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愛不談性,都市男女開始結“友情婚”

作者|暮歲
十點讀書會出品
繼“分居婚”後,不婚不戀的日本年輕人掀起了一股“友情婚”熱潮。
所謂“友情婚”,即為「沒有戀愛關係的人根據彼此的利益、想法一致等,在即便沒有性愛的情況下,透過友情、愛等紐帶締結雙贏的婚姻。」
據日本目前唯一一家關於友情婚的婚介網站「COLORUS」的統計,已有458人順利透過網站介紹成婚,成婚率達到43.8%。
就是這樣略顯小眾的婚姻方式,卻迎合了目前一部分年輕人的需求,並將此納入了人生的可選項裡。
有網友認為,愛情具有時效性,如果是以朋友關係為基礎相處的話,也可以考慮這種婚姻方式。
也有人覺得,對於渴望陪伴的人來說,能和一個聊得來的朋友組成家庭,有利於人的心理健康發展。
那麼不談性,不談愛的“友情婚”,是否能夠組建穩定且長久的家庭呢?
相較於以愛情為基礎的傳統婚姻,“友情婚”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性愛分開。
伴侶之間沒有性行為,就算想要小孩,也可以透過試管等輔助手段實施,這段婚姻相處的基礎,就是彼此一致的三觀與生活習性。
博主@美藍Meland,在網上分享了與好朋友結婚的經歷。
兩人一開始是同一個公司的同事,由於年紀相仿,工作合拍,這種關係延申到了彼此的生活,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由於都疲於面對父母的催婚,兩人一拍即合,領證結婚,升級成了一起生活的同居搭子。
雖然彼此的興趣愛好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兩人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他們不喜歡社交,更喜歡窩在家裡互相陪伴,同時也能夠給予對方最大程度的自由和空間。
她不會管他在家裡始終鼓搗手辦,充錢打遊戲,他也不會去幹涉她窩在書房裡,練一整天的字,學插畫。
最主要的是兩人的三觀,乃至於對未來的規劃,有著一種接近於默契的重合。
兩人都抱著丁克的想法,更願意專注自我的成長,一起養了三隻貓。
不同於傳統婚姻,雙方可能會因為感情模糊界限。
生活上互相協助,經濟上高度獨立,擁有明確界限的契約關係,講究一個絕對公平,是“友情婚”的另一個大特色。
在日劇《逃避可恥但有用》裡,女主美栗和男主津崎的契約結婚,就頗具友情婚的雛形。
由於失業的美栗需要一份家政的工作,工作繁忙的津崎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家務,也想逃避家人的催婚。
兩人一拍即合,簽訂了契約成為了法律上的夫妻,實則是擁有僱傭關係的老闆和員工。
兩人異房同居,擁有彼此獨立的空間,美栗所付出的家務勞動,津崎會從中扣取一半的生活費,給予對方報酬。
90後女生美藍與她的搭子亦是如此,兩人經濟上實行AA制,共同湊錢買了一套郊區的房子,擁有各自的房間。
大到一起供的車與房,小到日常的水電費等生活開銷,居住在一起的家務活,都是雙方一起分攤,一起承擔。
如果選擇生育,那麼男方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費用,比如女方可能喪失的工作報酬,生育過程中的身體損耗,以及產後的護理與修復。
“友情婚”,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大眾對於傳統婚姻的認知,這是一種基於友情和利益的婚姻模式,性愛分開,強調絕對公平。
比起身體上的親密接觸,他們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相互契合,靈魂上的同頻共振。
縱觀選擇友情婚的年輕人,相當多一部分都是為了逃避社會輿論的壓力。
在日劇《不戀愛的兩人》中,30歲的女主咲子時常面臨家庭的催婚。
尤其是小她幾歲的妹妹正在懷孕,因此家人們總是下意識在交談間敲打她。
“媽也說了,咲子要早點生個男孩。”
男主高橋同樣面臨著相似的處境,時常面臨著家人的催婚,一度他還抱著“為了滿足祖母期待”而去結婚的念頭。
這種催婚的風潮,幾乎充斥著整個東亞社會。
不止家庭內部,咲子在職場裡也時常會被詢問:“你是單身嗎?”“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領導也會在下班後,以過來人的口味勸導咲子。
“你也不要一門心思只工作,也要戀愛。”
不想戀愛,不想結婚彷彿就成了異類,甚至還有可能會被打上“不正常”的標籤。
在這樣的輿論語境之下,被婚育焦慮裹挾的年輕人就將目光瞄準了友情婚,既可以為自己提供了已婚身份,又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個人自由。
另一個方面,大眾對親密關係的解讀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只有兩性之間的戀愛關係,才能產生最強烈的羈絆。
因此不想戀愛,不需要戀愛的無性戀群體,時常被排除在秩序之外,很難獲得認可和理解。
咲子也是在經歷過兩段無疾而終的戀愛後,她才漸漸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是一個無性戀者。
她無法走入親密的愛情關係,也很難理解、回饋給對方同樣濃烈的情感。
然而她也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害怕孤獨,也會恐懼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臨一個人生活的未來。
因此,她也想擁有一個搭子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一個無話不說,可以彼此扶持的家人。
與咲子有著相似想法的年輕人,還有不少。
一些人並不會過分追求愛情在人生中的重要佔比,轉而想要抓住其他形式的情感聯絡,比如不摻情愛的友情和親情。
一些人可能經歷過愛情的起伏和變化,認識到愛情並非永恆不變,可並不抗拒擁有一個家庭,甚至是成為父母。
從根本上來說,選擇走入友情婚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了逃離社會輿論的壓力,有的是為了緩解對於孤獨終老的恐懼,有的是仍抱著對於家庭與生育的渴望。
尤其是對於大多數東亞的傳統家庭來說,這種壓力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消解的。
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有著更加開放、自由的婚戀觀,婚姻不是他們人生的必需品,可對於建立一段愛情之外的親密關係,對於他們而言也具有一定的誘惑力。
身處夾縫之中的每個年輕人,似乎都面臨著這種精神上的猛烈撕扯。
強調個體自由和平等,彼此享受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的“友情婚”,無異於就成為了他們精神上的“避難所”。
然而“友情婚”這種脫離傳統婚姻的存在,難免會被一些人視為對傳統婚姻本質的偏離,甚至是對婚姻的褻瀆。
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愛情的友情婚,與形婚沒有太多的不同。
也有一些人質疑,看似新潮的“友情婚”,未嘗不就是另一種無奈的妥協,存在的風險同樣巨大。
比如任何一段關係的建立,同樣需要磨合和相處,離了性愛的友情婚姻能走多久,依舊是個未知命題。
如果結束,他們又何去何從。
在和咲子結成生活搭子後的高橋,漸漸感受到了有家人的溫暖。
對於兩人目前的這種關係,他也不止一次擔憂,害怕臨時家人的關係會突然終止,自己又會回到一個人的日子。
比如在“友情婚”的存續過程中,其中的一方遇到了想要建立戀愛關係的物件,那麼這段關係,又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津崎在目睹美栗和其餘男性相談甚歡後,他也曾特意為兩人的契約結婚增添了條例:
“與戀愛物件的交流,為了顧及外人眼光,要儘量別被發現。”
“要儘量在彼此看不到的地方進行,也可以對戀愛物件坦白僱傭關係。”
又比如兩人選擇生育,“友情婚”的基礎又是否能夠對抗女方的生育風險,夫妻雙方可能需要面對在缺乏愛情的基礎上為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穩定的成長環境。
一旦契約破裂,現下並沒有存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去判斷“友情婚”所可能出現的分歧。
可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未嘗不是傳統婚姻也會存在的風險,婚姻的得與失,本就不是那麼容易丈量清楚。
“友情婚”,更像是不婚與結婚間的一個緩衝政策,可以在獲得生活上的陪伴、經濟上的保障外,又無需承擔傳統婚姻的需求。
但無論是傳統婚姻還是“友情婚”,所面臨的問題是大致相同的——對於另一半/搭子的挑選,對方是否真的有能力,也有擔當與你一起共同對抗人生所存在的種種風險。
這個選擇雖算不上主流,甚至有些叛逆,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未嘗不能帶來幸福與滿足。
這個世界上,有人沉浸於婚戀帶來的甜蜜,也有人嚮往不婚的自由,那麼不談性不談愛的“友情婚”,或許脫離了認知的軌道,可也有權獲得一定的尊重。
婚姻不一定是選擇題,也可以是一道自由填空題,祝願每個人都能在這道題上,填上自己想要的答案。
*作者:暮歲。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轉載請聯絡授權。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