實測發現,約談後第一個週六,淘寶閃購1分錢奶茶、“滿25減25”紅包仍在瘋傳,話題#淘寶閃購超6爆款外賣只要1塊9#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

總有人抱怨,消費者吃個便宜外賣得罪誰了?消費者追求物美價廉天經地義,吃便宜外賣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便宜”,而在於這種“便宜”是否符合規律,是否穿透信任,是否能夠長久。
與電商和遊戲不同,外賣是高度依賴線下履約的重服務模式。每一份外賣都涉及食材採購、加工、包裝、即時配送等多個環節,其硬成本(食材+包裝+配送)天然就很高,除非降低成本才能保持利潤。
補貼期間“一塊兩塊”的超低價餐,本質是平臺或商家在貼錢補貼、承擔虧損進行銷售。這不是健康的商業行為,最終成本必然轉嫁到全體消費者身上,形成“前期薅羊毛,後期被收割”的局面。
另外,過度低價會吸引大量並非真正需要、純粹衝著“薅羊毛”而來的使用者,並且刺激非必要的點單行為。這不僅消耗了寶貴的配送運力,還讓真正有外賣需求的使用者可能面臨服務降級的問題。
消費者短期看確實是“薅到了羊毛”,但長期看,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生態(商家生存、騎手收入、平臺服務能力),並最終會由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消費者承擔代價。
還有人擔心,監管一齣手,會不會扼殺創新?我覺得這個觀點更站不住腳。從兩次約談來看,
監管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引導行業從“低水平內卷”轉向“高質量、可持續創新”,反對的是“低水平重複建設”的非理性競爭:
那種依靠低於成本價傾銷、過度補貼、壓榨騎手和商家來換取市場份額的競爭,就是典型的“內卷”。它消耗巨大資源,卻並未創造真正的社會價值或提升效率,只是進行零和甚至負和的博弈。
監管出手規範市場秩序,如反對價格戰內卷、防止大資料殺熟、保障騎手權益、要求明碼標價、打擊虛假宣傳等,正是為了遏制這種破壞性競爭,為所有參與者創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
其實這兩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真正能讓消費者長期受益的“平價”或“便宜”,並非來自補貼和壓榨,而是源於模式創新和效率提升帶來的結構性成本降低。這才是監管出手的初衷。
兩個月兩次約談,表面看是踩剎車,實際是畫紅線:紅線以內,天高任鳥飛;紅線以外,露頭就敲打。
而對我們消費者來說,也不要天天指望從巨頭們的內卷中薅羊毛。
你點下的每一個紅包,都是服務降級的迴旋鏢。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