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爆紅到封殺,DeepSeek的崛起與遭遇堪稱一場AI界的“閃電戰”。2025年1月,DeepSeek憑藉其開源模型R1迅速走紅,上線一週內便登頂美區App Store榜首,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紛紛接入其服務。
但數日之後,DeepSeek所處形勢急轉直下,2月6日,美國兩位參議員甚至向國會提出了一項新法案,將在美國使用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如使用DeepSeek的行為定性為犯罪,最高可判20年。
諷刺的是,據美國Newsmax新聞網等媒體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7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他認為DeepSeek公司的人工智慧創新並不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相反,美國有望從這家初創公司的人工智慧技術中獲得“益處”。
與此同時,歐洲已掀起對DeepSeek資料合規性的調查浪潮,義大利、愛爾蘭、法國等國的資料保護機構紛紛介入,引發了關於全球AI治理和資料治理新趨勢的思考。
美國:科技霸權主義再現
當地時間1月28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稱,美國海軍已於幾日前向其成員發出指示,要求避免使用中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Seek的技術。這一決定與美國海軍部首席資訊官制定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政策有關。在發給工作人員的郵件中,美國海軍明確表示,由於DeepSeek的起源和使用存在潛在的安全和道德問題,相關人員被禁止以任何方式使用DeepSeek的人工智慧技術。[1]
隨後,美國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也紛紛採取行動。他們以DeepSeek的伺服器位於美國境外,可能引發國家安全和隱私方面的擔憂為由,禁止機構成員在機構裝置和網路上使用DeepSeek。
美國政府對DeepSeek的擔憂不斷升級。到了2月6日,兩名美國兩黨眾議員——共和黨議員達林·拉胡德(Darin LaHood)和民主黨議員喬什·戈特海默(Josh Gottheimer)——聯合提出了一項議案,旨在禁止政府裝置使用中國AI軟體DeepSeek。他們以“國家安全”為由,聲稱DeepSeek的技術存在間諜風險。[2]

戈特海默在一份宣告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將DeepSeek稱為美國“國家安全五級警報”,並聲稱中國可能利用該AI程式來“破壞美國的國家安全、散佈有害的虛假資訊以及收集美國人的資料”。
相比之下,拉胡德的表態則顯得更為直白,他承認美國在與中國的技術競賽中“輸不起”,並強調國會必須透過這項“合乎常理、兩黨一致的立法”,以“保護美國人的資料,並確保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
拉胡德的表態同時也暴露了法案的真實動機——遏制中國AI技術崛起。DeepSeek在全球下載量登頂,其技術突破觸動了美國在AI領域的壟斷地位,引發政治恐慌。
而對國家安全這一概念的泛化與濫用,堪稱美國“科技霸權主義”的經典表演。從封殺TikTok時的資料安全到如今DeepSeek的間諜風險,美國政客一邊高呼自由市場,一邊濫用法律工具排除競爭對手,劇本雷同且缺乏新意。
歐洲:OpenAI的前車之鑑
根據Digital Policy Alert網站訊息,歐洲多國的資料保護機構近期也對DeepSeek採取了行動。
1月28日,義大利資料保護機構要求DeepSeek提供其資料處理的相關資訊。根據報道,機構向DeepSeek提出了關於其如何收集個人資料、從哪些來源收集、用於什麼目的以及資料儲存在哪裡等問題。
DeepSeek回應稱,該公司並未在義大利開展業務,且歐洲法規對其不適用。但義大利資料保護機構認為該回應“完全不充分”,因此,機構於1月30日下令,限制DeepSeek處理義大利使用者的資料,並對其展開調查。[3]
義大利資料保護局調查程序

來源:Digital Policy Alert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義大利資料保護機構因OpenAI廣受歡迎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存在資料洩露未及時通報、未明確合法性基礎、隱私政策缺失與不足、未實施適當的年齡驗證機制、資料不準確性及更正不足以及缺乏資料最小化措施,對其處以1500萬歐元的罰款。而目前大多數從業者認為,DeepSeek未來在義大利受到的調查將與OpenAI高度類似。
此外,2月3日,盧森堡國家資料保護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公告,對DeepSeek的資料儲存風險表示擔憂,並建議公眾不要使用該模型。公告指出,DeepSeek公司在歐盟沒有代表,這給盧森堡和歐盟的使用者帶來了法律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在《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合規方面缺乏明確的保障,人工智慧治理缺乏透明度,以及國家或第三方行為者可能參與資料管理,從而加大了侵犯個人資料和基本隱私權的風險。[4]
波蘭和荷蘭也對DeepSeek的資料保護問題採取了行動。波蘭資料保護辦公室因資料保護問題通過了一份綱要,建議公眾不要使用DeepSeek。荷蘭資料保護局也宣佈對DeepSeek的資料傳輸是否符合GDPR展開調查。
同時,歐洲對DeepSeek的態度還反映出其在科技主權與全球合作之間尋求平衡的複雜心態。儘管部分歐洲機構以資料安全為由對DeepSeek加以限制,但更多聲音認為,科技制裁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阻礙全球範圍內的合作。
德國《經濟週刊》曾發表一篇題為《為什麼DeepSeek可以讓歐洲重返AI競賽》的文章。文章指出,DeepSeek的成功充分證明了資源限制反而能激發更強的創造力。歐美應當與中國展開公平競爭,而非一味對抗。[5]
全球AI治理新趨勢
全球範圍內,在人工智慧監管領域,技術、政治與法律層面正呈現出複雜且動態演進的圖景,而DeepSeek被圍剿這一事件,充分體現了這種複雜的情形。
技術方面,DeepSeek的崛起之所以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中兩個關鍵詞尤為突出:開源和價效比。
當DeepSeek高舉開源的旗幟時,AI彷彿迴歸了本世紀初人們對它“新生產資料”的最初設定與美好預期。而這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模式,證明了在OpenAI之外,存在一種完全不同的AI生存邏輯。

地緣政治方面,陣營化競爭與技術封鎖加劇。DeepSeek憑藉演算法創新打破美國算力主導模式後,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發起調查,甚至推動多國禁令。但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來自歐洲的尋求獨立性與公平競爭的聲音。
這也體現出全球技術治理體系所面臨的危機。傳統以西方為中心的機制難以適應新興技術國的訴求。聯合國《全球數字契約》的推進,以及“全球南方”國家對技術主權的呼籲,預示著治理體系向多元共治轉型。
從法律層面來看,歐盟根據GDPR的執法趨勢仍需高度關注。自2023年OpenAI在義大利資料保護機構接受調查以來,GDPR在過去兩年中的執法力度逐漸加強與完善。
同時,隨著歐盟對AI的監管框架日益複雜,除了GDPR外,還有《人工智慧法案》等新法規。這些法規要求AI企業在公平性、透明度和問責制方面達到更高標準。因此可以預見的是,DeepSeek在歐盟的合規挑戰將更為複雜。
本文作者
![]() |
智合研究院
新增好友,與智合進一步交流
|
![]() |


參考資料
[1] CNBC, U.S. Navy bans use of DeepSeek due to ‘security and ethical concerns’. https://www.cnbc.com/2025/01/28/us-navy-restricts-use-of-deepseek-ai-imperative-to-avoid-using.html.
[2] NBC, U.S. lawmakers move to ban China's DeepSeek from government devices. https://www.nbcnews.com/business/business-news/us-lawmakers-move-ban-deepseek-government-devices-chinese-surveillance-rcna190965.
[3] CDPD, COMUNICATO STAMPA – Intelligenza artificiale: il Garante privacy blocca DeepSeek. https://www.garanteprivacy.it/home/docweb/-/docweb-display/docweb/10097450.
[4] CNPD, DeepSeek et protection des données : les recommandations de la CNPD. https://cnpd.public.lu/fr/actualites/national/2025/02/deepseek.html.
[5] Warum DeepSeek jetzt Europa ins KI-Rennen zurückbringen könnte. https://www.wiwo.de/unternehmen/it/ki-modell-aus-china-warum-deepseek-jetzt-europa-ins-ki-rennen-zurueckbringen-koennte-/30193302.html.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