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4全球車企:誰家底更厚,誰已開始掉隊?


底層邏輯不再是大打小,而是快打慢。

作者|周永亮


編輯|鄭玄

又到了全球汽車界「放榜」時刻!就像期末要查成績一樣,隨著國內外各大主流車企財報出爐,它們的「成績單」也被曝光。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全球汽車產業來說是極具挑戰的一年。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的同時,區域性市場卻遭遇瓶頸,同時伴隨著激烈的價格肉搏戰。傳統燃油車「腹背受敵」,部分割槽域雖有堅守,但整體結構性下滑已成定局。
在這場關乎生死與未來的年度「大考」中,中外主流車企究竟表現如何?誰頂住了重重壓力,穩住了陣腳?誰又開始掉隊呢?
01
中外車企「冰火兩重天」
2024 年,在電動化、智慧化浪潮以及價格戰雙重夾擊下,全球主流車企的運營狀況呈現出分化格局。
跨國巨頭普遍承壓,深陷轉型陣痛。除了表現相對穩健的 Stellantis,其他國外主流車企幾乎都遭遇到銷量下滑。
其中,歐洲車企集體失速,日韓車企卻呈現出一種耐人尋味的「背離」——銷量和利潤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與傳統巨頭在轉型中深陷泥沼相比,中國車企交出了一份不錯的年度答卷。
2024 年,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再次悄然改寫——歷史上首次,有兩家中國品牌挺進全球車企銷量前十榜單。
其中,比亞迪繼續重新整理行業紀錄,年銷量達到 427 萬輛,強勢躋身全球第五;營收飆升 41.2% 到 7771 億元,淨利潤更是突破 400 億;吉利集團則憑藉 333 萬輛的年銷量,歷史性地首次進入全球車企銷量前十,營收也首次突破 2400 億元。
除了營收和淨利潤這些「明面」上的成績,負債率這一關鍵指標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一般來說,大部分製造業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 40%-60% 就算正常範圍。但汽車行業因為產業鏈更長,還涉及到金融服務(比如買車貸款、租賃等),它們的負債率普遍更高。
根據各上市公司財報及招股書統計了 10 家國外及 4 家國內主流車企發現,這些車企 2024 年資產負債率普遍超過 60%,部分車企甚至超 80%。在國外車企中,福特以 84.27% 居首,通用汽車為 76.55%,大眾汽車為 68.92%。在國內車企中,奇瑞(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最高,為 88.64%,蔚來為 87.45%,比亞迪為 74.64%。
僅僅看負債率還不夠,深入剖析負債結構,才能看清企業的真實底色。
企業負債大致可分為兩類:無息負債和有息負債。其中,無息負債指的是企業在日常經營中產生的經營性負債,沒有利息成本,如尚未到期的供應商貨款、即將支付的員工薪酬、稅費等,屬於良性健康負債;而有息負債則是指企業需要付利息的負債,一般包括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借款,以及在資本市場發行的債券。一旦企業經營不善,這些負債就會讓企業陷入債務危機。
然而,有一個「反直覺」的現象:那些全球汽車巨頭,雖然營收、銷量都不少,但他們對「有息負債」的依賴程度卻更高。比如,截至 2024 年底,豐田有息負債高達約 1.87 萬億元,佔它總負債的 68%;福特也不例外,有息負債約 1.1 萬億元,佔總負債的 66%。
反觀國內主流車企,它們的「有息負債」相對低很多。吉利控股的有息負債約 860 億元,佔總負債的 17%;奇瑞和長城更低,有息負債分別約 211 億元 和 168 億元,在各自總負債裡都只佔 12%;比亞迪只有約 286 億元有息負債,只佔總負債裡的 5%,在國內外主流車企中有息負債佔比處於最低水平之一。
事實上,隨著比亞迪在近幾年快速發展規模上量,行業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其中不乏有些許質疑的聲音。但從其負債結構來看,目前比亞迪的經營仍然非常穩健,其產生負債更多來自無息的經營性負債,償債壓力和行業相比明顯較小。
02
為了未來而「燒錢」
此外,在企業內部,應付賬款 (未到期的供應商貨款)是衡量其健康運營的另一重要指標。透過應付賬款佔營業成本的比例可判斷其合理性:比例越低,企業未到期支付供應商貨款的比例越低。
可以看到,在披露了這一資料的國內車企中,比亞迪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比例也是最低的,僅為 31%。在付款週期方面,據 Wind 資料,截至 2024 年末,比亞迪與向上遊供應商付款的平均週期是 127 天,同樣為業內最短之一。
總體來看,汽車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在製造業中偏高,但從已披露 2025 年一季報的國內車企來看,我們看到了一個積極訊號:國內頭部車企的資產負債率呈現加速下降趨勢。其中,比亞迪一季度的資產負債率降至 70.7%,半年裡下降了接近七個百分點。
當前,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電動化、智慧化轉型需要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投入。在這種背景下,適度的、結構健康的負債,是推動企業創新和擴張的必要「燃料」。
2024 年的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改寫,其底層邏輯不再是體量「大」與「小」之爭,而是關於速度、關於效率的「快」與「慢」之戰。
如今,中國車企利用「換道超車」,階段性地取得了「快」的優勢,多家龍頭企業銷量和利潤都取得了大幅增長。國際主流車企雖然當下處於轉型深水區,但全球市場依然廣闊,關鍵在於加速組織、流程的再造,利用中國技術和經驗,把當下的「慢」轉化為未來的「快」。
這場決定行業未來的競速,才剛剛進入白熱化階段。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極客一問
你如何看待當下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熱點影片

李想談 DeepSeek:我跟梁文鋒的延長線不同,我只能做最好的自己。
點贊關注極客公園影片號
觀看更多精彩影片

更多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