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釐清哪些是我們真正渴望的生活,哪些是社會規訓的幻影|婦女節·專訪

採寫 | 實習記者 關哲 記者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提到法國女性主義思潮,很多讀者不免會想到波伏瓦和她的作品《第二性》。在《第二性》第二卷“實際體驗”中,波伏瓦深入探討了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所處的從屬性地位,揭示了婚姻、生育制度等對女性的結構壓迫。波伏瓦呼籲女性爭取自由與自我發展,她的哲學論著也被視為女性主義思想的標杆,在70多年後的今天,法國作家、記者瑪麗·科克正在以自己的獨身實踐,向女性展示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與女性週期性的常見形象(歸因於每月重複的月經週期)相反,女性時間實際上是呈線性且具有悲劇性的。”法國哲學家卡米爾·弗羅伊德沃-梅特蒂這樣描述“女性時間”,她在著作《Le Corps des Femmes》中寫道:“青年期和更年期這兩個決定性的時刻標誌著母性潛能的起點和出口,這兩個時刻不可決定,也無法逆轉。女性時間會跟著身體事件的節奏,產生週期性改變,或突然改變,比如月經週期、乳房發育、懷孕、流產……”而瑪麗·科克在她的著作《老女孩》中說,她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所謂的“女性時間”:“我要拿回自己的身體、大腦和時間。”
寫作《老女孩》時,瑪麗43歲,剛剛被自己熱愛的雜誌社裁員,沒有戀人,也沒有孩子。她做了一個和當下許多一線城市打工人跑去大理生活相類似的決定:帶著一萬歐元離開首都巴黎,搬到馬賽,揹負300萬歐房貸在法國奧弗涅買了一幢“老破小”的房子。來到馬賽後,她有了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尤其是思考。
她在《老女孩》的私人經驗和社會觀察,向讀者展現了一位女性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思考過程,以及其所處的境況和可能面臨的挑戰。三八婦女節前夕,介面文化專訪了瑪麗。
瑪麗·科克(出版社供圖)
當女性拒絕被婚姻和家庭狀況定義
“老女孩”,法語為“Vieille Fille”,最初的定義是指一生都是處女的女人,後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定義演化為沒有丈夫也沒有生育的女性,目前這個詞已經很少被人使用。談到為何選擇以“老女孩”自稱並用作書名時,瑪麗表示,她認為這個詞很有意思,“老”(vieille)與“女孩”(fille)兩個含義對立的詞被放在一起,這種構造方式就像是一個矛盾修辭法(oxymore),很好地反映了社會對於“老女孩”的看法——彷彿這是一個不該存在的東西。
“老女孩”並不是天生的,沒有丈夫也沒有生育的女性才會被貼上“老女孩”的標籤。被貼上標籤後,她們的形象又進一步被汙名化,被認為生活邋遢、尖酸刻薄、自私利己等等。瑪麗在書中寫出了“老女孩”遭受汙名的原因:“全都是因為她的拒絕,因為她確實或只是被假定無法與男人相伴,也無法與他們的價值體系相融。這是她的原罪,是一切的根本原因,是老女孩的罪惡之源。老女孩之所以受到批評,是因為她們不需要男人和孩子,而這兩種事物本來可以換取女性對家長權威的服從。”
瑪麗以“老女孩”為書名,正是想凸顯這個稱呼所承載的社會歧視意味和審判意味,以這種方式來削弱該稱呼的汙名化色彩,擺脫圍繞在女性身邊無處不在的社會羞恥感。
《老女孩:另一種生活方式》
[法]瑪麗·科克 著 馬雅 譯
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5-1
法語中同樣具有性別歧視意味的稱呼還有Mademoiselle。過去,法國人稱呼女性有兩種方式——Madame(女士,已婚)和Mademoiselle(小姐,未婚或離異),其中Mademoiselle的稱呼方式在2012年初被法國政府從官方檔案上移除了。隨著性別意識日益改善,近年來在中國,如“大齡剩女”“老姑娘”等對女性有歧視意味的稱呼也受到了眾多女性的抵制。瑪麗認為,這些變化正說明了現在的女性拒絕被婚姻和家庭狀況定義和分類,“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就和眼睛是棕色還是綠色、家裡有沒有腳踏車一樣,根本不該成為衡量女性的標準。”
友誼也是一種家庭和“養老保險”
決心獨身生活的女性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做“不要輸給這個瞬間”,是指獨身女性要警惕在感到辛苦和焦慮時萌生的遵循社會傳統幸福正規化的念頭,不要選擇透過找個依靠來對抗孤獨和逃避問題。瑪麗表示,許多女性或許都經歷過類似的時刻——在極度脆弱、疲憊、失落的時候,突然產生放棄自我堅持、向社會期待妥協的念頭。她說:“我也經常想,如果家裡有個男人,生活是不是會更輕鬆?是不是會覺得有人依靠、不會那麼孤單?”
但走出親密關係的她,看到了一些當下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自己不必為伴侶的快樂負責。這種責任涉及到很多方面,可能是情感上的、經濟上的,也可能是性方面上的和心理上的。她意識到,自己越是為他人的事業、他人的幸福和他人的自洽而努力,就越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她說:“我始終提醒自己,婚姻並不一定意味著陪伴,在婚姻或家庭中感到孤獨的人同樣很多。而且,一個人即使對自己的單身生活滿意,也仍然會有低落的時刻——這完全是正常的情緒體驗、人生常態。”
當獨身女性選擇停止等待愛情後,她們轉而開始透過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瑪麗發現,養寵物的單身女性變得越來越多,她說:“目前正逐漸形成的一種觀點是:女性和寵物其實共享某種命運。女性和動物都被視為柔弱、幼稚、易剝削的存在。我覺得女性與動物能夠相互陪伴,這種聯結非常美好、動人。”
在養寵物的單身女性中,有一群人在社交媒體上尤為活躍,她們常分享自己與貓咪的互動,因而獲得了“Childless Cat Lady”(無孩愛貓女)這一具有爭議性的稱呼。瑪麗認為這一現象十分有趣,因為這些女性選擇了一種非常獨立的寵物——貓咪,而不像傳統養狗人士那樣追求寵物的忠誠與熱情。她認為,這些單身女性在貓咪身上寄託了自己對自由與獨立的渴望,這種選擇不僅反映了她們的生活態度,也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也正因此,這種獨立與自由的象徵觸怒了像特朗普這類保守派、厭女者以及極端男性主義者,引發了他們的不安與牴觸情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養老問題一直是獨身女性最為擔憂的問題之一。出於對晚年孤獨的恐懼而生孩子,這種“養兒防老”的觀念在現實中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曾提出過上稱心如意的老年生活的三個條件:不離開自己熟悉的家、比起有錢,更應該有人(親朋好友)和不遷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瑪麗則說,友誼其實也是一種家庭,這是她最喜歡的“養老保險”。關於“有人”,上野千鶴子與瑪麗不謀而合。
瑪麗認為,女性沒有丈夫和孩子也並不意味著會孤獨地老去,恰恰相反,她看到很多把一生獻給家庭和伴侶的女性,因沒有為自己建立起友誼的生活,而在丈夫和孩子離開後變得完全無依無靠。與此相對,她發現,那些早早就在一生中建立了非傳統關係的“老女孩”們,則擁有豐富的情感、智識和人際資源。
談到上野千鶴子的“自律”這一單身養老條件,瑪麗表示這一點也十分重要,她說:“對我來說,這種自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為一旦嘗過自由行動的滋味,就會渴望這種狀態能持續更久,並且最怕被‘束縛’,這也成了一種保持自律的強大動力!”她建議女性在整個職場生涯中不斷培養、滋養和拓展自己的友誼、興趣和好奇心,這樣才能擁有一個豐富而充實的晚年。
教女性該怎樣生活的訓誡已足夠多了
在當下社會語境中,女性選擇獨身往往被看作是一種“激進的女性主義”的選擇,而在《老女孩》中,瑪麗的寫作方式並不是“控訴式”或“宣言式”的,她也沒有在寫作中使用女性主義術語,而是使選擇了通俗的語言。這是她“故意的安排”,瑪麗希望這本書並不只是面向那些已有女性主義意識的女性,而是面對所有女性,乃至所有對情侶關係和家庭問題抱有疑問的人。同時她也表示,因為教女性應該怎樣生活的訓誡已經足夠多了,女性已經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她並不希望這本書成為另一種對女性的約束。
瑪麗說:“這也是這本書命名為《Vieille fille, une proposition》(直譯為:老女孩,一種提議)的原因:它只是萬千活法中的一種提案,而非人生指南。我的初衷只是想與我的讀者分享一些思考,而不是督促她們必須成為某種樣子。實際上,我很高興看到它正是以這種方式受到讀者的喜愛,甚至那些已婚已育的女性也在讀後告訴我,她們在‘老女孩’形象中找到了共鳴。”
這種寫作方式和願望,似乎也與瑪麗在書中提到的思想變化遙相呼應。她在書中寫到,她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沒有取得任何傑出的成就而感到自卑,“似乎我們的人生若是在個人問題上沒有得到圓滿,就必須要用一場宏偉的奇遇加以彌補。”在一個人長久地生活後,那些“本可以”做的事依然沒有落地實現。瑪麗說:“這些夢想,或者我自認為是夢想的夢想,還會被其他藉口絆住。”藉口或許是工作忙、沒時間、錢不夠,甚至是水星逆行、流年不利等,她發現,自己所做的並不比不那麼自由時所做的多,也並不比不那麼自由時所做的少。從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到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瑪麗說:
“這種轉變之所以成為可能,正是因為我沒有那種必須為了別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夢想的‘藉口’。也許如果我曾處於一段戀情中或建立了家庭,我可能會心生怨恨,把我未竟的理想歸咎於他人。但正因為我選擇了單身,所有的選擇都向‘我’敞開,這讓我意識到,有些目標不過是幻想,或者說我根本不願意付出一切去實現它們。”
這也正如瑪麗在書中寫道的那樣:“現在,將來,我都會過著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但我已經儘可能地選擇了我的人生,不會因此對任何人有怨言。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可以成為自己唯一的守護者。”
瑪麗·科克(出版社供圖)
當女效能夠為自己的渴望和失敗負全部責任時,她們便有了更多勇氣去探索生命的可能性。閱讀和寫作,一直以來都是女性探索的方式之一。談到近年來的法國女性主義書籍出版熱潮,瑪麗在採訪中提到,法國圍繞女性議題的出版書籍形式多樣,有哲學著作論著、行動宣言,還有文學性較強的敘事和社會調查報告等。“看到這麼多女性,無論是作為作者還是讀者,都在積極探討這些議題,努力釐清哪些是她們真正渴望的生活,哪些只是社會規訓的幻影,”瑪麗說,“這景象令人感到振奮。”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關哲 潘文捷,編輯:黃月,感謝張崇靜提供翻譯協助,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