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已經在熱搜上待了半個多月,怎麼拉都拉不下來。聽說今年春節,大家已經在拿“用沒用DeepSeek?”來打招呼了
但與此同時,大家也無比關心另一個話題:
作為中國在AI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美國的反應如何?會不會抵制?會不會封禁?
其實,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一些國家的一些領域,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了。
比如,早在DeepSeek問世之初,美國國防部就已經停用五角大樓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使用DeepSeek。

除了美國,韓國的多個政府部門也相繼宣佈,禁止在政府系統和裝置上使用DeepSeek。

還沒結束,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都相繼傳出訊息,要對DeepSeek進行限制或者封殺。
雖然這不是TikTok經歷的那般,在國家層面的全面封禁,但這種趨勢已經非常令人擔憂。
前兩天,我還在網上看到了一條預測,全球最大的半導體IP廠商Arm公司CEO Rene Haas在採訪時表示,他認為DeepSeek未來很可能在美國被封禁,還說“如果連TikTok都不允許,為什麼會對DeepSeek通融呢?”

哎,做科技創新,尤其是中國人做科技創新,真的是不容易。
那麼,美國究竟會不會封禁DeepSeek?
他們難道都瘋了嗎?究竟是在害怕什麼?
未來的科技創新,會被國際政治影響成什麼模樣?
這個話題,我最近思考良久,有很多話想說,但有點過於敏感,容易兩邊不討好。
所以我儘量不分章節,一大段寫完,以講明白裡面的邏輯為主,剋制自己的表達欲。我收斂地說,你批判地聽。
首先,美國未來會不會封禁DeepSeek?
先給出我的判斷:很可能會,而且可能性很大。
因為,DeepSeek遇到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不是文化問題、甚至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這個問題叫做:資料監管權。
想想看,你在DeepSeek上提問。所有的問題、回答、資料、資料,都被儲存在哪裡?
作為一家中國公司,顯然是儲存在位於中國境內的伺服器上。
但是,DeepSeek功能這麼強大、這麼好用。站在美國人的角度,一定會擔心,如果有那麼一些人,把涉及到自己國家安全的問題拿上去提問,這可怎麼辦?
你可能要說,啊?這怎麼就國家安全了?
確實,如果你用它做做旅遊攻略、去中國玩到底怎麼買高鐵票。或者糊弄糊弄工作,領導讓我寫一個3000字發言稿,你幫我寫吧。這幾棵蘿蔔幾頭蒜的,都沒什麼問題。
但,萬一呢?萬一是一些特殊情況呢?
比如,一位美國勞工統計局官員,拿到了今年的就業資料,但被通知就業資料太難看,得修飾修飾再對外發。
於是,他拿著原始表格去問DeepSeek,這是美國今年的就業資料,上級要求我修飾一下,讓資料不要太難看,你能幫我整整嗎?
壞了,這一下子,美國真實的就業資料,以及準備造假的意圖,全都進到DeepSeek的伺服器裡了。
甚至更嚴重一些,一些軍事機密。
比如,一位五角大樓的美軍參謀,去問DeepSeek,我們已經有了3個海軍基地,分別在夏威夷、沖繩、波斯灣,這是它們的軍事力量佈局圖,現在我要調研第4個基底該建在哪,你能不能幫我分析分析該怎麼建?
估計美國人想想,後背直冒冷汗。
當然,以上的內容全都是我隨口胡編的,我不知道美國的就業資料有沒有造假,更沒有軍事基地位置和力量佈局圖。
五角大樓、FBI,請饒過我。
你說,不會吧,不會吧。真的有人這麼傻嗎?
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世界是個草臺班子,萬一呢?萬一真有傻子呢?
因此,美國政府一定會要求,所有涉密的敏感資料,必須存在美國國內,不能出境,否則寢食難安。
所以,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敏感資料都不能出境、不能出境、不能出境。這就是資料監管領域的“資料不出境”原則。
實際上,不僅是美國和中國有這樣的規定,只要是叫得上號的大國,都有類似規定。只不過領域、程度可能稍有不同。
我隨便給你說幾個。
俄羅斯通過了《個人資料法》,規定俄羅斯公民的個人資料必須被儲存在俄羅斯境內的伺服器上。
歐盟有《通用資料保護條例》,規定向歐盟以外傳輸資料,必須滿足一定的認定條件,同時對個人隱私相關的資料有極其嚴格的保護條款。
印度有《數字個人資料保護法案》,規定敏感個人資料必須儲存在印度境內,關鍵個人資料只能在印度處理。
越南有《網路安全法》,規定越南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必須在越南儲存,外國企業需要在越南設立本地辦公室。
但是,那麼多網站、APP,都是跨國,乃至全世界運營的。他們是怎麼處理的呢?
這就要說到網路領域一種常用的合規方法:資料分割槽。
很多的APP,比如印象筆記、B站、淘寶,都存在兩個版本:中國版,和國際版。
假如你登入國際版印象筆記,是看不到中國版裡記錄的筆記的。同樣,登入國際版B站,也看不見中國版的瀏覽記錄。
因為,這兩個版本的資料,儲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中國版在國內,國際版在國外。
同理,海外的APP,管你是微軟還是蘋果商店,只要想在中國做生意,都必須在中國建立本地資料儲存中心,把中國使用者的資料,儲存在中國境內。
如果你不配合,對不起,出門右轉,恕不遠送。
就像搭夥過日子的一家人,卻誰都不相信誰,都懷疑家人會偷走自己的珍珠耳環,那怎麼辦?只能一人一個保險箱,各自保管各自的珍寶。
這就叫“資料分割槽”。
那你說,如果DeepSeek也做資料分割槽,美國使用者的提問,全都放在美國本地,你們的資料甭管是真是假,我們一點都不碰,全給你們留著當個寶,行不行呢?
放到別的APP上,沒準可以。但放到DeepSeek身上,大機率不行。
啊?怎麼這也不行?你們還有什麼可怕的?
因為,AI技術如今已經成為美國核心戰略中的核心戰略。DeepSeek的出現,被稱為堪比蘇聯衛星上天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和中國的AI技術之戰,已經成為堪比原子彈研發的“曼哈頓計劃2.0”。
更何況,美國在這方面有“前科”。沒錯,TikTok遇到的,就是同樣的問題。
TikTok一直在說,我們的資料完全存在美國,我們完全符合你們的監管法規,抖音的員工沒有任何可能接觸到TikTok的資料,我們的CEO周受資那是個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和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你們怎麼還是不相信我們,要封殺我們呢?
但美國人說,畢竟字節跳動還拿著你們將近40%的股權,是第一大股東。我怎麼知道你們不會用某種方式,拿走海外伺服器上的資料?不行不行,我就是不相信,哪怕“言論自由”這副牌不要了我也不相信。
那,怎麼才能相信呢?美國人說,要不這樣,字節跳動把股份全都賣掉,和TikTok完全脫鉤,我就相信。不然,咱們只能古德拜。
這就是你常在新聞上看到的,美國對TikTok的“非賣即禁”法案。
更何況,DeepSeek是一家如假包換的中國公司。
邏輯推導到這裡,就進入了死局。
從這個角度,以DeepSeek目前的影響力,它確實有可能在未來遭遇封禁的局面。至少,是在諸多領域限制使用,需要提早遇見,早做應對。
身處國際競爭中的大國,就如同《三體》裡的黑暗森林,存在無法彌合的猜疑鏈,最終只能分家過日子。
稍微引申一下,還能談到另一個話題:DeepSeek不是一個開源模型嗎?怎麼能被封禁?
確實有很多人嘲笑,DeepSeek是一個開源模型啊,程式碼就放在GitHub上,誰都可以拿走就用。開源,你怎麼封禁?
但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誤解。
當我們談到DeepSeek時,實際上有兩個概念:
第一個,是杭州的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團隊,研發出的這一套大語言模型演算法。
第二個,是杭州的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團隊,運用這套大語言模型演算法,製作出的DeepSeek產品。
未來,很可能出現一種神奇的現象: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研發的DeepSeek產品,也就是你每天用的那個DeepSeek,可能會被美國封禁,美國人無法使用。
但與此同時,一大批APP都把DeepSeek演算法拿去部署。於是,滿世界都是各種DeepSeek。
這裡順便說一下,最近大家看到很多新聞,某某APP“接入”了DeepSeek功能。其實這個說法稍有不準。
更準確地說,大部分APP都不是“接入”,而是“部署”了DeepSeek.
“接入”和“部署”,是兩個概念。
先說接入。假如我的APP上有很多客服問題,回答不過來,OpenAI的ChatGPT這麼牛,我能不能用ChatGPT幫我回答問題?大不了我付錢嘛。
OpenAI說,沒問題,我給你提供一個官方介面,使用者問你問題,問題就直接進到ChatGPT裡,讓ChatGPT幫你回答。你按照數量給我付錢。
這叫“接入”。
而DeepSeek是開源模型,程式碼都公開在網上,你可以直接拿去,弄幾十臺伺服器,直接在自己的APP上執行。這個過程不經過杭州的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公司,更不需要向它交錢。
打個比方,接入就像是你加盟了肯德基,必須用肯德基的招牌、肯德基的配方、肯德基的選單。當然,你要向肯德基總部交錢。
而部署,就像是肯德基“開源”了自己的炸雞配方,你拿著這份配方,開一家“肯德基風味炸雞店”,自己裹粉、自己熱油。除了在招牌上聲明瞭這是“肯德基風味”之外,和肯德基沒有任何關係,你也不需要向肯德基付錢。
你可能要說,啊?這也可以?這難道不算侵權嗎?
還真的不算,這就是開源模型的魅力。
DeepSeek的開源模型叫“MIT協議”,這是整個軟體開發領域最寬鬆、自由度最高的協議之一。
簡單來說,只要你宣告一下版權,那你不僅可以免費使用這個模型,而且不光是學術使用,甚至商用都可以。甚至你把這塊模型拿走,植入自己的想法做最佳化迭代,然後宣佈自己的這個版本不再開源,這都可以。
就好比一個大廚,把自己辛苦研製的秘方公開,而且你不僅可以用秘方給自己炒菜,還可以用它開餐館賺錢,甚至你把秘方稍作改良後,當做自己的秘方藏起來不告訴別人,這都可以。
它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得在選單上註明一聲“原始配方來自深度求索大廚”,表示對原創者最起碼的尊敬。
這套邏輯,說完了。不知道你感受如何?
也許,你會長嘆一口氣,哎。
科技無邊界,但資料有邊界。這是時代給我們的巨大矛盾。
演算法無法封鎖,但產品可以封禁。這既是開源的魅力,也是現實的無奈。
也許,你還會對未來的世界,有一個有些悲觀的看法:
未來,也許所有和資料相關的科技進步,都會變成“至少兩套”——中國一套、美國一套。
因為,中美這兩個直接競爭的AI大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敏感資料存在暴露的風險。
為什麼說“至少兩套”?
因為,兩套夠嗎?它不夠啊。
俄羅斯、巴西、土耳其、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英國、歐盟。這些國家和地區,誰都不放心資料放在別人那裡,沒準都要自己弄一套,資料本地儲存。
科技是自由的種子,但封禁是現實的高牆。
曾經,我們懷抱著一個“地球村”的美好夢想,想象全世界人民親如一家,中國的孩子能和美國的同齡人在網路上相談甚歡。
二十年前,托馬斯·弗裡德曼寫過一本名著,叫《世界是平的》。他認為,全球化的發展,正在打破地理、時間和國家的界限,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坦環境。世界,成為了平的。
但如今看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至少在如今這個時代,弗裡德曼的願景漸行漸遠了。
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一小格一小格的。
世界是一塊馬蜂窩、一塊圍棋盤、一局俄羅斯方塊。
或者說,世界是一塊華夫餅。

原來,世界最終是我們吃貨的。
哈哈。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09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