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場備受矚目的座談會在北京舉行,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現身參會。灰色西裝,戴著邊框眼鏡,緊抿嘴唇,看起來略帶拘謹的他,像一個大學生,也像刻板印象中的程式設計師,而他旁邊緊挨著的正是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
有關梁文鋒和馬化騰是否進行了交流討論,討論的內容是什麼,《中國企業家》尋求騰訊置評,對方沒有回覆。
無論他們是否有互動,可以肯定的是,DeepSeek的出現,像一條“鯰魚”激活了騰訊。騰訊最近密集進行的產品更新、組織變革,都與這位“85後”年輕人密切相關。
2月19日,據36kr訊息,騰訊近期內部完成一次產品及團隊調整,包括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產品和應用,將正式轉入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其所屬的團隊也將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調整至CSIG。
《中國企業家》向騰訊多位人士核實,訊息屬實。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發力AI!”此前,騰訊在大模型進展上被外界貼上“動作慢”以及“佛系”等標籤。
2023年8月,騰訊混元大模型內測。而阿里巴巴在該年4月釋出了通義千問,百度在該年3月釋出了文心大模型,對比來看,分別晚了4個月和5個月。此外,產品營銷側方面,相較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元寶前期也顯得聲量稍低。據Appgrowing資料,豆包在2024年第三、四季度,投放規模約為1.8億元和1.1億元,相較之下,同期,元寶投放約為0.8億元和1.1億元。
此次調整,或許預示著騰訊要在AI產品落地與大模型底層能力探索這兩個方向上做出平衡,即:產品要更貼合模型能力去進化。
2月16日,微信官宣搜一搜內測接入DeepSeek;更早前,騰訊元寶、微信、ima、騰訊文件、QQ瀏覽器、QQ音樂等多款騰訊產品,在接入混元大模型的同時,都接入DeepSeek R1模型。
這種“接入”指的是騰訊雲基於開源協議,在本地伺服器部署一個“DeepSeek R1”模型,然後從雲端接入自家產品和提供使用者服務。比如,騰訊元寶在蘋果商店就打出了“DeepSeek R1專線”的口號,意思是可以做到極速響應,以此來對應解決DeepSeek一直“伺服器繁忙”的痛點。
據公開訊息統計,百度、阿里、位元組等都不同程度接入了DeepSeek,但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騰訊或許是最積極與最開放的那一批。
一位騰訊知情人士表示,騰訊是一家“產品”公司,它首先考慮的是使用者需求,所以當更先進的大模型技術出現時,只要使用者有需求,那麼騰訊的風格就是服務好使用者。
此外,對於接入DeepSeek是否影響混元大模型的研發時,騰訊有關人士稱,目前騰訊系產品全面擁抱DeepSeek開源大模型,也繼續堅持自研混元大模型的技術迭代,希望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AI使用體驗。
作為一款月活使用者達13.59億的國民產品,微信的很多產品更新都可能被廣泛關注與討論,而這次更是。2月16日,微信搜一搜內測接入DeepSeek。
目前,“搜一搜”的產品入口已經擴量內測,但仍滿足不了使用者的呼叫量需求,於是元寶支援微信搜尋也成了使用者可選擇的入口之一。
微信搜一搜“AI搜尋”入口。來源:微信截圖
微信搜一搜“AI搜尋”必然引人注目,就單單調取公眾號內容這一功能,就擁有足夠的想象空間。這些公眾號內容,客觀上成為微信在過去10多年建立的高質量資料庫。未來,不排除AI搜尋還將打通小程式、影片號等內容矩陣的可能。
對微信來說,搜一搜AI搜尋只是開胃小菜,具有更多想象空間的智慧體還未正式落地。
馬化騰在2024年度員工大會曾預測,微信、QQ等產品都將推出AI智慧體。
目前,騰訊智慧助手應用“騰訊元寶”已在微信上線了一個名為“元寶紅包助手”的智慧體。據瞭解,該智慧體是在2024年12月上線,主要功能是幫助使用者製作紅包封面,也具備基礎的聊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該智慧體不是小程式,而是像“微信使用者”一樣的賬號。使用者使用該智慧體,需要新增元寶紅包助手為好友,才可進行對話,同時它也以“好友”的名義排列在好友列表中。
另外,《中國企業家》注意到,2023年10月內測的“混元助手”在微信已尋找不到。
騰訊一位知情人士稱,“騰訊混元大模型的C端能力將會集中體現在騰訊元寶身上。”2024年5月30日,騰訊元寶已經上線,這次接入DeepSeek後,2月17日,騰訊元寶再次迎來重大更新:混元+DeepSeek兩大模型均支援深度思考功能,使用者下載並開啟騰訊元寶即可免費使用。
此外,《中國企業家》從快手等平臺發現,騰訊元寶在媒體平臺已開始做小規模放量的探索。
根據Appgrowing資料,今年2月前20天,騰訊元寶流量投放規模約為2000萬,已經達到了1月全月的規模。
微信的更新和變動一直是慎重,甚至過於謹慎的,它為什麼要這樣急於接入DeepSeek?
智慧助手市場上,使用者心智的轉化太快了,底層模型技術進化前,壁壘被沖刷得只剩下一堆沙礫。
2017年,鏈家創始人左暉接受採訪,他回應了鏈家要不要做高階家政:“我覺得,今天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是:基礎服務的品質不夠,不管是在產品還是服務上,都是這樣……所以我對鏈家的服務品質沒有過高的期望,不要求做多好,主要的期待是不要差……方差要小。”
這句話放在大浪淘沙的AI行業仍然適用。再來看微信果斷接入DeepSeek一事,或許可以套用左暉的話來理解:先解決基礎品質的問題,再談高階體驗。
2023年,一位騰訊中層曾告訴《中國企業家》,騰訊做大模型的思路是結合原有產品,加上現有的技術能力,去變化場景,騰訊不求一下子就做很全的,“找幾個關鍵點來打,做好技術的提升”。
以移動網際網路的視角審視,這種“小步快跑”的思維是正確的,但放在大模型浪潮裡,這種思維是有侷限的。
來源:視覺中國
MiniMax創始人、CEO閆俊傑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說:“更好的模型可以導向更好的應用,但更好的應用和更多使用者並不會導向更好的模型。這個現象的底層原理是,在日常使用中,模型比大部分使用者更聰明,大部分使用者的query(查詢)其實沒有模型自己模擬得好。”
此前,馬化騰曾多次闡述騰訊的AI策略。比如,2023年股東大會上,馬化騰表示,對於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麼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演算法、算力和資料紮紮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目前(我們)還在做一些思考。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2024年度員工大會上,馬化騰表示,騰訊會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算力的儲備,希望各個事業部都能擁抱大模型的產品化落地場景。目前包括微信、QQ、輸入法、瀏覽器等產品都將推出AI智慧體。
在場景不明確時,在大模型領域,除了自研,騰訊以投資以及一系列其他合作的方式在探索。
如“大模型六小虎”MiniMax、智譜AI、百川智慧、月之暗面、階躍星辰以及零一萬物,騰訊投資了除零一萬物之外的其他5家。2023年6月,騰訊參與投資了MiniMax的2.5億美元融資;2023年10月,參與投資了百川智慧的A輪融資;2024年8月,參與投資了月之暗面超3億美元的B輪融資;2024年9月,參與投資了智譜AI數十億元的D輪融資。
公開資料和資料顯示,目前騰訊還未投資梁文鋒、DeepSeek或相關專案。
梁文鋒更關注模型能力是否能得以湧現。比如DeepSeek R1以及V3之所以能轟動行業,是因為做了演算法創新,大幅度降低模型推理成本,讓模型變得實用和可用。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DeepSeek內部已經開始討論是否接受外部融資以獲取更多的AI晶片和伺服器資源。此前,有訊息稱,阿里將會投資DeepSeek,但阿里方面否認了這一傳聞。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審校:張格格 制作:姜辰雨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