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按下「暫停鍵」,中小出口商仍在觀望丨氪金·大消費

“關稅摩擦是週期性事件,
全球化可能會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

謝芸子
編輯鄭懷舟
來源|36氪財經(ID:krfinanc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中美“對等關稅”貿易摩擦終於按下“暫停鍵”。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當地時間5月12日,中美雙方釋出《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宣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談話中表示,雙方認識到雙邊經貿關係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同意共同採取以下措施:
美方承諾取消4月8日和9日對中國商品加徵的共計91%的關稅,修改4月2日對中國商品加徵的34%的對等關稅,其中24%的關稅暫停加徵90天,保留剩餘10%的關稅。
相應地,中方也取消對美國商品加徵的共計91%的反制關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的34%反制關稅,相應暫停其中24%的關稅90天,剩餘10%的關稅予以保留。中方還相應暫停或取消對美國的非關稅的反制措施。
在5月7日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也曾表示,此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這一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從瘋狂加稅到“改弦更張”,背後隱藏著中美政府以及諸多大型科技公司、零售企業之間的博弈。
4月29日,美媒曝出電商巨頭亞馬遜計劃在商品價格中標註“關稅成本”。白宮立即作出強烈反應,稱這一做法是“敵對行為”。
幾乎同時,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南華早報》發文稱,江蘇和浙江兩省的部分製造商已接到沃爾瑪等美國主要零售商的通知,要求恢復發貨。某出口商表示“新進口關稅的成本將由美國客戶承擔。”
與巨頭企業相比,沒有太多“話語權”的中小貿易公司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在此前,曾有Costco供應商對36氪表示,在關稅政策宣佈後離港的貨物,已按照145%的標準執行。對於中小出口商而言,貿易摩擦或將演變成持續性事件,“至少在特朗普任期內,全球化可能會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
“已按照145%的標準執行”
2019年,張黎跟著國內一批頭部電商企業做海外倉,將業務擴充套件到北美。
此後幾年間,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集中度越來越高,各平臺在北美的自建倉業務也不斷收縮,張黎隨即將生意轉至線下,為Best Buy百思買、沃爾瑪、Costco等大型商超提供小家電、寵物用品等產品,同時把加拿大、美國的美妝產品賣到國內。
4月22日,張霖的一批空氣清淨機到達加利福尼亞州的長灘港口。“在特朗普上一任期,空氣清淨機這類防疫物資是關稅豁免的。拜登政府上臺後,延續了這一政策。”
由於這批貨物在關稅啟動前從香港發貨離港,本來要執行145%的關稅政策,經過“討價還價”降到20%。據張黎所言,以這批貨物為界,在關稅政策宣佈後才離港的貨物,已按照145%的標準執行。
張黎憑經驗告訴36氪,中美貿易摩擦一直存在,即使美國政府不加稅,也會出臺例如禁售、禁運或者船舶停靠期延長以及抽檢增加等措施。
實際上,特朗普政府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取消中國內地及香港小額貨物的“T86免稅通道”,即取消不超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關稅豁免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Temu、Shein、TikTok等以美國市場為主導的跨境平臺陷入漲價潮。
“T86關稅制度本身就不完善,很多香菸、酒類會透過小包裹的模式虛假報賬。”也因此,張黎的公司採用更傳統的“貿易清關”方式,貨品運送到美國境內後再轉發,這也與美國傳統零售的業態更契合。
但張黎的出口生意仍受到了打擊。特朗普政府通知加稅後,曾給予企業一定的“豁免期”,在某一段時期內離港的貨物仍可免除關稅。因為T86政策即將被取消,更多出口商希望自己的貨物能在5月2日之前到港。
這導致貨運量出現了短期暴增,貨船的運費也水漲船高。
“之前每一標準集裝箱的價格可能在6000美元左右,現在漲到12000美元至15000美元。”張黎觀察到,很多毛利空間不高的日用品受到影響。
圖片由採訪物件提供
與美國零售商一起觀望:
“我們無計可施”
在張黎的感知中,近年來,美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尤其是電子產品的認知已從低端、低品質、低價格的“三低產品”,過渡到品牌認知、信賴質量的階段。
“小米在西方發生了奇蹟,我們代理的是智米最貴的幾款產品,產品設計本身就很符合Costco的風格。”隨著小米在美國市場的成功,張黎線上下零售商超的主要競爭對手變成了英國高階品牌戴森。
“但我們的資料比戴森好。從線下的經營情況看,我們(代理的)小米產品的一個品類,比如空氣清淨機、電動牙刷,一年的銷售額就能達到400萬美元。”
在北美,每個零售商都有自己的“運營演算法”。其中,Costco是買手製,對採購商固定抽成,百思買則與供應商深度捆綁。
“比如,供應商的前端銷售價達到300美元,Costco只抽走18%,所有優惠促銷都由供應商提供。百思買則抽成50%,但參與所有的定價和促銷環節。”
面對北美零售商,小米仍是“薄利多銷”的產品邏輯,若美國關稅的額度不斷提升,供應商只能在降低折扣力度的同時退出部分零售平臺。
“家電產品有很長的備貨期,像空氣清淨機、加溼器,零售商超可能提前15、16個月就下單,如果我們調整折扣力度,在北美的庫存還能支撐6至8個月,能挺過聖誕季。”目前,張黎就依靠庫存、調整促銷折扣渡過難關。
但“讓利”是有度的,如果關稅的數字高達145%,所有的演算法與平衡都會失靈。正如張黎所言,這不再是一個數學問題,當關稅過高,任何需求都將歸“0”。
張黎判斷,以Costco、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超,也和供應商們持一樣的觀望態度。對於這些大型商超,貿然在零售終端漲價,會涉及整個供應鏈條,包括財務、稅收等多方面的調整。如果一系列調整完成後,中美雙方又握手言和、撤銷關稅,也很麻煩。
“所以在更多美國消費者的觀察中,線下零售產品的價格並沒有明顯提高。美國本地企業也不能說完全瞭解特朗普的政策,他的很多指令沒有章法。除了觀望,我們無計可施。”
“出口轉內銷”是好出路嗎?
如果說備貨期長、有一定庫存的小家電還有望迎接黎明,一些備貨期短、毛利空間小的生活日用品、服裝等品類的供應商,只能另謀出路。
經過近一個月的協調,老張生產的衛浴用品在北京學清路的物美超市上架。同期,超過上千款外貿商品在物美雲超的“外貿優品專區”上線。
在美國,老張也給Costco供貨。“我們生產的這些小商品在美國大多賣幾美元,如果未來關稅上漲的幅度在20%-30%,我們只能提高零售終端的價格,他們的老百姓也不能接受。”
他的觀點是,美國輕工業並不發達,過高的關稅會致使美國普通民眾的利益受損。
物美超市“外貿優品”貨架,圖片來自36氪
據《第一財經》報道,美國經濟研究公司NDR在一份研究中表示,美國實際可支配個人收入增長在過去一年中有所放緩。消費者信心下降,4月指數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最低水平,所有這些因素表明,今年美國的消費需求會放緩,而不是增強。
而在中美“對等關稅”摩擦愈演愈烈的同時,永輝、盒馬、物美、京東等眾多國內零售企業,紛紛向出口貿易商丟擲橄欖枝。
永輝此前公佈的資料顯示,自4月7日開通“綠色通道”以來,其已與300多家企業進入洽談階段。另據36氪獲悉,截至目前,永輝已在福建、浙江、北京、上海等多地的部分門店,持續上新外貿產品。
在老張看來,自己原本出口美國的日用品,在國內的中高階市場也能得到好的發展。不過,對於張黎這樣生產定製產品的供應商,出口轉內銷的可能性非常小。
“中美的電壓、電線長度、消費者對於產品顏色的偏好都不相同。這些涉及的還是小成本的支出,我們生產線的開模費用就高達200萬元。”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也認為,出口轉內銷需要國內需求的穩定支援,就現階段工業企業的資料,應收賬款和產品存貨仍有一定規模,需要予以針對性破解,以拓展企業出口轉內銷的空間。
對於未來,楊暢對36氪表示,“考慮到特朗普多變的重商主義行事風格,中美雙方能否在90天內達成共識,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不能排除關稅反覆的風險。”
自4月初美國對中國關稅上調後,張黎先後在中東、歐洲等多地考察,希望找到可部分替代美國的出口市場。而原本在洽談的十餘家國內品牌,仍處於擱置狀態。
“現在大家對於關稅的態度主要分兩派,很多人比較樂觀,認為特朗普早晚會鬆口,回到常態。我偏保守派,認為美國關稅會演變為一個週期性事件,儘管之前也一直如此。我甚至悲觀地認為,在特朗普任期內,全球化可能會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需要做好艱苦奮鬥的準備,以應對黑天鵝事件的不斷到來。”張黎告訴36氪。
(文中張黎、老張為化名)


相關文章