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的喜慶氛圍還未消散,中國車企的負債問題卻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甚至傳聞有資本試圖曲解中國車企負債情況,從而做空中國車企。
那麼,中國車企的負債真相,到底是什麼?是沉重的枷鎖,還是發展的助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撥開迷霧,看清中國車企負債的真實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車企債務壓力不高
汽車,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其發展離不開海量的投資與持續的研發投入。放眼全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主流車企,總負債普遍處於較高水平,並且呈現出企業規模越大、營收越高,總負債也隨之攀升的態勢。
財報顯示,2023年,大眾集團總負債達3.2萬億元;豐田總負債達2.6萬億元。僅大眾與豐田兩家頭部車企的總負債就達到近6萬億元,福特、通用、寶馬、賓士等車企總負債也超萬億。可以看到,海外主流車企的總負債都是“萬億戶”,處於較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的總負債並不算高。2023年,上汽集團總負債6637億;比亞迪總負債為5291億;吉利控股總負債為4517億元。以比亞迪為例,2023年銷量約為大眾的三分之一,總負債僅為大眾的六分之一。

如果從專業的財務分析視角來看,評判負債絕不能僅著眼於總金額的大小,負債結構才是關鍵所在。
負債大致可分為兩類——“輸血型負債”與“造血型負債”。其中,“輸血型負債”主要涵蓋需要還本付息的有息負債,倘若短期內這類債務的還本付息壓力過大,企業確實有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因此,有息負債以及有息負債佔比,更接近企業的真實債務壓力。
從國外主流車企來看,有息負債普遍達到數千億甚至上萬億規模,且在總負債中佔比較高。

比如,2023年,豐田有息負債1.7萬億,在總負債佔比達67%;大眾集團有息負債1.1萬億,在總負債佔比34%;福特有息負債約1.08萬億,在總負債佔比65%;通用汽車、賓士、寶馬、斯特蘭蒂斯的有息負債也達到數千億的規模。
反觀國內主流車企,有息負債規模相對較低。

2023年吉利控股有息負債1082億,在總負債佔比24%;上汽有息負債1078億,在總負債佔比16%;東風集團股份有息負債593億,在總負債佔比34%;長城汽車有息負債225億,在總負債佔比17%;比亞迪有息負債303億,在總負債佔比僅僅6%。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負債總額,還是從負債率來看,中國車企的負債壓力並沒有外界傳聞的那麼大。
真相反而是負債壓力遠小於全球同行。

“造血型負債”是寶貴資源
至於“造血型負債”,主要是指無息負債,通常包含對上游供應商的應付款,以及對下游客戶的預收款(合同負債)。
與“輸血型負債”截然不同,“造血型負債”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不妨思考一下,什麼樣的企業能夠讓上游提前供貨,又能讓下游提前付款呢?答案是擁有絕對核心競爭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的龍頭企業。
“造血型負債”所具備的資源屬性,突出體現在能夠為車企持續注入充足的經營現金流。
結合前文所分析,中國車企“輸血型負債”佔比較低的另一面,就是其負債結構主要由“造血型負債”構成,這也讓中國車企經營現金流資料十分亮眼。
2023年,上汽集團和比亞迪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高達423.3億元和1697億元,分別超過同期歸母淨利潤的3倍和5倍。

在全球新能源車競賽的下半場,充足的經營現金流對中國車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生存與發展根基。
首先,這是保障企業穩定運營的關鍵。有了充沛的資金,車企才能按時採購原材料,維持生產線不停擺,避免因資金鍊斷裂導致停產的危機。
其次,它是技術研發創新的有力支撐。下半場技術競爭白熱化,不管是電池技術突破,還是自動駕駛技術升級,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有了充足現金流,車企就能招攬人才、加大研發力度,在技術上搶佔先機。
再者,有助於市場拓展。企業可以用這筆資金投入品牌建設、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市場佔有率。
由此可見,中國汽車頭部企業較高比例的“造血型負債”,其實是帶來充足經營現金流的寶貴資源,為中國車企在全球新能源車賽道持續奔跑提供充足的“能量源”。

誰的付款速度更快?
當然,“造血型負債”中,還涉及一個重要的財務資料,就是應付賬款。與之對應的,就是過去一段時間被熱議的新能源車賬期問題。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賬期問題不能簡單根據應付賬款的絕對數來分析,而是要結合企業的規模看。道理很簡單,一家企業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採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明顯。
比如,一家營收10億元的公司,應付賬款1個億,跟一家營收500萬的公司,應付賬款200萬。兩者相比,前者雖然金額更高,但後者顯然更“賴賬”。
因此,看應付賬款,不僅要看賬期天數,還要需要結合營收佔比去看。
以此為標準來分析的話,能夠更客觀反映車企應付賬款的份量輕重,也會發現一些車企看似應付賬款很高,但佔營收比例並不高,對於整體經營沒有想象得那麼嚴重。
比如上汽集團2023年應付賬款達到2647億元,但應付賬款佔營收的比例為36%,與之相似的還有比亞迪,同期應收賬款1985億元,佔營收比例也只有33%。

此外,中國主流車企對供應商的付款賬期,也處於合理範圍中。如上圖所示,週轉天數最高的是賽力斯313天,最低是比亞迪128天,中位數為174天,其實都在一年營收的覆蓋範圍內。
要知道這是與汽車的生產銷售週期匹配的,汽車行業生產銷售週期十分長,從原材料採購到整車製造再到銷售回款都需要時間,這就導致了賬期設定要更長一點,才符合行業特性。事實上,應付賬款正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的體現,反映供應商對車企發展前景的信任,相信能從長期合作中獲穩定收益。
綜上所述,中國主流車企的債務結構合理,“造血型負債”彰顯競爭力,賬期設定符合行業特性,處於合理區間。
近年來,中國汽車發展勢頭愈發強勁。穩健的財務表現,也是中國車企征戰全球、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奮勇爭先的最大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