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托馬斯·戈登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是傳授溝通技巧和解決衝突方法的先驅。憑藉他的“戈登方法”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199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金獎,2000年獲得世界個人終身成就獎。本文摘自《PET父母效能訓練》。
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管教方式。
一種是靠外在的、強制性的“他律”;
另一種是內在的、自制性的“自律”。
大家都很熟悉“自律”這個詞,但是它到底意味著什麼?心理學家認為這和“心理控制源”有關。
有些人的人的“心理控制源”在其自我,會發自內在的管控自己。
有些人的“心理控制源”在外界、在他人那裡。
01
自律,以及如何培養
孩子的自律
多數人都贊同“自律”的重要性。而且,幾乎所有人都非常重視孩子的自制、自控及自律。
不過,問題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培養孩子們這些優良品質?
許多家長及老師們認為,透過成人的“外在管教”,孩子們最終會自然發展出自律。
這樣的認識來自於著名的弗洛伊德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逐漸內化早期的經驗,父母及其他成人提供的外在控制,會最終轉化為孩子們的自控與自律。
而現如今,有不少的研究駁斥了這個理論。而且,我們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律並不會經由這種方式中形成。正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所描述的,當成人轉過身去,孩子們的自律蕩然無存。
有時,孩子們正是從那些成人所禁止的事情上開始反叛。而那些既乖又順從的“牧師的孩子”在其青春期時往往會開始反叛,並且不斷製造麻煩。在父母權威下乖順的孩子之後往往成為反叛的青少年,開始激進地反抗所有來自成人的權威,毫無任何的自控和自律。
那些懂得自律的年輕人往往有著一定的自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有機會為自己做決定與選擇。
大人對孩子的尊重恰恰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當孩子們參與了規則的設定後,他們會與大人一起遵守這些規則。
02
對“規矩”的爭議
對管教的探討中還存在對另一個名詞的誤解,那就是“規矩”。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們都認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規矩,但是幾乎無人知曉這些規矩該如何形成——如之前一樣,問題在於形成規矩的方法。
“敢於管教”的支持者們主張“孩子們需要被規矩約束,並且他們本身也希望這種約束”,這隻說對了一半。孩子們需要顧及他人感受,需要行為舉止符合規矩。但是被強制約束自己,和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源自內在的自我約束,這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在本書的後面章節中,大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家長與老師該如何透過“參與性原則”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共同制訂能長期遵守的規則。你會更加相信,如果孩子們有機會參與到與自己行為相關的規則設定中,那他們遵守規則的動力會大大提升。
所有的家庭和教室都需要設定明確並且被大家理解的規則與規矩。只要擁有機會,孩子們往往會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及老師們一起來制定這些會指導他們行為的規則。
孩子們無論在教室或者家裡,他們都會在這些規則的指導下有效地管理自己,而無需大人的管制。你可以不用理會那些基於“敢於管教”理念的文章中提到的:如果沒有透過大人權威所制定的規則,那孩子就會不守規矩,家裡會混亂不堪。那樣的說法並不正確。
事實上,當孩子們被給予機會參與設定規則時,大人往往會發現孩子們能夠非常自覺並且嚴格遵守這些規則。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家庭或者學校是否需要規則,而是誰來設定——是大人自己還是大人與孩子一起。
03
對“嚴格”的爭議
我很懷疑這個世界上會有家長從未被這個話題折磨過。同樣,老師們並不明確到底該以何種方式出現在教室裡——嚴格還是柔和,專制還是放任?
嚴還是不嚴?這是一個被不斷討論的問題——事實上,這是所有孩子們的養育者,包括家長、教育權威、老師們所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這個話題在眾多的文章和書籍中、在小型探討會及大型會議中,都爭論不斷。
嚴還是不嚴?這個問題被社會科學家們稱為“假性問題(pseudo problem)”。這也是一個明顯的“對錯性思考(either-orthinking)”的案例。下面讓我來逐一解釋。
將這兩種型別進行區分,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很少有人意識到,在這兩者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選擇。
這個如同饋贈的選擇,既不是專制也不是放任,既不是嚴苛也不是放縱。這是否意味著有一種界於中間的方式——適當的專制或者適當的放任?非也,這個選擇方式跳出了專制與放任的圈子。下文會詳述。
專制型的領導力——無論是在家或者在教室——意味著成人領導者掌控一切。放任型的領導力則意味著孩子們被“允許”擁有這樣的掌控權。
專制型的家長和老師管控孩子,放任型的家長和老師忍受孩子的管控(“孩子們在家裡稱王稱霸”)。如年輕人們所知,在學校裡,多數老師會管控一切並且要孩子嚴格執行。放任型的老師並不多見,這些老師放棄自己對教室的管控,結果可想而知,教室裡通常會噪音不斷、沒有秩序、失控,毫無規則與紀律可言。
沒有任何老師或家長願意忍受這樣的失控和放縱。而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也無法感受到自在。(我不會忘記我女兒上初中第一天回家後這樣抱怨道:“這個學期太糟糕了,我碰上了兩個專制的老師和兩個什麼都不管的老師。”)
多數的孩子也不會對這樣的放縱感到舒服。這些孩子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那些不顧及他人的行為也使得這些放縱的孩子不那麼受歡迎,因此他們也會質疑自己是否被愛。
本書的核心是希望能介紹給家長們一種更為有效與輕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無論是專制型家長還是放任型家長都可以使用的可行並且有效的方式。我很難給到它一個確切的名稱(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貼切的命名)。但是,我相信我識別到了這個方式中那些至關重要的要素,我也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闡釋這些技巧與方法。
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新方式需要成人徹底轉換自己對孩子的認知,從而才能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這樣的轉換並沒有困難到無法實施,它需要的僅僅是家長們有想要學習這些方式與技巧的強烈意願。
一旦家長和老師們充分理解這個方式——較之專制和放任都更為有效的方式,就無須再捲入關於嚴格還是寬鬆、嚴苛還是放縱的毫無意義的爭論中。家長們清晰地瞭解到使用專制的方式維護自己的管制效果並不好後,就不會被那些倡導“嚴苛管教”的人所愚弄。同時,瞭解到放任方式的缺陷後,家長們也就不會被那些倡導“給孩子們無限自由”的人所引誘。

今日推薦
托馬斯·戈登家庭教育名著
《PET父母效能訓練》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