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娛業薪酬揭秘:芒果降薪12萬,歡喜總裁兩千萬

作者|張逸虹
小娛在去年曾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老牌綜藝製作人的“離職風”,在2024年吹的特別猛烈;包括原騰訊線上影片節目內容製作部副總經理邱越、芒果TV副總裁兼節目中心總經理吳夢知、愛奇藝高階副總裁陳偉在內的多名老牌製作人都發生了離職、跳槽等變化。
芒果超媒剛剛釋出了2024年報,我們發現芒果超媒的人均薪酬下降了12萬接近33%,恰好彼時芒果透過《關於公司高階管理人員2023年度薪酬和2024年度薪酬考核方案的議案》,之後高管也同步降薪27%,其中總經理梁德平的薪酬就從2023年的500萬元下降34%到了2024年的330萬。
可以看出,職工薪酬下降、頭部管理人員激勵減少、人員流失仍在娛樂行業發生
由此,小娛統計了包含影片平臺、電視劇、電影行業在內的23家國內外上市公司的員工及薪酬情況。由於各個上市公司商業模式、薪酬結構、人員構成存在差異,娛樂資本論本文以縱向對比為主,橫向對比為輔,發現:
1、愛奇藝關鍵管理人員(高管及董事)薪酬下降20%,芒果27%,平均遠高於影視製作公司;
2、薪酬(不含股權激勵)最高的是歡喜傳媒的執行總裁項紹琨,為1998萬港幣年薪
3、全文娛上市公司2024年一共47638人(不包含外包和專案制合作者),相比2023年下降2%,已經非常不錯了,但這裡面佔比近一半的電影影院管理和發行人員,2025年在後哪吒時代的日子都不會太好過。  
比起2024年降薪裁員的歷史,更讓人擔心的,是為了適應新常態如五一檔暴跌55%的觀影人數,找到新的盈虧平衡點,和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生更進一步的質量下滑、觀眾流失的負向螺旋,哪一個先到來?
圖1各上市公司人均薪酬(注:愛奇藝未披露人均薪酬情況 )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同花順iFIND(下同)
跳槽:與平臺換乘戀愛如何收場?
吳夢知的離職在綜藝界可以算得上引起震動。這一次,小娛在芒果超媒的年報中找到了2024年綜藝行業頻繁爆出跳槽新聞的可能原因。
除了芒果超媒自身的人均薪酬在2024年下降10萬元外,芒果超媒還在營業成本部分披露了新媒體互動娛樂內容製作與運營業務的職工薪酬,2024年發生額為1.26億元,同比下降22.6%。作為對比,據公司年報,芒果超媒2024年上新160部綜藝(2023年為100+)創下新高;劇集方面從去年微短劇+重點影視劇共128部飛躍至新的高點,光是微短劇便有340部。
根據芒果超媒年報,新媒體互動娛樂內容製作包括內容製作及運營、藝人經紀、音樂版權、IP衍生等業務。其中內容製作及運營業務主要透過創制及出品綜藝、電視劇和少兒動漫等影視節目,以內容運營、版權分銷等方式實現創收。
內容成本部分向版權和製作成本轉移是職工薪酬相對下降的可能原因。但考慮到芒果TV和湖南衛視的輸出綜藝作品的質量和數量,芒果在用極低人力成本做最多綜藝的這一結論仍然成立
圖2芒果超媒新媒體互動娛樂內容製作與運營業務成本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根據雲合數據,從數量上來看,芒果是影片平臺中綜藝上新數最高的一個。從質量上來看,2023年與2024年芒果TV自制綜藝在雲合網路綜藝有效霸屏榜TOP20上都能穩穩佔據8席。而芒果TV的綜藝團隊卻從2023年的56個縮減至2024年的55個;相較而言,芒果正在試圖加速補足劇集短板,影視製作團隊增加2個,“新芒計劃”增加4家。
圖3. 2024年網路綜藝有效播放霸屏榜
資料來源:雲合數據
又要控制成本,又要加大綜藝上線數目,還要保證頭部綜藝播出效果,從股東利益來看,芒果TV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結果;但站在打工人的視角來看,在綜藝這樣一個一貫以“壓力大待遇差”聞名的行業,綜藝人的“生存質量”很難看到提升的希望。芒果不是唯一一個在降本增效的平臺:愛奇藝將與內容獲取、許可和製作直接相關的人員薪酬費用重新歸類為內容成本後,2024年內容成本較去年下降4.8%。
與盤子不斷縮小的電影和電視劇行業相比,2024年的綜藝市場竟然還稍顯樂觀:根據雲合數據,2024年上新季播綜藝329部,同比增加54部,頭部季播綜藝的綜n代穩中有進,如《哈哈哈哈哈》、《大偵探》、《種地吧》2024年新一季的有效播放量都超出2023年。
即便如此,綜藝行業仍在蔓延著焦慮:市場上專案縮水嚴重,沒有這麼多專案給到待業的導演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吳夢知們跳槽到了其他平臺,綜藝人“賽馬式”競爭仍不會停止。在“降本增效”的濤濤浪潮面前,綜藝行業極難走出“高產出低待遇”的不良生態。
降薪:誰還在背刺股東?
內容成本的下降並不是上述人事變動的唯一原因。對於頭部製作人而言,不僅是下屬團隊的待遇受限,自身的職業生涯天花板也愈發明顯。小娛盤點了23家上市公司管理層年度報酬總額(即關鍵管理人員報酬),發現竟只有6家管理層報酬保持增長!即使去除陳祉希離任中國儒意董事會就職萬達、以及貓眼娛樂2024年無股權激勵支出的影響,剩餘20家公司的平均關鍵管理人員報酬在2024年下降5%。
需要注意的是,1)由於在港交所及海外上市的公司普遍使用更加豐富的管理層薪酬結構,包括鉅額的股權激勵開支等;2)A股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董事不從公司直接獲取薪酬而是從關聯方獲取薪酬的情況,H股上市公司管理層薪酬無論在絕對值還是在變化率的角度都較A股上市公司更加突出
圖4. 各上市公司關鍵管理人員報酬
進一步來看各個上市公司最高行政人員薪酬情況,便更能感受到影視行業公司“上下一心降本增效”的決心。
如前文所述,嗶哩嗶哩、稻草熊娛樂、貓眼娛樂都存在高額股權激勵支出,去掉這一部分後,幾家執行總裁年薪迴歸到正常的百萬級別。但令人驚訝的是,歡喜傳媒在營收下降97%、一年虧掉兩個億的情況下,仍給執行總裁項紹琨開出了1998萬港幣年薪(且並不包含股權激勵)!相比較而言,像北京文化這樣業績不見起色但能給總裁開出穩穩120萬年薪,何嘗不是一種長期主義。
相對而言,A股上市公司給總經理開出的年薪相對保守,甚至部分企業的總裁年薪低於百萬。相對矚目的是陳祉希在掌舵萬達後,年薪從在中國儒意去除股份激勵後實際到手316萬元一舉上升至在萬達的一千萬元,來到柯利明的同一數量級。
圖5.  各上市公司總經理/執行總裁年度薪酬
注:愛奇藝未披露高管薪酬中國儒意無執行總裁,稻草熊娛樂與嗶哩嗶哩2022-2024年及貓眼娛樂2023年執行總裁薪酬包含以權益結算的購股權開支。
令人欣慰的是,至少絕大多數公司管理層都沒有做出“背刺”投資人的舉動。上至管理層下至打工人,整個娛樂行業都在“勒緊腰帶過苦日子”。而在此之前,文娛行業已經經歷了多輪降薪,管理層自然也不能倖免。而如小娛先前所說,包括劇集行業在內,整個文娛行業仍在尋找盈虧平衡的新錨點。在這一過程中,頭部製作人們既要對團隊成果負責,又要“自我降本”,那麼人才流失、在其他賽道找出路也無法避免。

圖6. A股上市公司管理費用情況

裁員:行業出清還需要多久?
管理層報酬的下降可能部分來自於公司可能採取與業績掛鉤的薪酬結構;但更重要的是,這一現象指向了行業左側出清過程中的集體陣痛還在持續,並或將進一步對行業活力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降薪,人員流失也是上市公司年報中共同反應的問題。在23家上市公司中,近半數在2024年員工人數出現下降;平均員工人數在2024年同比下降2%。
從影片平臺來看,愛奇藝裁員百人,比起2022年的八百人裁員規模已經溫柔許多;嗶哩嗶哩裁掉的八百人中約有六百人是稽核人員,這類技術門檻較低的崗位被取代的風險正在上行;芒果超媒增加的員工數集中在技術方面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電影行業,特別是院線公司,人員流失最為嚴重。上市公司中只有橫店影視和博納影業還在堅持擴張其直營影院數量,就連萬達電影都出現了直營影院和加盟影院的一齊縮減。 影院倒閉、人員流失,對院線公司員工數量影響是最大的。歡喜傳媒、萬達電影、金逸影視、幸福藍海、中國電影都出現了員工數量下降、人均薪酬下降的“雙殺”
進入2025年,在一季度《哪吒2》帶來的短暫刺激過後,電影市場又陷入了更長時間的沉寂。春節過後,已經出現了一波影院倒閉潮;而五一檔腰斬到僅剩去年一半的7個億票房,似乎也預示著今年院線公司的影院及員工數量的持續下降或在所難免。
圖7. 各上市公司員工人數
相比較而言,電視劇行業公司員工數量還在上行。然而,如果去除行政、管理、財務等職能型人才,只考慮負責一線業務的員工,可以發現一線業務人員的流失問題比整體員工數量下降更為嚴重。一線業務人員的下降蘊含一個令人不安的假設:行業必須確保能夠使用更少的人力成本實現同等乃至更高的作品質量。
上市公司的員工流失只是整個娛樂行業的縮影。像北京文化、慈文傳媒這樣員工數僅有20人的公司的背後,是無數根據專案臨時召集的小公司、小團隊。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即使是上市公司員工也無法避免地面臨裁員風險,這意味著:
(1)在專案數量減少的大環境下,小公司面臨的風險上升,而抗風險能力下行
(2)上市公司同樣會出現內部分化,好的人才或將更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娛樂行業本就具有高流動性,如今微短劇、團播、短影片綜藝等新興業務正在容納被迫轉行的影視人。但問題在於:這些業務的是否能容納影視行業需要出清的全部人力成本?
圖8. 部分上市公司業務人員數量
注:業務人員數量=總員工人數-行政、管理、財務人員數量
話題互動:

你的行業有被降本增效嗎?

推薦閱讀

看不露臉直播,每月打賞一萬四?
揭秘聽潮閣、頂流社等語音廳的財富密碼
點選觀看
↓↓↓
如需商務合作後臺回覆【商務】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更多文娛產業背後的經濟邏輯,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