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急於一時,可以耐心一點。

2025年2月17日,北京。
包括任正非、馬雲在內的多位知名企業家齊聚首都,參加了一場最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
透過現場影片拍攝到的畫面,可以清楚看到,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在其中,並相鄰而坐,而他們背後的公司則已圍繞AI展開了嶄新敘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1月26日,DeepSeek-R1開始“牆外開花牆內香”,在國內大火。
《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在使用之後,忍不住發文盛讚:DeepSeek堪稱國運級別的科技成果,希望它能讓AI成為你生活中的水與電。
國內本已紛繁熱鬧的AI大模型之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2024年,可以算作是中國的AI大模型元年。不僅是包括AI六小虎在內的眾多初創企業動作不斷,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親自下場,加入這場混戰之中。
在這其中,有字節跳動利用自家抖音、頭條等平臺瘋狂進行投流,把豆包APP的下載量做到了國內AI應用榜單的榜首,月活也突破了5000萬大關。
而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則頻繁露面,為自家的文心一言站臺、打call。
至於阿里,其自研的Qwen系列大模型成了國內最受歡迎的開源大模型,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
反觀騰訊,作為國內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巨頭,卻似乎在AI時代有些落伍了。競爭對手頻頻秀肌肉,它卻遲遲沒有拿出令人印象深刻的AI產品,甚至被外界詬病“在AI佈局上總是慢半拍”。
事實上,騰訊這些年在AI上的投入並不少,之所以外界感受得到的動靜不大,一是因為騰訊本身不愛咋呼,另外其產品也的確缺少在C端炸場。
根據騰訊3月19日釋出的2024年財報,過去一年,騰訊在AI上的研發投入高達706.9億元,過去七年累計投入高達3912億元,手筆不可謂不大。
早在2023年,騰訊就推出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Hunyuan),並採用了後來被DeepSeek發揚光大的,可以大幅節省計算資源的混合專家(Mixture of Experts,MoE)架構。
而且,混元系列大模型的旗艦模型引數規模當時已經達到了萬億級別,各項能力都穩居國內第一梯隊,但可惜的是,騰訊自己似乎對AI的走向還有些舉棋不定,所以自己沒有猛推,外界的感知也並不強烈。
某方面說,DeepSeek-R1的出圈,加速了騰訊的AI戰略,而且是等候獵物多時的猛虎,突然快速起來。
首先是果斷採用“自研+開源”的多模型策略,陸續在騰訊元寶等產品中接入DeepSeek-R1,以此形成“混元+DeepSeek”的雙引擎架構,加速全域產品的AI滲透。

藉由DeepSeek-R1的勢能,更多人開始瞭解到騰訊的AI產品,而騰訊也開始緊鑼密鼓加緊自家產品的研發。
就在3月21日,騰訊推出了自研的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正式版。它以騰訊在3月初發布的業界首個超大規模Hybrid-Transformer-Mamba MoE大模型Turbo S為基座打造,是工業界首次將混合Mamba架構無損應用於超大型推理模型。
這種架構可以有效降低傳統大模型Transformer結構的計算複雜度,顯著提升了推理速度。在實際執行中,其吐字速度最快能達到80 tokens/s,快於DeepSeek-R1。

此外,根據MMLU-pro、CEval、AIME、Zebra Loigc等多個公開資料集的評測結果顯示,T1在中英文知識和競賽級數學、邏輯推理指標上,均達到了業界領先推理模型的水平。
與此同時,騰訊也對集團組織架構進行了同步調整,以匹配自己的戰略轉向。
今年2月開始,包括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AI工作臺ima、AI助手元寶等核心To C產品,其團隊都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遷至了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從而進一步加速實現技術中臺與產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為使用者提供更高質量的AI體驗。
騰訊元寶也一舉擊敗去年風頭無兩的位元組豆包,成了國內AI應用的新榜首。

儘管騰訊旗下眾多應用都接入了DeepSeek-R1,但要是論起在普通使用者中間產生的震動和影響力,那毫無疑問是微信。
對普通大眾來說,他們不一定會用位元組豆包、騰訊元寶、百度文心一言,甚至不一定知道什麼是AI助手。但有極大機率,他們的手機裡都有一個微信。
作為一款月活超過13億的國民級APP,微信的使用者規模在中國無出其右。
藉由微信,騰訊旗下龐大的各項業務得以彼此連線、盤活。正因如此,微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引得萬千關注。
微信是騰訊手裡最大的底牌,“微信+DeepSeek”的組合,可能會爆發出其它三方應用所無法達到的能量,成為騰訊實現To C端AI戰略的關鍵勝負手。

就目前全球AI大模型的落地情況而言,搜尋是最大的應用場景。但是,今天的搜尋早已不是谷歌、百度這樣的搜尋引擎一家獨大的時代了。
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讓多如恆河之沙的資料被封存在了一個個獨立的APP應用中,網際網路世界也因此正在分裂成一個個“資料孤島”。
知乎可以做搜尋,小紅書可以做搜尋,微信同樣可以做搜尋。
而微信公眾號作為目前中文網際網路最為優質的內容聚集地,擁有著大量高質量的中文資訊。微信+DeepSeek,也將就此打造出“最優質內容搜尋+最強AI模型”的王炸組合。
其它平臺,都難以達到這樣的高度。
令人興奮的還不止於此。
微信是什麼?除了是聊天工具、內容聚集地,更是一個天然的應用社群。無數第三方小程式集聚其間,為我們提供各種便捷的服務——掃碼點餐、提前訂票、查航班資訊……
在未來,藉由AI這個槓桿,這種優勢可能會得到進一步的放大。
舉個例子:不少人在出行旅遊之前,都嘗試過用AI大模型給自己制定一份專屬的出行計劃。結果,生成的內容乍看條理明晰、有理有據,但仔細一看,經不起推敲。
這是因為,AI在無法獲取完整、準確資訊的情況下,只會按照既定邏輯自行“編瞎話”,以求儘量“圓滿”完成你交給它的任務,從而導致出現了嚴重的大模型幻覺。
但微信內集合了豐富的第三方小程式,也包括各地旅遊景區的官方小程式。
一旦它們的API介面可以和AI大模型打通,類似的問題可能就會少很多。這種“搜尋即服務”的模式,將會極大程度促進AI的落地滲透。
到那個時候,微信就不只是一個社交平臺,而是會進化為一個智慧體平臺,幫你自動執行訂機票、寫文件、分析財報等等任務。
這種解放雙手的事,想想就很美好。
當國民級APP遇上國運級AI,一個全新的、真正實用的AI Agent(AI智慧體)或許才真正是已經在路上。

2025年之前,作為最有實力的玩家之一的騰訊,為什麼對AI沒有那麼高調,也沒有那麼迅猛?
它懈怠了嗎?它掉隊了嗎?
現在來看,它並沒有。
一方面,它在悄悄加速AI的佈局,除了自身業務的AI化和AI專案研發,如引入AI到更多廣告營銷與企業服務等業務場景,訓練基礎模型,也在從投資上匹配。

比如,先後參與了頭部大模型企業智譜AI、百川智慧、月之暗面的投資。
一方面,它也在觀察,在思考,在刻意放慢腳步,在等待一個“一擊必中”機會。
騰訊2023年的股東大會,正值ChatGPT火爆全球,AI成了不少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國內多家大廠已擼起袖子猛幹,騰訊卻沒啥動靜,於是有人把問題拋給馬化騰:
騰訊對AI怎麼看,怎麼應對?
馬化騰的答案一度被認為是,給行動遲緩找藉口。
他說,對於AI,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有很多的積累,都在做相關的東西。騰訊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並不急於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AI就像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在這種級別的大機遇中,早一個月把電燈泡(AI)拿出來,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今年3月19日的騰訊業績釋出電話會上,騰訊元寶已經後來居上,馬化騰再一次談到了AI相關的內容。言語中,似乎在呼應此前的不著急:
騰訊經過慎重思考,已經在幾個月前重組了AI團隊,以聚焦於快速的產品創新及深度的模型研發。
此外,他還特別談到,雖然目前AI生態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應用發展的機會已經到來,騰訊在2025年會繼續加碼AI方面的資本支出。
這個支出是多少呢?按照騰訊總裁劉熾平的透露,“預計資本支出將佔收入的低兩位數百分比”。如果按照騰訊去年的營收規模和增速換算,差不多是將近千億。
這個投入力度,雖然略低於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此前宣佈的單年投入金額,但相差不算太大。
雖然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但回顧這兩年從被認為落後到現在的突然領先,似乎也印證了馬化騰當初對AI發展的判斷——不用急於一時,可以耐心一點,謀定再動,會來得及。
這是一種謀略,也是一種定力,這值得學習。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